林巧霞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常常飽受“說教”之詬病,批評者大都認為當前學校德育脫離課堂、脫離學生生命體驗,苦口婆心“說教”,換來的卻只是“知”的表層體驗,并不能落實在行動上。而道德在根本上是實踐性的,道德的實踐本質(zhì)決定了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原始課堂,因此德育活動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實踐,紙上談兵。怎樣讓德育走進學生生活,做好德育與生活的對接,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無痕化,真正把德育做到學生的心坎上,使德育成為學生的生命自覺?從學?!叭粘柡枚Y儀教育”的探索實踐中,我們可以見微知著。
一、禮儀如何知行合一
互相問候是交往的基本禮儀,也是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入門課。但就是這么一個最基本的禮儀教育,要真正入腦入心也不是那么容易。每天的校門口,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禮儀隊員著裝整齊,在校門口迎接師生入校,“同學們好”“老師好”的問候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這些禮儀隊員通過德育處的精心培訓,日復一日盡心盡職地在校門口履行職責。但我們再細心觀察,往往會發(fā)現(xiàn)就在這一幕看似和諧的畫面中,常常夾雜著大量與文明禮儀相悖的現(xiàn)象:許多學生完全不懂得回禮,大部分教師也習慣于熟視無睹地徑自入校,而個別懂得回禮的同學,也常常只是對著校門口的值崗老師問好,而對禮儀隊員和保安人員卻似乎視而不見??梢?,有些師生對友好問候這一基本禮儀尚處在表面應付階段,離真正的“知行合一”相去甚遠。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措施,使“問好”的禮儀教育落到實處。
1.老師做出良好示范
教育者率先垂范,為人師表,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為此,在教師例會上,校長作了“從師生問好開始,以良好的示范育知禮的新一代”的主題講話,發(fā)出了“扎實做好日常問好禮儀”的倡議。老師們對照要求,審視自身行為,迅速作出反應。于是,往常忽視回禮或一些不習慣回禮的老師在強大的禮儀教育氛圍中,慢慢地習慣和適應了熱情回禮。
2.大隊干部先行先練
學校德育處與少先隊協(xié)作,對大隊干部進行了如下培訓:使用禮貌用語,面帶微笑,以誠待人,在不同場合向不同的對象問好時,要采用不同的內(nèi)容、語氣、語速、語調(diào),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情到,態(tài)度誠懇友善,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平易近人。遇到特殊情況忙不過來無暇兼顧主動問好時,可用點頭、微笑、招手、讓座等身體語言代替問好,但過后要找機會解釋,請求對方諒解。通過對隊干部的培訓,打造了一批禮儀先進分子,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全體學生發(fā)展。
3.以班為單位細化訓練
班主任的言行、意識、價值觀對學生有著重大影響。在德育處的統(tǒng)一組織下,班主任利用班隊課時間對學生進行日常問好的模擬訓練。安排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的禮儀隊員分散到各班手把手地給予指導。同時由班主任通過圖片觀察、微課演示、現(xiàn)場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從認識上、情感上接受“回禮習慣”,悅納“問候禮儀”。
通過自上而下的有效宣傳和訓練,促使師生充分認識到問候禮儀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問候中“回禮”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如此通過不同層面的模擬訓練,形成良好氛圍,并為師生將問候禮儀付諸行動做好了鋪墊與銜接。
二、禮儀如何形成習慣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時時受他人或社會的影響。因此,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形成德育合力,在學生生活中的每個時段都進行相關教育,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
1.家長緊密配合
通過家長會的宣講,使家校統(tǒng)一觀念,加強對學生校外生活中問好習慣的鞏固。(1)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用不禮貌言詞代稱。(2)向父母、長輩問候致意,要按時間、場合、節(jié)慶不同,采用不同的問候語。如早起后問爸爸、媽媽早上好。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當爸爸、媽媽外出時祝爸爸、媽媽一路平安、辦事順利。 當爸爸、媽媽外出歸來時說爸爸、媽媽回來啦,辛苦了等。離家時間較長時,要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家人。
另外,由校級家委會、班級家委會組織家長通過學習研討,達成日常問候禮儀必要性的共識。如通過家長每天關注孩子“今天你問好了嗎”“面對別人的問好你回禮了嗎”這一模式,對孩子的問好習慣進行了解與強化。
2.學校強化推進
研究表明,意識轉(zhuǎn)化為習慣需要有一定量的行為過程加入。因此“傳而不習”的德育是空中樓閣,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強化推進措施,日常問好禮儀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1)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
“問好禮儀教育”實施初期,德育處通過登記與詢問建立起學生的正向條件反射,利用督導員、導護師的力量進行細化統(tǒng)計與合理勸導,在了解、勸導、登記的過程中,梳理出以下幾種“不問好”的原因。一是心理素質(zhì)比較差,具體表現(xiàn)是:有的缺乏自信,見人就臉紅,膽小怯懦,沒有勇氣和自信向人問好;有的自尊心過強,有時誠心誠意向人主動問好,對方卻因心情不好,或正忙于某件事而無暇顧及做出反應,覺得自己熱臉貼了冷屁股,很傷自尊,從此再不主動向人問好;有的認為不向人問好是有個性的表現(xiàn)。 二是認識上有誤區(qū),認為熟人不必問好。太熟悉了,都是親朋好友,親如手足,有的就是一家人,見面行禮問好,總是重復那句話,是客套和形式主義,再說他們也不會計較,沒必要多此一舉,時間久了必然產(chǎn)生心理障礙。三是向人問好不規(guī)范。不懂得怎樣稱呼對方,口頭表達能力欠缺,聲音小,不會使用禮貌用語等。
(2)溝通與改進
針對以上調(diào)查結(jié)果,德育處及時采用有效措施進行指導和教育,讓各班結(jié)合學校方案,開展系列有關活動:
——利用課堂、晨會、班隊會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通過規(guī)范的指導和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問好方法。
——多渠道、多手段、多方位地開展問好禮儀教育活動,如講身邊的禮儀小故事、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
——讓學生編寫一期問好禮儀專題小報,加深學生對文明禮儀的認識。
——召開問好禮儀主題隊會,以《問好禮儀教育家庭篇、校園篇》為教育讀本,扎實開展各類問好禮儀教育圖書誦讀活動。
——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不同年段不同內(nèi)容的問好活動。
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有效加強了問好禮儀的推進,使學生的禮儀風貌大為改進。
(3)激勵與鞏固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項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應伴隨相應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得以鞏固。為此,學校對學生文明禮儀進行測評,通過同學(班干、隊干部)、教師、家長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根據(jù)測評得分對達到要求的同學授予“問好禮儀綠卡”。根據(jù)各班開展情況和效果表彰問好禮儀做得好的班級,選出“問好禮儀崗之星”,印制先進案例在全校推廣。讓學生明白做人比讀書更重要,知道“禮貌待人,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是一種良好(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習慣和幸福之源,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是與人友好交往的必備能力,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現(xiàn)。
學校是孕育、傳承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一方純凈的沃土,一聲親切的問好,看似微小,卻考驗著我們的文明素質(zhì);一次禮貌的行為看似平常,卻能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
三、禮儀如何自覺自為
有關研究表明,拓寬學生的視野,把學生的德育習慣帶到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可引發(fā)強大的蝴蝶效應。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向社區(qū)居民問好活動,嘗試用不同的問候語問候不同年齡、性別、關系的社區(qū)居民,選出自己認為的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五種問好方式,并在班內(nèi)匯總,在校級評選并張貼。借此深化鞏固學生主動問好的習慣,并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此項活動得到了社區(qū)居民的高度稱贊,孩子們得到實踐與道德的雙重收獲。這一經(jīng)驗,再次說明了讓德育走進學生生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馬斯洛曾提出人類的五個層次需求理論。我們認為,德育實效性的推進也離不開學生需要的五個層次,從最初的“生理需要”走向“自我實現(xiàn)”,在“問好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感受到學生由“不敢、不習慣開口”到“自然問好”,再到“成為習慣并樂于行動”。而要實現(xiàn)德育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fā)展,使德育規(guī)范成為學生的生命自覺——把規(guī)范要求作為自我實現(xiàn)的要求,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融合于生活之中,是事半功倍的聰明之舉。
讓德育走進學生的生活,方能實現(xiàn)德育的“無痕化”、去除“說教化”,學生日常問好禮儀教育的經(jīng)驗,完全可以遷移使用到其他常規(guī)教育中去,這樣,學生將會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把各項德育要求化作自己的生命自覺。
(作者單位:廈門市思明區(qū)民立第二小學
福建廈門 3502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