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奎年
比利時作家,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曾感慨:“蘋果樹下讀書的農(nóng)民、看一場高雅戲的小市民、走向田野或者到城墻上看日落的工人,他們都把一根無名的、無意識的、可絕不是不重要的木柴投進了人類的大火之中?!?/p>
在我看來,這場“大火”其實就是精神之火,文化之火。所謂“無意識的”其實是有意識的,是一種靈魂的洗禮,是偉大事物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浸潤、滲透和蔓延。至少,這樣的“木柴和大火”是人類極度物欲之外的喘息,是靈魂在暗處的休憩和安放。生活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在一個猝不及防的時刻,我們被自己曾輕視過的“一根無名的無意識的木材”所打動。
教育教學(xué)中也有這樣的看似無名的“木柴”。在一所偏僻貧窮的鄉(xiāng)村學(xué)校,教師們東借西湊,攢夠了路費,領(lǐng)著全體孩子到縣城去“見見世面”。暫不說去“世面”見到了什么,體驗到什么,單是這種“另類行徑”的出發(fā)點就足以讓人深思,其中的擔(dān)當(dāng)和氣度令人肅然起敬。
走出村外的少年,或許只是看到了外界的“冰山一角”,甚至廣場中心那些最有名的雕塑都沒有仔細(xì)端詳,一切都在浮光掠影中匆匆而過。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rèn)的,那就是孩子們的眼在洞開,心在擴展。這個城市并沒有因為這群孩子的“造訪”而有什么變化,但孩子們就把幾根“絕不是不重要的木柴投進了人類的大火之中”。這一天,也許孩子們少寫了幾個字,少解了幾道題,少背了幾個單詞,但是,或多或少,孩子們的心田中一定多了點什么、萌生了點什么、“發(fā)芽”了點什么——并非縣城風(fēng)景讓孩子們多了點什么,而是孩子們的心態(tài)決定了風(fēng)景——同樣是赤壁的月夜,游人只匆匆一瞥,而蘇軾賞玩了一個通宵。
據(jù)說,美國小學(xué)生雙休日要做的100件事,就包括跟灑水機玩、開個睡衣晚會、和寵物玩、去探索基地、吹泡泡……等等,這些“無聊”的活動從表面看,幾乎是“不求上進”的代名詞。但是,誰能說這樣的活動中沒有蕩漾著生命的靈性?誰能說這樣的活動不是自然、美等等對人的精神滋潤?所以,人的生活中,不能缺少這樣的“大火”,不能缺少這樣的“木材”。除非一個人的自我可以膨脹如一只拼命鼓氣的青蛙;除非一個人的心中已經(jīng)荊棘叢生,布滿了亂石;除非我們的凝視已經(jīng)變得空洞,已經(jīng)失去了對美、對大自然敏銳的感受力。
一份家庭教育宣言中這樣說道:“我愿意做你的伙伴,在你年幼時陪你打滾玩樂,在你成長時陪你徹夜談心。我會陪你看世界,聽音樂,一起等待花開,一起幫小鳥筑窩;我會陪你玩泥巴,給你當(dāng)馬騎,做你最可靠的盟友?!泵棵靠吹竭@樣的句子,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洶涌澎湃”。我在想:該有一份多么細(xì)膩的心思和多么深厚的感情,才會令父母親蹲下身子,和孩子同呼吸共命運。盡管有那么多“無聊”的活動與語數(shù)英成績扯不上半點關(guān)系,但還是有一部分父母毫不猶豫地選擇和孩子們一起“虛度”這些時光。
猶記得我的初中班主任魏生祥老師,會打長拳,會武術(shù),會彈唱,而且每一門“手技”我們都見證了從陌生到嫻熟的全過程。一般,他都是早上打拳,起初動作艱澀、不連貫,然而,僅僅是兩三個禮拜后,他就打得有模有樣、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儼然有了幾分“名門正派”嫡傳的樣子。本來還有些孩子上課不愛聽講,在見到(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他的種種“功夫”之后,課堂上不知不覺地就“學(xué)乖”了??梢?,作為教師,有幾樣讓學(xué)生佩服的課外“功夫”多么重要。特級教師于永正課余時間喜歡拉京胡、唱京戲、練書法、研丹青、弄詩文。他曾意味深長地說:“如果說,我對教材的理解比較深,教學(xué)設(shè)計比較新,教學(xué)的情感比較充沛,思維比較活躍,想象力比較豐富,那么,應(yīng)該說,是得益于藝術(shù)對我的熏陶,尤其是音樂對我的熏陶?!?/p>
林清玄說:“我們?nèi)绻馐侵缹θ擞星閻邸⒂嘘P(guān)懷、不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不知道蟲蟻鳥獸也有歡喜與悲傷,不知道云里風(fēng)里也有遠方的消息,不知道路邊走過的每一只狗都有乞求或哀怨的眼神,甚至不知道無聲里也有千言萬語……那么就不能成為一個圓滿的人?!?/p>
當(dāng)更多的人因為把這樣的“不知道”變成“知道”,漸漸朝著圓滿的境界靠近,“人類的大火”里“絕不是不重要的木柴”也就愈來愈多。
天地廣大、生命匆忙,有的“木柴”布滿斑斑灰塵,需得費心擦拭;而有的“木柴”充滿金子般的光澤,需睜眼辨認(rèn)。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們而言,很多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木柴”,其實在點燃自己內(nèi)在的“那把火”。關(guān)鍵就在于,這樣的“木柴”是作為一種喚醒和解放的力量參與了孩子們靈魂之火的燃燒,還是成為一種“逆環(huán)境”阻滯著他們闊步前行的生命跋涉?
(作者單位:永昌縣第二小學(xué) 甘肅金昌 737200)
責(zé)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