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意
曾國藩作為晚清一代名臣,成長路上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極大。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國藩到了而立之年,此時他一心想出人頭地一展抱負,卻不得法,即使身為一個文人,對于當時名目繁雜的學問,他也感到?jīng)]有頭緒難以入手。帶著滿腹疑問,他去請教當時的太常寺卿唐鑒,彼時唐鑒深受道光帝器重,聲名鵲起。
唐鑒告訴曾國藩:“學問雖然眾多,歸結(jié)起來不外乎義理、考據(jù)、文章。但考據(jù)學是舍本求末、遺精求粗,既無益修身齊家,又不關心社會現(xiàn)實,從中學不到治國平天下的本領。文章之學固然好,但從古至今,儒家學者一直講求文以載道,若不精于義理學,詩文詞曲終是做不好,所以,你應抓住根本,從義理之學入手?!碧畦b要曾國藩學習義理之學,同時也是教導曾國藩要確立正確的思想信仰。
對于當時還只是模糊地以做“以文章報國,可以無愧于朝廷的詞臣”為志向,停留在“尋聲逐響,追名逐利”銳意功名中的曾國藩,唐鑒的見地開啟了改變他一生的大門。曾國藩在他后來的日記中,如此評述當時唐鑒對他的影響:“思想上經(jīng)受了一場重大的洗禮,終于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和做人做事的思想基礎?!?/p>
唐鑒主張治學從修身起,諄諄告誡曾國藩“從現(xiàn)在起克制私欲、戒欺戒玩,把握住身心?!痹鴩犨M去了也如是遵行,其后為自己定下“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yǎng)氣”“保身”“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等十二條規(guī)則,嚴格約束自己。
在修身意識上,唐鑒的引導只是一個起點,真正在修身修為上對他產(chǎn)生震撼影響的是另一人——倭仁。
倭仁是同治皇帝的老師,翰林院掌院的大學士,在修身上倭仁有對自己極為嚴苛卻行之有效的特別方式。倭仁每天會做“日課”,即把每天從睜眼起床到就寢前的一言一行,尤其是思想中任何一個隱秘的不良念頭、私欲、貪念,一日里所有不檢點之想法行為,全部記錄無遺,毫不留情地警醒自己,達到改正過失的目的。更令人敬佩的是所記這些并不是關起門來自我反省,暗中改過,而是要公之于“眾”,在同僚間相互“批閱”,把私密的念頭示人,達到心無不可告人之事的修為,互相指出對方不足,互相學習彼此優(yōu)點。
曾國藩聽聞后極受震動,從此亦對自己的一心一念嚴加觀照,仿照倭仁每日里一念一事,皆記錄在冊,敦促自己,棄惡從善。
圣哲大德者必有其過人之處,而這些不凡不是一蹴而就的,曾國藩兒時并不顯聰慧,靠著嚴格的自律、堅持和勤奮成就了自己。
“每一個時代都有迷茫,每一代人都在尋求出路。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所有問題,在歷史上也曾一次次出現(xiàn)?;氐綒v史的具體情境中,去看當時的大人物們?nèi)绾谓鉀Q如何解答,啟發(fā)自己換個姿勢奔跑?!狈鸺腋f“種因得果”,先賢為后人演示了立世為人求成的范典。后人謙心遵訓而行,為自己的人生路上種下良因,親賢能,讀好書,走正道;修身、奮斗、正知正念,使自己最終采擷到甘美果實。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