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霓
高坡,一個充滿了異族情調(diào)、蒼遠(yuǎn)神秘的名勝之地;亦是傳奇神話之奇、田園風(fēng)光之美的旅游之鄉(xiāng)。高坡苗族民風(fēng)淳樸多彩,文化深遠(yuǎn)厚重。其中,尤以“祭黃狗感恩”、“射背牌終結(jié)愛情”、“且安魂待還鄉(xiāng)的洞葬”等習(xí)俗,最為令人感動敬仰。
高坡,一個充滿了異族情調(diào)、蒼遠(yuǎn)神秘的名勝之地;亦是傳奇神話之奇、田園風(fēng)光之美的旅游之鄉(xiāng)。正名為貴陽市花溪區(qū)高坡苗族鄉(xiāng),簡稱“高坡”。
高坡苗族民風(fēng)淳樸多彩,文化深遠(yuǎn)厚重。其中,尤以“祭黃狗感恩”、“射背牌終結(jié)愛情”、“且安魂待還鄉(xiāng)的洞葬”等習(xí)俗,最為令人感動敬仰。
祭黃狗——至深至美的感恩情愫
高坡美 苗山高
厚德傳世高坡苗
義犬舍命取谷種
感恩祭狗唯吾鄉(xiāng)
“祭黃狗”儀式,在苗族每年的“吃新節(jié)”時進(jìn)行。“吃新節(jié)”的傳說有多種。
幾千年前,苗族首領(lǐng)蚩尤和黃帝“逐鹿中原”戰(zhàn)敗后,被迫遷徙,高坡苗族即為其中的一支系。高坡苗遷徙到高寒的山地定居后,因這支苗民是從中原來的,以小麥為主要糧食,此地又大多以水稻為主食,稻種對他們而言是望塵莫及的。為了獲取稻種,苗民在訓(xùn)養(yǎng)好的黃狗身上敷滿泥漿,將狗攆到山下稻田里,黃狗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竄行打滾,身上的泥漿粘住了成熟飽滿的谷粒,就這樣,黃狗把稻種“偷”回了高坡。聰明的高坡苗在高山打田試種,引水灌田,當(dāng)新水稻抽穗結(jié)實(shí),苗民便從稻田摘來剛成熟的谷穗和玉米一起蒸熟后,招來父老鄉(xiāng)親,都來吃新米飯。當(dāng)然,還有“大功臣”黃狗,是要先舀飯喂的,以感謝它給苗民帶來了稻種。此時,恰逢農(nóng)歷七月的第一個辰日。所以,每年一到農(nóng)歷七月的第一個辰日,苗民必定要過“吃新節(jié)”,以祭拜黃狗給他們帶來糧食的恩情。
另一種傳說為:遠(yuǎn)古時,人間沒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谷子國有谷子。為了得到谷種,酋長用珍禽獻(xiàn)給雷公,換得了一小袋谷種。酋長將谷種放在倉庫里,待來年開春播種??墒?,守夜的天神不小心將天燈打翻了,倉庫著火,谷種被燒成了一堆黑灰,酋長去求雷公,雷公不肯再給谷種。怎么辦呢?山上的獵物越來越少,苗人的食物成了大問題??粗较碌墓茸映墒炝耍蹰L叫黃狗到稻田里打滾,讓谷子沾在狗毛上帶回來。苗歷七月十三的早上,黃狗“偷”到稻谷回來的路上,突然雷雨大作,黃狗被一個雷打入了河中。原來是雷公知道酋長巧計(jì)取得稻種,覺得自己的威嚴(yán)受到了蔑視,惱羞成怒,故意將黃狗打落入水,讓黃狗身上的谷種被水沖走,以期酋長再來求他。黃狗落河后,想到好容易才“偷”到的谷種被水一淹就沒有了,高山上的人們還眼巴巴地等著它取回谷種種糧食生存呢!于是,黃狗就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躲著一個接一個的雷,竭盡全力,終于游過了河。酋長看著氣息微弱,全身濕漉漉光禿禿的黃狗,心疼得摟著黃狗大放悲聲。突然,黃狗使出全身力氣將尾巴搖了搖,天哪!黃狗尾巴上居然沾有幾粒谷種呢??吹角蹰L得到了谷種,黃狗欣慰地閉上了眼睛。從此,酋長不分白天黑夜將谷種揣在懷里。來年開春,酋長親自犁田撤種。慢慢地,秧苗尖上抽出了一串串象黃狗尾巴一樣的谷穗;苗歷七月,谷穗成熟了。七月十三日正是黃狗為取谷種獻(xiàn)出生命一年的日子。這天,大伙收了谷子,煮了一大鍋白米飯,舀了一大碗白米飯和一串稻種,還有豬頭、羊頭、等祭物祭奠黃狗。鄉(xiāng)民發(fā)愿:苗民世代都把黃狗祭拜,永世不忘黃狗用命為他們換來糧食的恩情。從此,苗民們吃上了白米飯,不再為糧食擔(dān)憂了。為了記住黃狗取谷種的日子,苗民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jié)”。
其實(shí),“吃新節(jié)”祭黃狗的傳說哪種是真哪種是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苗族同胞至深至美的感恩之心能銘記千百年而不殆,個中怎樣的傳承光大,才是值得我們效仿、敬佩和推崇的。
不是嗎?要不,每年的“吃新節(jié)”,山里的山外的國內(nèi)的國外的,白皮膚黃皮膚黑皮膚們跟著攆什么趟?您說呢?
射背牌——悲壯之美的愛情終結(jié)情愫
苗山高 高坡奧
高坡神話處處飄
“背牌”引我進(jìn)苗山
苗女深愛的情哥哥啊
一箭穿心九廻腸……
從前,高坡有一對兩情相悅的青年男女,男的叫贊地利,女的叫俄地衣。但他倆從小都分別與他人定了娃娃親,所以,信守承諾的雙方父母堅(jiān)決反對,逼著他倆斷交。兩人求告無用,又拗不過父母,便請求父母邀集全鄉(xiāng)人在苗歷四月初八這天,到云頂坪當(dāng)眾舉行分手儀式,以昭告他倆的愛情是愛得光明、分得磊落的。兩人先朝天射三箭發(fā)誓:陽世不能結(jié)連理,陰間也要共牽手。接著,俄地衣把背牌放在地上,讓贊地利一箭射穿;贊地利撐開纏在身上的腰帶讓俄地衣射箭以作誓愿。就這樣,他倆訂下了生死愛情。最后俄地衣將射過的背牌送給贊地利,贊地利將布腰帶送給俄地衣,相約兩人到陰間相會時作憑證。雙方的家人在大家的見證下答應(yīng)在他們?nèi)ナ篮?,在辦喪事和埋葬時會將他們互贈的定情物背牌和腰帶放在他倆的頭部同葬,好讓雙方帶著這件憑證去會情人。至此,俄地衣和贊地利的愛情,就這樣悲壯地永遠(yuǎn)終結(jié)了!他們將一生遵守承諾,不再往來。
千百年來,俄地衣和贊地利“射背牌”的故事一直感動并影響著高坡鄉(xiāng)青年人的戀愛和婚姻,而“射背牌”的習(xí)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應(yīng)該說,“射背牌”是另一種形式的婚禮。因?yàn)椤吧浔撑啤钡谋举|(zhì)就是因?yàn)榻裆荒艹呻p對,來世定要共白頭。“射背牌”后,多少有情人終生相見不相認(rèn)。當(dāng)然,也有割舍不下的情侶,放棄射背牌選擇私奔。不過,這對情侶作出的犧牲是:永遠(yuǎn)不能還鄉(xiāng)!
如今,由“射背牌”繁衍的故事多種多樣,但大多予以戀愛婚配附會了美好光明的情愫?!八脑掳恕币喑闪嗣缱蹇駳g節(jié)以及高坡青年男女對歌、談戀愛、找對象的活動?!吧浔撑啤比匀皇腔顒拥母叱薄?dāng)天上午10時左右,要射背牌的男女在雙方家長的陪同下,把姑娘的背牌置于活動場壩中心,其余姑娘們將一條條五彩斑斕的背牌掛在立起的板子上作陪襯,每次活動擺掛的背牌多達(dá)幾十上百條?;顒娱_始后,要射背牌的男女各向天上空放三箭,然后,小伙子向姑娘放置在板子中心的背牌放三箭,姑娘則對著小伙子身體的左下方放三箭。射背牌一結(jié)束,姑娘們的背牌歌、青年們的蘆笙舞、長號嗩吶此起彼伏地響起,大家共同祝福這對青年的愛情甜蜜幸福,早日共結(jié)連理。
哈!整個兒顛覆了遠(yuǎn)古的“射背牌”。好啊!高坡苗族青年男女們的愛情終于得以光明磊落恣情四溢了。
是呀!誰不愿有情人終結(jié)連理呢?
洞葬——且安魂待還鄉(xiāng)的凄美情愫
高坡深 苗山渺
高坡故事知多少
甲定棲身的黃河魂呀
洞中幽幽望故鄉(xiāng)……
呀!這么多棺柩啊!聞道許久的高坡“洞葬”突然橫亙在眼前,讓人不禁冷颼颼凄惶陣陣。
高坡鄉(xiāng)甲定村栗木山半山腰上的一個U字形洞口,擺放了百具之多的棺柩,均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棺柩的擺放似乎有其規(guī)則,呈五排狀的棺柩,或頭朝里,或頭朝外,有大有小。洞口高寬約十余米,洞的縱深有三十米許。洞口干爽,光線明麗;與我們一步之遙處,就靜靜地置放著幾百年前的棺柩。
高坡苗的祖先原居住在黃河一帶,蚩尤和黃帝爭逐鹿原戰(zhàn)敗后,祖先們被迫遷徙,高坡苗這一支系在此地落了根。高坡苗的先人夢想著終究一天要重返故鄉(xiāng),為了重返故土?xí)r行動快,死去的人就停放在山洞里,以便將來扶柩還鄉(xiāng)。但是,還鄉(xiāng)的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shí)現(xiàn),洞葬的棺柩卻越來越多,后來洞葬就成了他們的習(xí)俗。他們都想著“反正我們都是要回鄉(xiāng)的,到時撿上祖宗的尸骨就走了,何必要將棺柩深埋地下呢?”在這種心靈暗示下,哪家人死了,就簡單裝殮后抬到洞里安放,送葬的人就心安理得地等著帶其回家的那一天了。如此周而復(fù)始,高坡的洞葬就越來越多了,一個洞滿了就再尋一個洞。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洞葬的洞都是前后通風(fēng)的,棺柩在里面存放不會腐爛。
可不是,高坡山高路險(xiǎn),很少有人進(jìn)山來。當(dāng)年正是因?yàn)楦咂碌牡貏蓦U(xiǎn)惡,顛沛流離的苗族才選擇了這座大山。高坡的山水哺育了一代代的苗民,苗民也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神秘奇特的苗族文化。其中,洞葬是最為動人心魄的苗族文化結(jié)晶之一。
高坡鄉(xiāng)綿延起伏的喀斯特地貌,廣袤蒼涼又綺麗迷人,洞葬,更加深了高坡的神秘瑰麗。而強(qiáng)悍的高坡苗于洞葬之事上,可說是相當(dāng)頑固,他們堅(jiān)定的信念不會因天時地利的改變而改變,這就衍生了他們凄美的洞葬文化。換位思考一下,有什么比葉落歸根的意愿更動人、更強(qiáng)烈呢?盡管千百年過去了,他們在高坡早已是世代居民,回鄉(xiāng)之事注定了只是渺渺茫茫天涯獨(dú)望,明知不可能,他們?nèi)匀徊环艞?。不信?難道你沒看見,洞里的有些棺柩是近年安放的嗎?不過我想,其實(shí)他們已經(jīng)回鄉(xiāng)了。多少年來,高坡的苗民在一次次將逝去的親人抬進(jìn)洞里、肅穆地安放好棺柩的同時,生者和逝者已經(jīng)完成了他們壯麗的精神還鄉(xiāng)。不是嗎?
我相信,高坡這些深藏于深邃大山里蒼涼、神秘的苗族洞葬,仍然會一輩輩傳承下去。這些洞里的靈魂,會附麗在苗族子孫的身上,直至真正回到黃河母親身旁的那天!
這是他們的希冀,也是我們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