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卓 趙貴臣
摘 要: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的評價和體驗,是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是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能夠影響大學生畢生的發(fā)展。貧困生是民辦高校的特殊群體,現(xiàn)實中許多貧困生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心理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落差,感受不到大學生生活的幸福。要使貧困生從思想上解困,使貧困生與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民辦高校必須在資助工作中緊密聯(lián)系貧困生的實際,以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為起點和落腳點,關心貧困生的學習、生活,使之能夠享受到大學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資助工作的有效性,促進學校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貧困生;幸福感;資助;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193-02
幸福感是人們對自身存在狀況的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個體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對于大學生而言則表現(xiàn)為“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就是幸?!薄吧硇睦斫】?、積極向上就是幸福”“在朋友圈中有影響力是幸?!盵1]。貧困生是民辦高校的特殊群體,現(xiàn)實中許多貧困生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心理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落差,感受不到大學生活的幸福。正因如此,關心貧困生的學習、生活,使之能夠享受到大學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也是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遠離心理貧困、構建美好精神家園的需要。所以,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是民辦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中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提高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需要。
一、民辦高校培育貧困生幸福感的必要性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標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經(jīng)濟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yè)、激勵貧困生成長成才。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目的在于增強其成才的動力,樹立自信心和自強意識,使之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通過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貧困生存在較為嚴重的思想、心理問題,表現(xiàn)為缺乏自立自強精神、誠信意識的不足、感恩思想的淡薄,甚至對社會悲觀失望,產生抵觸情緒,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其目標、定位以及前進的動力,并最終影響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幫助他們走出思想困境,用健康的心態(tài)來面對社會,以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去制定目標、奮斗成才。
二、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的現(xiàn)狀及成因
(一)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的現(xiàn)狀
對于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由于肩負著來自家庭、社會的各種不幸及壓力,很難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幸福。通過走訪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的貧困生了解到,超過80%的貧困生認為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經(jīng)濟狀況,65%的貧困生認為幸福感來源于健康素質、自身的行為是否被老師和同學認同以及與同學、老師的相處狀態(tài)。在調查中認為自身的生活狀態(tài)“很幸福”“不太幸?!薄安恍腋!焙汀盁o所謂”的,分別占貧困生總數(shù)的20.93%、46.57%、16.61%和15.88%。由此可見,貧困生明顯缺乏幸福感,但缺乏幸福感,并不說明貧困生不想擁有幸福。相反,他們比經(jīng)濟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更加渴望幸福。因此,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幸福觀,使貧困生走出經(jīng)濟、思想的雙重困境,使之體驗到幸福的真諦,已成為貧困生資助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二)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進入民辦高校后的彷徨和無奈是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缺失的首要原因。一些高考成績比較高的貧困生入學后陷入了四顧茫然之中,不知道給自己怎樣定位,認為就讀民辦高校是人生的無奈,而不是帶著幸福、渴望和憧憬的心態(tài)去學習、生活,只是慨嘆命運不公。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貧困生難以認清自身的潛力、優(yōu)勢和價值,難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閃光點,理解不了“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的意義,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幸福感自然不會存在。
自我認知的偏差是導致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內在原因。民辦高校貧困生自我認知的偏差表現(xiàn)為自卑和過度自尊交織,認為貧困是很丟臉的事,怕被同學瞧不起,因此對生活上的困難采取回避態(tài)度,很少參加同學聚會,獨來獨往,“寧肯節(jié)衣縮食,也不承認自己家貧、不向外界求助,而是獨自承擔心理和經(jīng)濟壓力?!盵2]在人際交往上,民辦高校貧困生雖然渴望交往,但由于害怕被人嘲笑寒酸,因此沒有自信與同學交往、溝通,久而久之將自己完全封閉起來,在學習上不思進取,甚至自暴自棄。
學業(yè)、就業(yè)壓力是導致民辦高校貧困生幸福感缺失的直接原因。在貧困生看來,改變自身和家庭命運的唯一出路是努力學習,因此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使之長期處于一種緊張壓抑的狀態(tài)。在這種心境下去學習,久而久之必然喪失學習信心導致學業(yè)失敗。在就業(yè)競爭中民辦高校貧困生明顯處于劣勢,他們在學歷上沒有優(yōu)勢、沒有關系可依靠、自身綜合素質欠缺,所以民辦高校貧困生在面臨就業(yè)問題時整天憂心忡忡,在這些壓力的作用下自然無幸福感可言。
三、民辦高校培育貧困生幸福感的路徑選擇
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目的不是簡單地進行經(jīng)濟幫扶,而是通過資助工作使貧困生更好地獲取知識、掌握生活的技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民辦高校要培育貧困生的幸福感,關鍵在于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精神,幫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樹立昂揚的斗志,勇敢地接受生活的考驗。首先要幫助貧困生正確面對困難,樹立自立意識。民辦高校要針對學生之間貧富差距較大的實際,通過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貧困生認識到貧困不是他們的缺點,不能掩蓋他們的優(yōu)點和能力,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正視自己的不足,幫助貧困生挖掘自身的潛力,建立自信。
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是培育幸福感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民辦高校要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民辦高校要根據(jù)貧困生心理敏感的特點,充分尊重大學貧困生意愿,注意保護其隱私和自尊,消除貧困生受助時的心理隱患,幫助貧困生解決后顧之憂,使貧困生基本消除單純因經(jīng)濟原因而導致的心理焦慮。其次,民辦高校要在貧困生中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一方面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貧困生能正確看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素質拓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報告會等幫助貧困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和心理調適技巧。另外,要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以便有針對性地掌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再次,要做好貧困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對于有心理問題的貧困生,民辦高校應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教會他們掌握自我接納、自我排解、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對于心理問題較嚴重的貧困生,還需進行及時的特殊的心理治療。同時,民辦高校應注意創(chuàng)建一個關愛環(huán)境,給貧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應有的尊敬和理解,營造平等、團結、互助、互愛的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
建立激勵助學機制是培育貧困生幸福感的根本方法,能有效激發(fā)貧困生爭取進步的動力,擺脫“受人施舍”的思想影響。首先,民辦高校要注重資助工作的頂層設計,構建貧困生物質激勵機制。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建立了貧困生學費減免與學習及日常行為表現(xiàn)掛鉤制度,不僅解決了學費減免對貧困生之間以及貧困生和非貧困生之間存在的公平性問題,而且有效激發(fā)了貧困生爭取進步的動力,改變了以往“免費午餐”式的資助。為了消除輔導員在獎學金、助學金評定過程中暗箱操作的現(xiàn)象,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優(yōu)化勵志獎學獎、國家助學金評定方式,即“學生申請——學校抽樣調查——民主評議——學校審核的方式”,消除了人為的分配不公。其次,民辦高校要注重對貧困生進行精神激勵。第一,要善于發(fā)現(xiàn)貧困生所取得的成績,發(fā)揮表揚的作用,及時進行適當?shù)谋頁P或予以肯定,增強貧困生進步的動力。第二,要實施教育關懷,引導貧困生積極面對貧困帶來的人生磨礪,重拾生活的勇氣,樹立成才的信心。第三,要發(fā)揮好榜樣的作用。一方面要進行正面教育,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困難,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宣傳優(yōu)秀貧困生事跡,注意挖掘貧困生身邊的典型,尤其是對其中綜合表現(xiàn)突出者、艱苦奮斗者、誠實守信者等進行宣傳,用身邊的典型來教育貧困生,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增強貧困生克服困難的信心。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在2015年春季學期開學伊始舉辦了優(yōu)秀貧困生事跡報告會,請自立自強典型以親身體驗、奮斗歷程來感染、激勵其他貧困生,幫助貧困生放下思想包袱。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培育貧困生幸福感的第一要務是采用實踐育人的方式,增強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磨煉其堅強的意志,樹立逆境成才的信念。首先,民辦高校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有償”性質的社會資助項目,通過社會服務實現(xiàn)自強。2012年秋季學期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拓寬社會資助的主渠道,經(jīng)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長春歐亞集團的勤工助學項目,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其中,按照項目的要求以帶薪實習的方式親身實踐,在工作中了解社會、了解未來從事的行業(yè),體驗到經(jīng)濟資助來之不易。其次,民辦高校要積極組建以貧困生為主體的社會服務社團組織,為貧困生提供鍛煉平臺,使貧困生不再感覺力量單薄,而且還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再次,民辦高校要組織貧困生群體廣泛開展各種勤工助學活動,努力爭取為更多的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積極統(tǒng)籌勤工助學崗位,選拔優(yōu)秀貧困生到各部門擔任助教、助研、助管,激勵貧困生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技術培養(yǎng)、法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整個勤工助學活動中去,幫助貧困生實現(xiàn)學習、資助與就業(yè)一體化。
總之,民辦高校在培育貧困生幸福感的過程中,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態(tài)度,正確認識貧困生的特點,使之正確理解幸福的含義,積極快樂地去追求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逐漸具備感知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增強其承受挫折和打擊的能力,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地發(fā)展,使之更加順利地完成學業(yè),促進資助工作科學化水平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李佳航.試論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J].北方經(jīng)貿,2013(3).
[2]仲晨星.民辦高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特性分析[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