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
摘 要:本文從當代藝術作品的材料審美轉變出發(fā),闡述了當代藝術材料審美的特性。同時,文章總結了當代漆畫創(chuàng)作中的對漆畫材料理解中的種種問題。針對該問題,作者認為應從材料本身的美感成為審美語言、材料內涵生命力的精神升華兩個方面轉變當代漆畫創(chuàng)作材料觀,促進漆畫創(chuàng)作的當代性。
關鍵詞:當代;材料審美;漆畫創(chuàng)作
材料問題是當代漆畫創(chuàng)作中比較特殊的一個話題。其特殊性體現(xiàn)在:首先,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材料審美的轉變,對于漆畫材料需要重新認識;其次,材料的多樣性是凸顯漆畫藝術獨特面貌的關鍵,但漆畫材料的多樣性未體現(xiàn)其審美價值;再次,材料問題是漆畫界爭議最多的問題。解決好漆畫材料認識問題,對于漆畫界尋求在當代藝術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尤為重要。
藝術作品的材料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材料是藝術品的物質載體,受到關注,理所應當。另外,藝術作品分類大都是通過材料來劃分的,根據材料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油畫、水墨、水彩、雕塑、版畫等等類型。這種劃分有著實踐操作中的便易性,可以直呼其名,又可以有著對材料的直觀感受。同時,這種劃分還可以形成相對較為穩(wěn)定的技術應用范疇,對于學科建設和技藝的傳承有著一定的好處。但這種相對穩(wěn)定性并沒有否定材料的演進與發(fā)展。周長江先生認為這種變化有著三個動因:其一來自藝術語言自身的充實和發(fā)展;其二來自各藝術種類間的突破互滲;其三來自時代、民族、區(qū)域文化不同演換和異化。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帶來了諸多藝術樣式在材料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隨著現(xiàn)當代藝術觀念的影響,物質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的從屬地位發(fā)生了改變,日益成為作品獲得表現(xiàn)力的語言系統(tǒng)。“材料作為一個文化切入點,從19世紀末開始變異逐漸演化為材料藝術。這已成為事實。在此之前,材料在繪畫中只是載體,是實現(xiàn)造型語言或色彩語言兩大審美體系的物質載體”可見,在造型和色彩兩大體系之外,還存在這材料體系,而且日益成為當代藝術關注的焦點。藝術發(fā)展的這種態(tài)勢,使得藝術家在藝術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于意識載體——材料,在認識上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周長江先生就把材料的使用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材料介入藝術作品,僅以材質的特性改善、豐富或加強藝術作品的外在表現(xiàn)力,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的補充;二是材料本身的美感成為審美語言;三是材料內涵生命力的精神升華。從這些對于材料的新的理解中,當代漆畫創(chuàng)作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首先,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的凸顯,這是漆畫的機遇。漆畫,在材料運用上,有著其它畫種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漆,不管是天然漆還是合成漆,都有著巨大的包容性,這就拓展了材料使用的多種可能性。當然,漆畫界研究材料的美感這已經成為共識,但這并沒有讓漆畫成為當代藝術中的一顆新星,反而成其詬病。這里就形成了一個悖論:當代藝術強調的是材料的審美,漆畫材料方面有著優(yōu)勢,但是漆畫界對于材料的使用情況卻被認為是漆畫缺少當代性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就是漆畫對于材料的觀點還主要停留在上文指出的第一個層面,更為嚴重的是,漆畫的許多創(chuàng)作者僅僅迷戀于漆畫材料本身的千文萬華,將造型語言和色彩語言通通拋棄,這就使得許多漆畫除了一堆亂七八糟的材料大拼盤之外,什么也不剩。這其實就是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惰性,是對于漆畫材料的一種無價值的堆砌,反而使漆畫豐富的材料成為漆畫發(fā)展的障礙。
要改變這一現(xiàn)象,亟待在材料理解的第二第三的層面上多下功夫。材料本身的美感成為審美語言,指得就是我們對于世界上的物質都有著一種“基本記憶”,舉例說,我們對“房子”這一種事物在頭腦中有著一定的知覺概念,“山石”、“樹木”等等,都是如此。這種知覺概念當然也包括對于材料的知覺概念。但是我們的意識在把握世界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完形狀態(tài),并不會關注組成該事物的材料。怎樣將材料的這種知覺概念傳達出來,使其像造型、色彩體系一樣上升成為一種審美客體,這是當代藝術關心的一個課題,這一現(xiàn)象是美術造型語言和色彩語言進化的必然結果。上面我批判的許多人也許會反駁道,我們不正是在展現(xiàn)漆畫材料的千文萬華嗎?這不正是將材料的美感展現(xiàn)出來嗎?我認為持這種觀點者忽略了藝術家基本的任務。藝術家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用一種新奇的面貌來展現(xiàn)世界,這是藝術品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根本原因。正如畢加索所說,“我只是在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就是尋找一種新的形式來詮釋世界,我們關注材料,是將一些新的手段注入到我們的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之中。而不是為了材料而材料,如果只是單純的將材料展示出來,那么面對一張漆畫作品時,上面所使用的蛋殼就和廚房一角的蛋殼沒有任何區(qū)別。所以,只有在這個大前提下彰顯的材料審美價值才是值得肯定的。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材料的審美價值才能得到實現(xiàn)。道理很簡單,我們會被一幅油畫作品而感動,但我們不會被構成這作品的油畫顏料、畫框、畫布打動,然而,是這些材料組成了油畫作品,油畫作品的感染力表現(xiàn)力來源于這些材料,但不等同于這些材料。漆畫也是如此。
第三個層面,材料內涵生命力的精神升華。這個話題牽涉到藝術的價值觀問題。藝術品的價值在哪里?就我的觀點,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關于“真”“善”“美”的論述,古今中外極其豐富,就不一一展開。針對材料內涵生命力的精神問題,要特別提出“善”這個話題。 “善”就是行為合目的性。中國傳統(tǒng)美學就十分重視藝術在教育中作用。早在東漢時期毛萇就在《毛詩序》中說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迸c其同時代的王充也在《論衡·佚文篇》中寫道:“天文人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以行,傳人之名也。善人愿載,思勉為善,邪人惡載,力自禁裁。然則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边@足以證明藝術作品的教導功能。這也就是作品要具有超越本身形式之外的精神內容。當然,當代行為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善”,不能等同于倫理的要求,但是,藝術品的促進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功能還是不能否定的?!霸诋敶恼Z境下,藝術更加強調對于客觀世界人文的關懷??陀^世界不在是獨立于主體(藝術家)之外的‘廢墟之鄉(xiāng)”。作品就是主客體之間的一個交匯點,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以及使用這些材料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需要藝術家在面對材料時具有足夠的智慧。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選擇使用什么樣的材料時,要與自己對于客觀世界的人文關懷對接起來,進而達到對于物質材料的超越。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材料才可能成為具有表現(xiàn)力的“活物質”,才能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象征之物的載體
因此,當代漆畫創(chuàng)作要在更廣闊和深遠的視野下去理解材料,認識材料,這樣的才能創(chuàng)作出令人信服的當代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周長江.油畫工作室報告之解讀材料[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21
[2]周長江.油畫工作室報告之解讀材料[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33
[3]周長江.油畫工作室報告之解讀材料[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