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晨
收藏大熱之下,無論是民間收藏家還是國家文博單位,要保護好這些珍貴文物,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文物傳遞的文化力量,也似乎在“且藏且珍惜”下,對這些文物進行著預防性保護、搶救性保護。
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作為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在國內文物博物館業(yè)有領航的作用,同時也肩負文物保護的重大責任。文物保護是博物館日常工作中不容小覷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館藏的大量可移動文物都是不可再生性的,因此未來的文物保護必然是科技與人文的高度融合,這些歷經歲月的文物才能有一個安全的“港灣”。
據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介紹,我國現在大約 擁有4510家博物館,館藏文物3800余萬件。但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文物保護的問題。
不過在近10年間,諸多文物大省和重點城市,紛紛開始增加文物保護功能的別館,如西安文保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陸續(xù)建成的文物保護實驗室,為我國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建設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里程。
2015年9月11日,經過多年的改建,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在龍吳路上落成。建筑本身是一幢占地9142平方米的七層實驗大樓,該棟實驗大樓每個層面分工具體,有文物保護、文物修復、會議培訓、情報資料、網絡系統(tǒng)、儀器分析、模擬實驗、環(huán)境科學、生物試驗等比較完善的各種功能。
從第七層開始,以復制珂羅版高仿真復制品研究與開發(fā)為主;第五、六層主要以器物修復為主,如陶瓷器、青銅器、木質老家具、雕塑像等的修復;第四層以紙質文物修復為主,如書畫裝裱、修補古籍,再裝訂成冊;第一、二、三層主要擺放各類大件光學儀器為主,和文物考古編輯部,工作人員主要對文物進行斷代與成分分析、病蟲害預防等,還有專業(yè)性的文博圖書館供辦公人員研究。
自2007年以來,上博已獲批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購買配備18臺(套)用于保護修復文物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這些需要充足的空間加以放置。如今,上博文物修復人員與部分設備已搬離上博本館,目的就是為了將館藏與修復分離。
未來,上海博物館除了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外,還將規(guī)劃建造上博“東館”?!皷|館”的設計理念從“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陳列”出發(fā),打造以體驗式為主的新型博物館,這樣的想法源自為營造上海文物保護科技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上博“東館”和本館的“姐妹館”組合,將會使上海博物館朝著“世界頂級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