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wèi)東
(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北京100871)
1927年的年中,為北伐戰(zhàn)爭凱歌行進的時刻,為中國歷史上打倒軍閥聲浪最高的時刻,①是時,“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國民革命歌》的歌詞,在大江南北傳唱。也是統(tǒng)治中國達16年之久的北洋軍閥行將崩潰的時刻,傳來了軍閥唐繼堯死亡的消息。唐繼堯(1883—1927年),又名榮昌,字蓂賡,別號東大陸主人,云南會澤人,系民國早期云南最重要的統(tǒng)治者,也是在民國政治舞臺上稱雄數(shù)十年的滇系軍閥的創(chuàng)建人。本文側重利用當時刊物的時論,還原那個時代的語境,以給我們考察在那樣一個代際更替的關鍵時間點,如此一位具有標志意義的人物離世,他是如何被世人所迅速“淡忘”,中國近代第一代軍閥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提供別樣視角。
唐繼堯去世的消息于1927年5月下旬突然爆出,最初的信息比較模糊混亂。去世日期就有兩種說法。《國聞周報》報道他于5月22日死亡。①《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墩婀狻冯s志說他于22日下午死去。②雜訊:《唐繼堯逝世》,《真光》第26卷第7、8、9三號合刊,1927年,第180頁?!稏|方雜志》說唐繼堯的死期則比上述報道的晚一天,即5月23日。③《時事日志》,《東方雜志》第24卷第14號,1927年7月25日,第124頁。而《興華》雜志則有相互矛盾的報道,最初的通報是“二十三日晚子時逝世”,精確到時辰,④《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近事:唐繼堯逝世證實》,《興華》第24卷第21期,1927年,第89頁。似乎可信度較高。但稍后文稿又出現(xiàn)另一種說法:“目下唐氏果于五月二十三日午前十二時病故省寓。故一時唐宅方面車水馬龍,殆不減昔日之盛云。逮至二十四日上午六時,當局所派代表馬君少波業(yè)已到達唐宅,會同舉行大殮,即時鳴放禮炮三十六響。逮殮畢后,記者聞諸友人,唐氏所用棺木實為李佐青家內為其太翁所備用者。至是,乃以四萬二千元讓與唐氏。故大殮時情狀,尚為豐盛。詎唐逝世后,外邊又復迭傳其長子唐筱蓂亦有病篤之說。真異事也!”將唐繼堯故去的具體時間由23日晚上挪移到了當日中午。但該文轉筆引用“云南又一通信”,說是唐氏“竟于五月二十二日逝世”,還詳細說明,“至五月廿二日下午十二時,唐已血枯脈斷,與世長辭,死后人心稱快。惟訃音尚秘而不宣,……現(xiàn)唐宅正雇縫工卅余人趕制細軟衣服四十余套。殉葬棺木亦系趕制特種者。念五日入殮。一面電催繼虞回省主喪云”。⑤《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當時各種說法,莫衷一是,秘而不宣,更添神秘。對唐氏死期,謝本書先生根據唐繼堯的四妹唐蕓鷹提供的材料,認為是1927年5月23日。⑥謝本書:《論唐繼堯》,《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筆者認可此說法。可作為佐證的是當時官方的說辭,“滇省務委員會電政治分會轉滇代表張西林、李子璀,稱唐繼堯……中西醫(yī)無效,二十三日晚子時逝世,除設治喪事務所外,特電奉聞”。⑦《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近事:唐繼堯逝世證實》,《興華》第24卷第21期,1927年,第89頁。除了將上述報道中關于唐繼堯死亡的具體時間由中午改成晚上之外,明確指陳是23日。
唐繼堯死時年僅44歲,正值壯年,死因一時也成了謎,變得撲朔迷離。當時有報道認為他是被人所殺:“世人終為唐危以為不速出,必死于反對者之手。果也。突于二十二日為人狙擊死焉,至二十七日始發(fā)喪。死況迄不明了?!雹唷兑恢荛g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但當時多數(shù)言者還是認為死于自身原因,對此又有兩種說法,一是精神方面,有的說,“惟自顧品珍失敗,二次返滇之后,精神大不如前”。⑨空我:《唐繼堯軼事》,《國聞周報》第4卷第24期,1927年,第4頁。這是指民國十年(1921年)唐繼堯“為顧品珍所逐,出居香港年余,又回滇利用匪首吳學顯輩以殺顧”的周折。10《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此乃唐繼堯第一次下臺。繼后,盡管唐氏復權再起,也是茍延殘喘,未幾,終于徹底失勢。還有的說:“報紙等時有種種刺耳的罵聲。羞憤惶愧,交迫一身,因此就寂寂滅滅的死了!”11越:《唐繼堯的死和吳佩孚的做和尚(劍铓之三)》,《青白》第1卷第3期,1927年,第22頁。這是講輿論指責給他帶來的心理壓力。另有的說,“今受各方刺激,憂郁怔忡,日必吐血數(shù)合,身體日萎”,竟至于死。12《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這是歸于綜合因素的刺激。更有的說,“近月唐氏不進飲食,且常吐血,神明內疚,回思往事,悲憤凄愴,神經錯亂,前此被唐氏所害之庾思旸、羅佩金、何干臣、歐陰沂等鬼魂常出沒于唐側,家人不敢親近,如此胡纏至五月廿二日下午十二時,唐已血枯脈斷”。13《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其說生動,卻歸于鬼魂。唐繼堯害人無數(shù),上列的幾人是有些聲名者,縈繞唐的心際,自然影響他的情緒。二是肉體方面的原因,來自云南省務委員會方面報告“稱唐繼堯胃病復發(fā),飲食銳減,中西醫(yī)無效”。①《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近事:唐繼堯逝世證實》,《興華》第24卷第21期,1927年,第89頁。即唐繼堯死于胃病。還有些人追溯其病因,“唐生平喜吃生雞卵,每次多至二三十枚,少亦七八枚,始果饞吻。此留東時養(yǎng)成之習慣。一日同學邀宴酒家,御東洋料理,生魚一事,為唐所不喜,而席間多此物,唐中席遁去,座中人未之覺。有頃,忽睹其施施從外來,以銅盆帽盛雞卵數(shù)十,既就座,且吃且笑,狀至樂,頃刻即盡,一座皆驚。后卒坐是得胃疾,始稍加節(jié)制”。②空我:《唐繼堯軼事》,《國聞周報》第4卷第24期,1927年,第4頁。半是戲謔,半是典故,也道明了某些實情——長期飲食不加節(jié)制,暴飲暴食。也有人將其犯病與時局相聯(lián)系,稱唐在二六政變后被趕下臺,新政府準備檢查唐繼堯治滇時期的賬目,得訊時,“唐氏正在私宅吃面。一見此案,悲感交集,即刻將面吐出,并繼之以血,從此臥床不起”。③《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
唐繼堯的死因,除精神遭受打擊和疾病以外,有些刊物刨根問底,探遺搜秘,尋出某些“社會原因”。如《青白》雜志刊文列舉4條:“據說他的死,原因是為了四種:1、省政務會議要他清算歷年的賬目。2、心腹軍隊被解散。3、臺灣銀行停業(yè),唐之存款千余萬元無著。4、民眾怨毒?!雹茉?《唐繼堯的死和吳佩孚的做和尚(劍铓之三)》,《青白》第1卷第3期,1927年,第22頁?!杜d華》雜志對此論述更為詳盡,“推究死因,不外下列諸點”:財務不清,云南省議會試圖清算過往賬目,引起唐氏憂慮。復辟失利,“唐氏近衛(wèi)軍尚有數(shù)團在省,久欲反動,趁四月二十日云南省黨部選舉臨時執(zhí)委時,第一團蔡祖德部勾結他團起事,被龍氏偵知,馳赴北較場,偽為召集蔡部官兵訓話,命所部圍繳槍械。唐氏聞之,愈覺孤立,權勢日削,吐血愈多,身體面容大非昔比”;二六兵變后,唐繼堯被剝奪實權,唐親信部屬試圖起事重新恢復其權力,被龍云挫敗。輿論攻擊,“滇政革后,公團言論大為自由,對于唐氏過去之惡跡屢致不滿,大肆攻訐,其口號有打倒唐賊繼堯等最刺目之標語。愈令唐氏難堪。有此數(shù)因,以一世稱雄之聯(lián)帥受此議評,其狂必矣”。⑤《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
其實,唐氏已駕鶴西去,外界傳說其死期早一天或晚一日并無意義,死于何種病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訊背后潛在的社情。說明時人對于死者不甚關心,連其確切的死期和死因都搞不清楚(也無意弄清楚)。對于唐繼堯的死,實際上,當時報道的刊物不多,筆者初步檢索當時全國公開發(fā)行的雜志,結果是,對這位此前赫赫聲名的“東大陸主人”的死訊的報道,只有上列很少的刊物。寥寥幾份報道其事的刊物對情況又多有不明,人們也沒有多大興致去查證其死亡的具體情形。《真光》雜志以“雜訊”形式刊登唐繼堯的死訊,僅短短一行字:“唐繼堯于五月廿二日下午逝世,所用棺木值四萬兩千元?!笨芍^“惜墨如金”,落筆還在棺木的時價上,逝主的死訊仿佛還沒有其棺木價格的新聞價值高。該刊同時還刊發(fā)了清華大學教授王國維和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的死訊,文字都要比唐繼堯的死訊多出不少。⑥雜訊:《唐繼堯逝世》,《真光》第26卷第7、8、9號合刊,1927年,第180頁。須知,唐繼堯曾是辛亥云南重九起義的重要領導人,民國初年曾任貴州和云南都督,是護國運動的領導人和肇慶軍務院的撫軍長,為稱雄一時的人物。但時至今日,在編者的眼光中和讀者的心目中,這位過去的“西南王”并不比那兩位中外文化人重要。
唐繼堯之死,當局高層反應漠然,看不到云南地方當局的訃告公示,未見來自北京、武漢、南京、廣州政權的表態(tài)刊布,甚至不見出自大小黨派政團的慰問唁電,就連唐繼堯曾長期管轄的貴州也看不到官方表態(tài),基層民間也反應冷淡。從客觀上來說,云南地處邊遠,與內地信息交流比較滯塞,“蓋滇省僻處邊陲,交通阻隔?!蚁⒉煌ǎ谕忾g形勢每多隔閡”。⑦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同時,1927年的年中發(fā)生的引人注目的事件太多了,此時的大事變有二:一是北伐戰(zhàn)爭接近尾聲,統(tǒng)治中國達16年之久的北洋軍閥行將土崩瓦解;二是國共分裂,四一二事變發(fā)生,蔣介石政權對中共黨人進行大屠殺,接著發(fā)生了馬日事變、寧漢分裂等。以《東方雜志》為分析樣本,此系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所發(fā)布的國內外信息量頗大,但該刊對唐繼堯之死遲遲沒有發(fā)表消息和評論。只是于1927年7月25日(唐死后兩個月),在該刊《時事日志》欄目中刊出包含唐繼堯死亡的短短兩行字的簡訊,“云南省務委員會總裁唐繼堯病歿。胡若愚、龍云與廣州方面接洽合作,唐繼虞等之恢復權力運動失敗”。可見其后事的寂寞!而在該刊同卷號《時事日志》前后日所載的較重要信息有,7月22日:李宗仁所部占領臨淮關及蚌埠;張宗昌部敗走徐州;滇軍范石生部電南京蔣介石愿意歸附;日本漁船60艘侵入山東領海;南京中央政治會議通過閻錫山為國民政府委員;日本軍艦兩艘從上海駛往漢口,遭到兩岸的國民革命軍和孫傳芳部的槍擊,日艦予以還擊直至兩岸中國軍隊?;稹?3日:甘肅地震,損失慘重;唐生智部擊退奉軍至沙河北岸;中國與比利時代表商談中方收回比國在天津租界問題;何應欽部擊敗孫傳芳部,占領揚州;廣州特別委員會結束,選舉李濟深為改組后的政治分會主席;湖南共產黨人在長沙起事失敗;蔣介石表示將下令鎮(zhèn)壓武漢共產黨。①《時事日志》,《東方雜志》第24卷第14號,1927年7月25日,第124頁。與上面引述的任何一條消息相比,權勢不再的唐繼堯的死,在世人眼光中的“重要性”顯然要相形見絀。故《東方雜志》只報道了其死訊,而沒有專門文字評論,編輯沒有興致,讀者對此也不會有大的興味。真是應了《青白》雜志的評說:“從前煊赫不可一世的唐蓂帥,現(xiàn)在是無聲無臭的死了!”②越:《唐繼堯的死和吳佩孚的做和尚(劍铓之三)》,《青白》第1卷第3期,1927年,第22頁。此時的傳主唐繼堯的死已經沒有多少新聞價值,唐繼堯已經是一個淡出歷史舞臺的人物。斯時,人們將軍閥比擬老虎,消除軍閥的民謠在坊間傳唱。以此而論,唐繼堯已經是一只“死老虎”。
就當時有限的時論報道來看,對唐繼堯的評價主要著眼于三個方面。
政治層面,各種刊物的時評無不異口同聲將唐歸入軍閥之列。1917年8月李大釗引進提出“軍閥”這一名詞概念后,蔚成中國社會的流行術語。③對此,徐勇先生有精彩敘述,詳見氏著:《近代中國軍政關系與“軍閥”話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01、204頁。北伐時期,“打倒軍閥”更成為動員革命的主要口號,成為革命戰(zhàn)爭的主要目標,國民黨發(fā)布的《北伐宣言》宣布:“本黨敢鄭重向全國民眾宣言曰: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雹堋?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民國十五年七月四日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發(fā)表》,黃季陸:《革命文獻》第12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0年,第51頁。中國共產黨也明確表示:“中國國民革命之主要目的,自然是反對帝國主義對于中國之統(tǒng)治及其在中國的基本勢力,即實際上壟斷全中國一切財政工業(yè)及交通機關。而肅清帝國主義所用以統(tǒng)治中國之工具——軍閥官僚勢力?!雹荨吨袊伯a黨致中國國民黨書:為肅清軍閥勢力及團結革命勢力問題》,《向導》第192期,1927年,第1—2頁。而唐繼堯在政治上被定性為偏居一隅的軍閥,即與掌控中央的北洋軍閥名目差異、本質相類的西南地方軍閥,“要之唐居偏遠,且不能保,益征軍閥在今日誠屆末日?!雹蕖兑恢荛g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一葉知秋,將唐繼堯的死作為中國軍閥末日來臨的標志。更可悲的是,唐繼堯不但被認為是舊軍閥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一個跡近下臺、了無實權的舊軍閥,“云南唐繼堯掌握云南政權最久,此間正月革命后,各軍雖推戴唐氏為總裁?!嵴男?,胡、龍各將領以唐為西南重要人物,不欲令其如此下臺,一面成全自己忠忱之名,故于改組省務委員會時推唐為總裁,……故唐在初屢欲下野而不得。”①《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唐繼堯不但品嘗失權的痛楚,這對大權在握十數(shù)年者是難以忍受的;而且,還要做前部下的傀儡,成預備替罪羊。署名“越”的作者發(fā)表文章,更是將唐繼堯的死與諸多舊派軍閥的覆滅相聯(lián)系,“此外還有一位鼎鼎大名自比關、岳的吳玉帥,最近也因為四面楚歌,無計可施,逃進嵩山去做了和尚,寂寂滅滅的居然也和唐蓂帥差不多了。這兩個軍閥的下場,倒很是張作霖、孫傳芳等前車之鑒,——或者張、孫等還不及他們。軍閥、軍閥!真真何苦做軍閥呢?”②越:《唐繼堯的死和吳佩孚的做和尚(劍铓之三)》,《青白》第1卷第3期,1927年,第22頁。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等均是當時北洋軍閥中的鼎足人物,在作者看來,北洋軍閥與唐繼堯、陸榮廷等為代表的西南軍閥差不多是同時代的“舊人”,此時,北伐戰(zhàn)爭如火如荼,北伐軍所向披靡,北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唐繼堯的死預示著殘余舊派軍閥已來日無多。
人事層面,時評認為,唐繼堯腹有詩書,③唐繼堯力圖以能文能武文治武功的儒將面目示人,以馬上行軍馬下?lián)]筆的詩文人品展現(xiàn),有著作《東大陸主人言志錄》《唐舍澤遺墨》等傳世。唐氏詩興不斷,《靈云禪師約游華亭》云:“咫尺禪門何處尋,五云開處路平平。松篁秋老節(jié)添勁,湖海風號浪不生。天下從來輕敝履,人間無故重長城。相邀共玩山頭月,塵世蒼茫入望明”?!睹蠒x》第2卷第10號,1925年,第104頁。語有超脫禪意,但放不下的正是世俗的榮華富貴。其故去前,亦有詩作刊發(fā),《辛酉十月西江舟中》云:“十載浮名誤赤松,無端平地起英雄。大江流月波翻白,老樹凌霜葉更紅。放眼以觀塵世小,開襟一笑海天空。滄桑棋局知多少,又看旌旗在眼中?!薄哆|東詩壇》第20期,1927年,第5—6頁。以棋局比世局,表面笑看多變滄桑,其實慨嘆浮名流逝。表象的不介意正好印證內心的在意。胸懷大志,野心勃勃,但既被定性為軍閥,則軍閥所通有的人格缺陷亦難或免。其剛愎自用,為人驕橫,目空一切,為非作歹,對部下不體諒寬厚,喜怒無常,“性御下猛,其以事獲罪者,必傳見。果一見怒罵,則斯人慶更生矣;若氣和而辭下,部下必請辭。略一旋踵,唐手一揮,槍自衣袋出,即血濺五步矣”。④空我:《唐繼堯軼事》,《國聞周報》第4卷第24期,1927年,第4頁。唐繼堯統(tǒng)治后期,先是顧品珍的反叛,再有龍云等的兵變,除了時勢使然外,也因唐繼堯不能與部屬和衷共濟。更重要的是,唐在人脈上擁兵自重、自成一體,所作所為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所轄部屬具有很強的私屬性,與外界具有很強的離心力,不以國事為重,而以自身、家族和小集團利益為重,故以“滇系”軍閥名目。突出表現(xiàn)在與民國初年代表歷史發(fā)展方向的孫中山派的關系調處上。唐繼堯政治活動的前期與孫中山派有過良好合作(如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時期),但在后期,則以矛盾沖突為主,唐氏集團對革命黨人主要是利用,以自身利益和集團利益為依歸。即以孫中山逝世前后的幾年情景來看,雙方的離異傾向愈益加重?!疤婆c中山之感情,自唐再度返滇,隔閡甚深。數(shù)年以來,中山奮身革命事業(yè),再赴再起,唐未嘗有所助力也”⑤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非但沒有助力,而且屢屢形成阻力,“且中山所部范石生輩與唐仇怨頗深,幾處敵對地位。歷來西南團體之未能發(fā)展,北伐之未能成功,陳炯明之叛變?yōu)橹旅鼈L评^堯之不能隨孫以合作,要亦不失為一因”⑥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在陳炯明反叛孫中山后,唐繼堯更多地傾向于陳炯明,與“陳炯明且日日標榜聯(lián)治,與陳炯明相提攜”,明里暗里地反對孫中山,乃至公開表示擁護北京段祺瑞政府,“況段氏就職之前,唐曾有函電擁護執(zhí)政府”。⑦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在曹錕賄選事起時,舉國嘩然,討賊之聲遍于四方,孫中山等為了聯(lián)合唐繼堯,又加上“斯時西南有識之士憬然于非團結之不足以圖強,因有孔庚、但懋辛輩奔走滇粵之間,聯(lián)結孫、唐感情,是時以孔、但之獻議,以副元帥畀唐,中山且有正式電文,請?zhí)凭吐殹?。唐在表面上也故作姿態(tài),慨然表示要編成十軍,“大張會師武漢之幟。不意日日言出師而迄曹錕之倒,滇省未有一兵一卒之助”,唐繼堯也遲遲不就任副帥。⑧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甚至在反對賄選時,“唐氏一面通電聲討,一面則唐氏運動副座之聲遍于京滬”。而在曹錕賄選失敗后,唐繼堯的副元帥名頭本因討伐曹錕而來,“則討賊告成,名義已無存在余地”。但在“中山抱病京都之際,即有唐繼堯將繼任國民黨總理之傳言”。甚而至于,孫中山剛剛辭世,唐繼堯卻“于三月十八日就副元帥之職”。①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原來一直不走馬上任,卻在此時宣布就任,其中的野心畢露,“意味殊可尋釋”,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唐氏雖標榜“聯(lián)省自治”,實際上是在謀“并省獨治”,意在滇系軍閥的勢力擴張。②慎予:《唐繼堯其何以自處》,《國聞周報》第2卷第11期,1925年,第3頁。唐本身缺乏主義,并無信仰,多懷私利,只顧權勢。根柢上說,唐繼堯此類舊軍人集團與孫中山革命黨人有著本質區(qū)別,他們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可能成為同路人,但終究難以長期合作。唐繼堯不是個案,而是清末民初一大批在清朝供職又參與推翻清朝的職業(yè)軍人的普遍行狀。無論他們是北洋軍閥還是西南軍閥,大抵如此。
經濟層面,貪污納賄,營私舞弊,利用政權對民資施行超經濟掠奪、獲取暴利也是軍閥在經濟上的常見行徑。時評指出,唐繼堯及其家族大肆搜刮,竭澤民間,事關民生,牽扯面廣,一人肥而萬民瘦,一家富而千家窮。當時的《銀行月刊》揭露唐繼堯操縱金融巧取豪奪,“云南金融自唐繼堯歷年搜括現(xiàn)金后市面流通只有鈔票,但商務貿易則以購貨外國,非有現(xiàn)金不可。而省內又復缺乏現(xiàn)金,其匯率遂因之提高。如滇票五元匯至香港、安南諸地只得二元,即滇票在本省名義上為一元,實則不及半元之數(shù)也”。③《各埠金融市況:云南金融狀況一斑》,《銀行月刊》第7卷第6號,1927年,第106頁。因為云南與多國相鄰,中外貿易往來頻繁,所受匯率影響也較重,“蓋在他省匯率之高低,尚無重大影響于民生。而云南則反是也”。造成“滇人直接間接受匯兌之苦痛者,殆難以數(shù)計”。唐繼堯政權還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勾結,以為后援,使得“市面忽起恐慌,法紙驟漲,每百元須二百六七十元,港水亦升至二百四五十元,其原因則以政局變更之故”。④《各埠金融市況:云南金融狀況一斑》,《銀行月刊》第7卷第6號,1927年,第106頁。作為一個地方軍閥政權,以軍事為立身之本,以軍隊為最大本錢,牟利的很大部分用于養(yǎng)軍,“如前時唐繼堯之購買外國軍火,其損失于匯率者為數(shù)甚巨?!賮砟瓯臼∝泝r之漲跌,恒視人心為轉移,尤與匯兌行市有密切關系。若匯市低落,則貨亦決難穩(wěn)定。如去年金融會議后商界貪匯市之低落,爭于購囤,致物積不能售,價格跌落,商店受損甚巨云”。故輿論呼吁“于數(shù)年來人民最感痛苦之匯水問題自尤當注意,蓋匯兌率之變動,不但于人民于商業(yè)大有影響,而于政府當局亦有密切關系”。⑤《各埠金融市況:云南金融狀況一斑》,《銀行月刊》第7卷第6號,1927年,第106頁。在唐繼堯去世前,又趕上“臺灣銀行停業(yè),唐氏所吸滇人脂膏,日幣一千七百五十萬,不無影響。又使唐氏受一大打擊”。⑥《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嘈墓略劸鹑Σ氐睦嬗锌赡苁軗p,自然加重了唐的憂慮。再加上二六政變后,龍云等之所以保留唐的虛名,推舉唐為省務委員會總裁,一是考慮到唐過去的地位和“留彼一面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俟正式政府成立清算財政時不致負責無人”,擔心唐卷取款項,一溜了之,故以虛名羈絆留人。⑦《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隨即,云南省議會通過“在三月內有清算唐氏逐顧回滇歷年來之全省收支案”,大致算來,數(shù)目驚人,“計無名目報銷者約在九千萬,被唐氏分存外國銀行。由省議會咨請省務委員會辦理,省務委員會又議決呈請總裁核辦”,這給唐繼堯提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此前是監(jiān)守自盜,當下卻要自查自糾,將吞下去的錢財再吐出來。唐氏“從此臥床不起。此案擱置至今”。唐氏死后,仍有人提醒當局對唐繼堯“所吮民脂,有謂需急速清回,免為外人吞沒,甚屬不值”。①《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
時論從政治倒退、人事獨裁、經濟貪腐諸面為唐繼堯繪像,這也是時人對軍閥的一般印象,凡位列軍閥者,難逃這些面相。但回顧既往,也有時論對唐氏一生略加肯定者,大致說來,集中在幾個時段,首先是辛亥重九起義,再是“唐于二次革命有殊勛”,特別是癸丑護國之役,“輔松坡成大業(yè),軍書旁午,嘗徹夜無眠,倦極則合目片刻即能治事如?!薄"诳瘴?《唐繼堯軼事》,《國聞周報》第4卷第24期,1927年,第4頁。即或是對唐繼堯下臺后的評價,也有來自中立者的信息,以旁觀角度,言論略顯中允,“滇省自唐繼堯出缺后,群雄爭長,兵戈相見,迄無寧日,政局變幻已非一次,同時土匪蜂起,勢甚猖獗,民受其害,不堪言狀。”③《國內布道會云南教區(qū)消息》,《興華》第24卷第40期,1927年,第27頁。亂局畢竟對民生有大影響,民眾是直接受害者,在論者看來反倒不如唐繼堯統(tǒng)治時期來得平靜安寧。這或許是著眼于暫時的處境感受。
唐繼堯故去,時人嘗論,“唐繼堯死矣,蓋棺論定,公道自在人間”。④空我:《唐繼堯軼事》,《國聞周報》第4卷第24期,1927年,第4頁。殊不知,蓋棺未必論定,于公道也是見仁見智,對唐繼堯的評價分歧一直爭論到今天,迄無了局。
唐死后,《國聞周報》撮述其一生的大要行狀:“繼堯,字蓂賡,云南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回國后任云南講武堂教習,旋供軍職于黔。辛亥年隨蔡松坡等起義。民元任貴州都督,蔡辭滇督薦唐繼任。四年,袁世凱稱帝,蔡由京潛赴滇省與唐共謀反對帝制,十二月二十三日,唐與任可澄首先通電,擁護共和,二十五日宣布云南獨立,起舊(救)國軍討袁,設軍務院攝行政府事,唐被舉為撫軍長。袁氏取消帝制,唐仍督滇,旋兼省長。六年,唐起靖國軍討督軍團。七年,被選為廣東軍政府七總裁之一。九年,岑春煊取消軍政府,唐與孫中山、唐紹儀通電反對。十年,云南內亂,唐避香港。十二年,回滇,任云南善后督辦,實行廢督,任云南省長。十四年,組建國軍入桂。十六年二月五日,幾為龍云及胡若愚等所逐。旋經調停,仍得擁虛名居滇。卒及于難?!逼綄崝⑹?,不加臧否。但該文的歸結是,“云南之唐繼堯為民國成立以來軍閥中握權最久者。平時自奉之驕縱淫佚。猶逾于北方之軍閥”。⑤《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軍閥已為時代的負面標志符號,一旦被貼上“軍閥”標簽,自然也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們之所以關注時論中的唐繼堯之死,是力圖回歸當時的語境,回到當時的社情民意和時代氛圍中去,盡管時論中不乏坊間傳言、流言蜚語、小道消息、情緒聯(lián)動,不能完全征信;卻又反映著當時的口碑、輿情、眾議、公論,反映著當時的特定社會狀態(tài)和民意走向。不過,現(xiàn)時的未必就是現(xiàn)實的,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確的,時人的評價并非完全的全面客觀,帶有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民眾情緒和輿論傾向。反倒是冷卻幾年后的評價似乎更全面而接近整體的真實。這涉及到歷史研究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離評述對象時間太近,往往受閑言碎語的太多影響,只看到其局部和細部,而在與其有一定的時間距離之后,才能看清其全貌,在冷處理之后,才易得出非情緒化的真相。一般說來,在歷史進程中有影響的人物在其生命軌跡高潮時死亡,時論一般偏于高估;反之,則偏于低估。但過若干時間后,又會對前此的評價作出更切近全面真實的評估修正。
應該說,唐氏死去的當時,負面評介為主體。但幾年之后,又有較正面的補遺。1937年,即唐氏死去10年之后,有雜志刊發(fā)《挽梁任公唐蓂賡之聯(lián)語》曰,“上年任公遽歸道山,全國慟惜,吾黔匏齋先生挽以聯(lián)云:五車載筆,動引起同時代思想界極度高潮……”。又挽唐繼堯云:“護國首興義旅,功在千秋;猶憶口壽昔滇黔時時抵掌。覺海內無才,華耶拿耶,后來倘許追攀,論雄心欲起大陸沉淪。豈意蹉跎十六年中,遽止于此??鹞⒂姓耨?,業(yè)虧九合。只以二三方豎事事貢腴,誤我公至死。天乎人乎!遠道尚疑聲影,嘆賤子早成五湖棲遁。忍揮痛淚一萬里外,其何以堪!”①湘:《挽梁任公唐蓂賡之聯(lián)語》,《南明》創(chuàng)刊號,1937年,第70頁。兩相比較,該論對梁啟超的評價遠遠超過唐繼堯。但對唐繼堯的評說也算公允,特別是認為護國首義,是唐繼堯一生的頂點,顛覆洪憲皇帝,不使帝制重現(xiàn)中國,不僅利在當下,且“功在千秋”。單憑這一點,唐氏一生便是功大于過。挽聯(lián)同時認為,唐繼堯的晚年之誤,主要是由于二三宵小人物的誤導。而文中最傳神的筆觸是“華耶拿耶,后來倘許追攀,論雄心欲起大陸沉淪”,鴉片戰(zhàn)爭以還,國勢陸沉,“二萬萬膏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眈眈,朵頤已久”。②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9頁。以天下為己任,“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的英雄豪杰代代相繼;③《康有為全集》第4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4頁。曾幾何時,唐繼堯追攀華盛頓和拿破侖,在試圖雄起國家鄉(xiāng)梓的同時為個人揚名留芳,這是唐繼堯的家國意識和私人情懷的交集,將一個意氣風發(fā)不可一世的“東大陸主人”活脫脫地呈現(xiàn)出來。
太靠近所發(fā)生事件、人物的時論反倒不可靠,對一個人物、事件的評價,要沉淀一段時間才能不受時論影響,過濾一下才更易顯現(xiàn)全面的較真確的面相。從基本面來說,將唐繼堯定位于軍閥符合事實,唐繼堯確實具備軍閥各要素(其要素有:武力割據一方,握有地方政權,擁有地盤和私屬軍隊,自成派系等等),但軍閥是否就沒有辦一點好事,也不盡然?!败婇y”,自形成之日起便是一個負面關鍵詞,但具體到軍閥個人,是否也有某些正面言行,還可另作考量。如護國運動中的唐繼堯,北京政變前后的馮玉祥,及至有抗日表現(xiàn)的吳佩孚,抗戰(zhàn)中的川軍、滇軍、桂系,等等。這不是要對軍閥作整體的正面歷史評價,而是對某些軍閥在某些時段的某些作為進行客觀評說。
唐繼堯的一生猶如一條拋物線,辛亥革命前后為上升線,特別是辛亥重九起義至護國運動為其一生的發(fā)展高線。風云際會,唐繼堯一度也站在時代潮頭(盡管其間有曲折,但仍是其一生的高潮,對此,謝本書先生有不移之論④謝本書:《論唐繼堯》,《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謝本書:《再論唐繼堯》,《曲靖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謝本書:《唐繼堯評傳》,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等等。);但在死前幾年,他已明顯落伍。護法運動可謂其一生的分界線,之前以進步面為主,之后以落后面為主,循走了人生的下降線,于是有了被顧品珍逐出云南之事。唐規(guī)復政權東山再起后,仍不能與代表時代大勢的孫中山派衷心合作,卻處處進行政治投機。但細分起來,雖同屬一個時期的軍閥集團,滇系軍閥較之北洋軍閥的負面作用要略小一些,盡管與孫中山派多有離合,但至少沒有完全站在孫中山派對立面,即或在唐繼堯執(zhí)政的后期,亦如此。再說,唐氏后期的施政不是全然失策,也有利國利民之舉,諸如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便是晚年唐繼堯的一大作為,“唐蓂賡省長,委董雨蒼先生籌備東陸大學,……自得唐省長私捐一萬元,并撥給東川銅礦公司之云南省政府所有官股十萬元后,已有物質上相當之基礎,故其擘畫進行,近頗迅速?,F(xiàn)在籌備處,分設三種委員會:一為建筑委員會,二為學制委員會,三為募捐委員會?!浣ㄖ攸c,則在舊貢院之遺址,現(xiàn)已著手拆毀舊屋,平定地基,這基礎工作,其式樣是采取希臘古式,以美國米幾干大學之建筑為藍本。即從建筑物而言,亦擬為云南將來建筑之模范云?!瓕砑瘱|西各國大學之優(yōu)點,蔚成云南大學之偉觀,殊盛事也?!F(xiàn)已擬定簡章二十余條,將來擬用唐蓂賡省長之名義,向各省當局、海外華僑,募集捐款”。⑤夏承楓:《東陸大學之近況》,《新教育》第5卷第4期,1922年,第192—193頁。此預言不虛!云南大學至今仍為滇省的最高學府,嘉惠學林澤被云南這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省份近百年,而會澤院的建筑至今仍堪稱云南“建筑之模范”?!皷|陸大學為唐省長所倡設,……至于內容組織,系分設文法醫(yī)工四科,先辦各科預科四班,招收學生二百名,定于明春三月開學”。①《云南教育近事:東陸大學近況》,《新教育》第6卷第1期,1923年,第71頁。但此期間,唐繼堯的施政仍以負面為主。及至1927年2月6日,分駐昆明、蒙自、昭通、大理的鎮(zhèn)守使龍云、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實行“兵諫”,聯(lián)合舉兵,進逼昆明。這些人既是唐繼堯的老部下,也擁有滇省最強的兵力。唐繼堯被迫交權。時論有評:“唐繼堯在云南主持軍民政事已經很多年,現(xiàn)在因為幾個鎮(zhèn)守使的逼迫,不知跑到那里去了。這幾個鎮(zhèn)守使大概和國民黨方面有聯(lián)絡”。②《新聞:云南唐繼堯失敗了》,《農民》第3卷第1期,1927年,第6頁。此乃震驚一時的“二六”政變。唐繼堯只得作出姿態(tài),舍車保帥,“放逐乃弟繼虞,僅乃自?!?。③《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評:唐繼堯真死》,《國聞周報》第4卷第21期,1927年,第3頁。四鎮(zhèn)守使決定改組省府,組織“云南省務委員會”,胡若愚被推為省務委員會主席,唐繼堯被“擁戴”為有名無實的省務委員會總裁。之后,唐繼堯處于掛名狀態(tài),無“公”可辦。我們現(xiàn)在所查到的政府公文,唐繼堯的“辦公”大致到1927年的2月為止。④《 省公署公文:委任令:第一號(民國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省長唐繼堯任命嵩明縣水利局長”?!对颇蠈崢I(yè)公報》第54卷第56期,1927年,第20頁。另參見《省公署公文:訓令:第八四號(民國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令昆明市政公所、各縣長、縣知事等:黃磷火柴制造期展至民國十六年六月底止,銷售期展至同年十二月底止”。《云南實業(yè)公報》第54卷第56期,1927年,第22—24頁。確證時論所謂“實則唐氏除一度就職而外,其平昔殆未嘗足履政務委員會一步也。”⑤《中外大事記:其一、中國之部:各省要訊:唐繼堯病死詳情》,《興華》第24卷第22期,1927年,第42頁。此時此際,唐繼堯既無實權,聲名也一落千丈。
當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定人物,江山代有人才出,唐繼堯稱雄的時代已然過去,他已經從時代的前行者變成了落伍者,甚至是落難者。此時,軍閥已成國民討伐的對象,中國最重要的舊軍閥集團已大部分被消滅,作為這一集團中舊滇系軍閥的首領也成為被聲討者。唐繼堯屬于地方軍閥,不似控制中央成為主流的北洋軍閥,也不是北伐戰(zhàn)爭攻擊的目標,因而在時人時論中愈發(fā)邊緣化。唐繼堯之死,恰逢“打倒軍閥”的口號聲高入云之際,恰逢清末民初產生的中國近代第一代軍閥土崩瓦解臻于滅亡之時,其死后的“無聲無息”與前時的轟轟烈烈形成大反差,不由得使人感嘆:生逢其時,而死不逢時,其故去時正好是人生曲線的最低點,是唐氏同類世態(tài)炎涼的最低潮。這說明,歷史轉型時期,命運轉換之快,前時叱咤風云的人物,若不趨新進取,勢必被歷史迅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