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紅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社會進入了復雜多變的轉型期,社會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給高中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帶來了一定的困惑,甚至是錯位和滑坡。政治教師應該強化教學中的傳道功能,充分發(fā)揮其在學生德育成長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用“真實”說話,用“真情”引路,用“真理”導航,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關鍵詞]價值沖突 真實 真情 真理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習近平主席在與北大師生的座談會上強調:“廣大青年要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政治課程作為德育教育的顯性課程,一直以來承擔著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但是現(xiàn)在的高中生并不是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借助網絡科技和大眾傳媒,他們對社會有一定的認知,但由于其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對社會現(xiàn)象缺乏理性的判斷,認識事物容易走極端。在學生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一定的市場,而集體主義、誠信意識淡??;權利意識突出,義務意識、責任意識缺乏。學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學生錯誤的價值觀產生的沖突,給我們教師的傳道之路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如何使學生更愿意接受、認可主流價值觀呢?筆者認為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抓住學生的價值沖突點,從生動、復雜的價值沖突中找到德育的教材、教機,用真實、真情、真理來傳道,可能更容易打動學生的內心,糾正學生的觀念,弘揚教育的正道。下面筆者結合《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探索和感悟。
一、用“真實”說話,挖掘真的價值沖突,以“實”引道
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提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毙抡n程改革也強調教學中的“生活化”理念,要讓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走進課堂并融入課堂,讓知識通過學生的生活化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素養(yǎng),這才有“真實”的意義。因此,在政治教學中從源于生活的“真”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有助于學生認清生活的本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實現(xiàn)傳道之旅的基礎和前提。
在學習這一課時,筆者首先做的就是尋找真人、真事,挖掘真沖突。
【真實在線】1982年7月11日,因救69歲掏糞老農魏志德,第四軍醫(yī)大學空軍醫(yī)學系二大隊大三學員張華24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犧牲后,他被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稱號。但是,在張華被追認為烈士的同時,社會輿論圍繞24歲的年輕大學生為救69歲老農而死是否值得,展開了一場關于人生價值的爭論。 (空洞的說教無法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借助這個典型的真實案例容易引發(fā)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我思我在】學生討論:張華拯救老農“值”還是“不值”? (借助這一問,呆板的課堂立刻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討論很熱烈,而且學生的不同回答呈現(xiàn)出了學生真實的價值觀,為教師的教學尋找到了真實的切入點。)下面是學生的觀點。觀點一:少部分人認為張華救人犧牲是一種高尚品質,是值得的。觀點二:多數人認為張華作為一個大學生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于老農,所以不值得。
建構主義主張:“用情節(jié)真實的故事呈現(xiàn)問題、營造解決問題的環(huán)境,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并以此支撐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睆埲A的案例從時間上來說比較久遠,但它引發(fā)了全社會對人生價值的探討,其沖擊力和震撼力是空前的。時至今日,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重物質輕精神的價值取向仍有較大市場,探討這一問題對于幫助學生解答困惑依然有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課從張華救人的真人真事出發(fā),展示了真實的價值沖突, 接了社會的真“地氣”;通過討論和判斷使學生真實地融入情境中去, 接了學生的真“人氣”。在此基礎上,學生產生了學習的需要和興趣,從而有助于達成主動建構知識,產生感悟,生成意義的目的。
二、用“真情”引路,渲染真的價值感悟,以“情”詠道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臟,沒有情感的道德就會變成干枯的,蒼白的詞語,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碑數赖虏迳锨楦械某岚驎r,道德就有了飛翔的可能。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借助多種形式的情感教育,說情,唱情,甚至煽情,來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這對于渲染教學氣氛,增強教學效果,完善教學目標往往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完成傳道之旅的動力和保證。
基于此,面對學生已經暴露出來的價值沖突和價值困惑,筆者并沒有急于評判是非,而是“未成曲調先有情”進行情感構建。
【我聽我感】 筆者朗讀了梁曉聲的《冰冷的理念》一文的片段。對別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救人于危難中,就像數學上的公理一樣,不用討論,證明即是正確的。具體到“救人值不值”這一討論上,更是可恥的。因為它侮辱了人類的智慧與是非的基本判斷。經歷多年的風雨和現(xiàn)代文明的熏陶,人們對人的生存權利重視起來,這是對生命的尊重。面對危險,有人因恐懼而退縮;有人壓抑住甚至戰(zhàn)勝恐懼而勇敢上前,前者化身為“草民”,后者則成為受人尊重的人。我們更贊揚舍身救人的人,他挽救了同等的另一個生命,并增添了人類的尊嚴和勇敢。而那些袖手旁觀的人,是否會因為僅僅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而感到一樣的光榮?
舍己救人還是袖手旁觀也許對我們而言是一樣的“光榮”。那么請學生一起朗讀美國波士頓猶太人紀念碑上一段懺悔: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就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當讀完這一段時,學生臉上露出的是思考、慚愧的表情。這時,筆者不失時機地講述了下面這段話: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我們是希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還是袖手旁觀呢?
理論很骨感,情感很豐滿。在德育教育中,運用情感教育方式,讓師生情感溝通,使學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政治課堂就會生動有力。如果政治課教學中忽略了情感的表達,就等于抽掉了政治教學的靈魂。政治教師只有用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三、用“真理”導航,明辨真的價值選擇,以“理”悟道
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有著鮮明的價值訴求,即通過對中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作為政治教師,面對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價值誤區(qū),必須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灌輸真理、宣揚真理,把先進的思想、理論、道德規(guī)范的活水引向學生的心田,使政治課具有鮮明的導向和鑄造功能,這是傳道的根本目的和意義所在。
動之以情,還必須曉之以理。在張華救人值不值得的問題上,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理性分析,還事件一個真實的價值判斷,這樣才會有助于學生走出誤區(qū),樹立基本價值觀。
【我辨我明】
問1:假如大學生張華救老農是“不值得”的,那么把老農換成是“我”,你們認為值得嗎?——所有學生都認為是值得的。
問2:救老農是不值得的,救“我”就是值得的,這是為什么?“我”的價值就一定比張華大嗎?——學生無法回答。
教師總結:張華不會在考慮清楚被救的人是誰,值不值得救之后再去施救,對他而言這就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在這個本能背后是他價值觀的支撐。正因為有這種價值觀的指引,張華以及無數的張華才會為了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奮不顧身,從而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惠及我們每個人,這也正是我們國家要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每個人只從“冰冷的理念”出發(fā),做一個袖手旁觀的看客,那么,最終就再也沒有人來救“我”了。(避免正面說教,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邏輯進行設問,卻引導出截然相反的答案,這就動搖了學生原有的價值評判標準,便于學生接受正確的價值判斷。)
問3:那么我們當初判斷張華救老農“不值得”是基于什么呢?——學生認為這僅是從經濟價值的角度出發(fā),而忽視了這件事情的精神價值。這是當時社會存在的反映。
問4: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呢?——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書本知識: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歸根到底看他的貢獻,這個貢獻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我們不能離開功利講精神,但我們更不能拋開精神埋頭于功利。我們應該確立正確的精神價值和功利價值的標準。
中學思想政治課開展德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并變成個人自覺的道德行為。這一目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是通過施教者高大上的理論灌輸來實現(xiàn)的,其結果往往造成學生的反感甚至抵觸。面對新的教學要求,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在需求,針對問題,找準切入點,拋出疑惑點,讓學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正誤,這樣的結果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并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和自覺的行動。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發(fā)展,德育便是塑造靈魂的高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想政治課必須始終如一地加強德育教育。作為政治教師,必須承擔教學的責任,拿出教學的智慧,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道者,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益于社會的人。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