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憲法序言中的國家觀與世界主義

      2015-10-21 19:33:06翟志勇
      探索與爭鳴 2015年5期
      關鍵詞:世界主義世界秩序康德

      內(nèi)容摘要 制憲者在制定憲法的時候,對國家性質(zhì)的認知與對世界秩序的構想是一體兩面的,有什么樣的國家觀就有什么樣的世界主義,反之亦然。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都包含著有關外交政策或者國際事務的表述。不同時期的憲法文本中,此種表述又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制憲者對中國國家性質(zhì)的界定是一一對應的,貫穿其中的是敵我之分與革命敘事。然而“八二憲法”四個修正案中展現(xiàn)出新的憲法觀與新的世界主義,可以據(jù)此在康德的永久和平論的法權結構中,探討政治憲法學的新世界主義視角和立場,或者說新世界主義的政治憲法學。

      關 鍵 詞 憲法序言 國家觀 世界主義 康德 永久和平

      作者 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191)

      基金項目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憲法序言的規(guī)范屬性與實施問題研究”(13FXC027)

      按照慣常的理解,憲法處理的是一國內(nèi)部的政治構造問題,通常無涉國家間政治,后者是國際法的主題。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憲法史就會發(fā)現(xiàn),制憲者在思考一國內(nèi)部政治構造的時候,背后都有對世界秩序的認知或者想象,并且在內(nèi)部政治構造中有所展現(xiàn)。就中國憲法史而言,可以觀察到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都包含著有關外交政策或者國際事務的表述。不同時期的憲法文本中,此種表述又有很大差異,并且這種差異與制憲者對中國國家性質(zhì)的界定是完全同步的。由此可以初步論斷,制憲者在制定憲法的時候,對國家性質(zhì)的認知與對世界秩序的構想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有什么樣的國家觀就有什么樣的世界主義,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制憲者的國家觀與世界主義是相互構造的。

      憲法序言中的中國與世界

      憲法序言是制憲者在立憲時刻的國家哲學與政法理論的集中表述,不僅牽涉到“中國”的界定,同時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世界秩序的認知?,F(xiàn)代國家普遍具有兩種屬性,即民族國家屬性與共和國屬性,兩者通常是相互關聯(lián)的或一體兩面的,如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國名之中同時內(nèi)含著民族屬性和共和屬性,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內(nèi)含了民族屬性(中華)和共和屬性(人民共和國),兩種屬性之間有時會存在內(nèi)在的緊張甚至沖突。憲法序言以及正文中的部分條款表述了中國的這兩重屬性。但中國既不是西方經(jīng)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也不是西方經(jīng)典意義上的共和國,因此兩種表述都充滿了中國特殊性。有意思的是,憲法中有關中國的民族國家面向的表述是一以貫之的,而有關中國的共和國面向的表述卻始終處于不斷的修正之中,與之相應的則是外交條款中不斷修正的世界主義的認知和表述。

      共同綱領要“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自五四憲法以后,歷部憲法均將其界定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不是現(xiàn)代西歐意義上典型的民族國家,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經(jīng)典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從清帝國到現(xiàn)代國家的蛻變過程中,中國努力地以西方的樣本塑造自己的民族國家形象,并希望以中華民族來統(tǒng)攝境內(nèi)的所有族群;但族群的多元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中華民族只能呈現(xiàn)為“多元一體格局”,中國只能呈現(xiàn)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1]其實所謂的民族國家面向,憲法中更多地表述為主權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是最基本的原則。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追求的就是憲法序言中反復申說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于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慘痛遭遇,制憲者習慣性地將這個世界民族之林視為霍布斯意義上的自然狀態(tài),表現(xiàn)為一種列強秩序,因此反帝、反霸、反殖是這個層面上的世界秩序的核心主題。[2]這是制憲者對國際秩序的基本構想。但當我們考慮中國作為共和國的面向時,問題會變得更為復雜,不再那么清晰明了和一以貫之了。

      對中國共和國屬性的界定,不是簡單的內(nèi)政問題,同時牽涉到對世界秩序的判斷與應對。共同綱領將中國界定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雖然也強調(diào)了人民民主專政,但與之相應的外交政策除了反對帝國主義戰(zhàn)爭外,主要是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上對于“持久和平”和“友好合作”的追求。五四憲法將中國界定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比共同綱領略進一步,從人民民主主義到人民民主專政,與之相應的外交政策則突出了與蘇聯(lián)及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聯(lián)盟關系,兩個世界的世界秩序構想基本呈現(xiàn)出來??v觀共同綱領和五四憲法時期,國內(nèi)主要強調(diào)人民民主,國際主要強調(diào)獨立與和平。但到了七五憲法和七八憲法時期,風向完全變了。這兩部憲法均將中國界定為“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無產(chǎn)階級專政取代了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zhì)被凸顯出來,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成為憲法指導思想。與之對應的外交政策具有三個重要特征:其一,由于與蘇聯(lián)的交惡,反對社會帝國主義、反對霸權主義被凸顯出來;其二,強化無產(chǎn)階級國際主義;其三,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成為標準的世界秩序認知和處理國際問題的指導原則。兩個世界的對抗體系,演化為三個世界的復雜關系。但到了八二憲法,無產(chǎn)階級專政又讓位給人民民主專政,與之對應的外交政策則顯示出與世界和解的跡象,雖然依然堅持反帝、反霸、反殖,但這已經(jīng)不再是外交政策的首要原則,首要原則是強調(diào)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lián)系和密不可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制憲者而言,國家觀與世界主義是相互構造的,有什么樣的國家觀就有什么樣的世界主義構想,反之亦然。中國作為民族國家,處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競爭之中,通過反帝、反霸、反殖,在構想的列強秩序中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又使得這種斗爭不是孤立國家個體之間的相互斗爭,而是兩個乃至多個不同國家體系之間的對抗,充滿革命外交的世界主義傾向。憲法序言中交織著制憲者的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但無論話語體系如何變化,都揭示出一個基本的事實,中國內(nèi)嵌在這個世界之中,因此中國的國家性質(zhì)被構想中的世界秩序所決定,反過來也決定性地影響著世界秩序。隨著中國日益崛起并深度融入世界,“未來的世界秩序是中國加入這個秩序的過程所定義的。未來的中國也是中國加入這個世界秩序的過程所定義的”[3]。

      敵友之分與革命外交

      這樣一個相互構造的國家觀與世界主義,究其本質(zhì),是建立在敵友之分與革命敘事之上的。新中國歷部憲法在序言中都展現(xiàn)了“革命—建國—立憲”這一敘事模式,其基礎正是敵友之分。不僅是中國,而且整個世界都被納入到敵友之分的對抗性的體系之中。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理解憲法序言中外交條款所展現(xiàn)出的制憲者的世界主義構想和革命外交的本質(zhì)所在。

      在制憲者眼中,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對抗性的體系,民主與專政的辯證法是其政治表述。早在1925年發(fā)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篇,毛澤東就明確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盵4]這一思想貫穿毛澤東一生,也決定性地影響著制憲者的國家觀與世界主義。在憲法序言中,敵人通常被抽象地表述為“三座大山”:反抗帝國主義意味著一場民族國家革命,目標是主權獨立和領域完整;反抗封建主義意味著一場社會革命,徹底摧毀并重建基層社會,將權力的觸角伸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直至靈魂深處;反抗官僚資本主義意味著一場政治革命,是爭奪統(tǒng)治權的斗爭,也是對中國共和國屬性的定義權之爭。反抗“三座大山”意味著近代中國革命是一場融國家革命、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于一體的全面革命,三場革命同時進行,相互牽連轉化,任何一場革命的未完成,都不會真正地終結革命。[5]這樣一場全面革命,在國內(nèi)具體化為不斷調(diào)整的階級區(qū)分與斗爭,在國際上表現(xiàn)為持續(xù)的反帝、反殖、反霸,以及無產(chǎn)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國際斗爭。新中國憲法敘事是一種革命正當性敘事,只有不斷地制造并維持敵友之分,才能穩(wěn)固革命正當性敘事的基礎。當然,如下文將要指出的,這樣一種革命正當性敘事在八二憲法以及其后的歷部修正案中,已經(jīng)開始逐步轉化為改革開放的正當性敘事。

      與反抗“三座大山”相應的則是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及政治協(xié)商組織,確定“誰是我們的朋友”。憲法序言中通常會有一個段落來闡述統(tǒng)一戰(zhàn)線及其組織形式。從五四憲法中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到七五憲法和七八憲法中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再到八二憲法中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修飾語的變化意味著統(tǒng)戰(zhàn)對象即朋友內(nèi)涵和范圍的不斷調(diào)整。[6]當然,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不僅限于國內(nèi),與反帝、反殖、反霸相應的則是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和不斷調(diào)整。在共同綱領時期,凡是與國民黨反對派斷交并對新中國友好的,都是我們的朋友。到五四憲法時,已經(jīng)建立了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盟關系以及與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牢不可破的友誼。七五憲法和七八憲法時期,則試圖建立無產(chǎn)階級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外輸出革命。八二憲法則強調(diào)與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的和密切的聯(lián)系,強調(diào)中國與世界的密不可分。因此,中國憲法的基礎并非美國憲法意義上的“我們?nèi)嗣瘛?,而是敵友之分。中國人民是?nèi)在于并依賴于“敵友之分”的,世界人民也是在“敵友之分”中被界定的。毛澤東曾說:“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nèi)容?!盵7]誰是我們的朋友取決于誰是我們的敵人。

      國內(nèi)與國際上的敵友之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兩者之間統(tǒng)一的基礎,則是人民。何謂人民?古今中西都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問題。在中國憲法的敘事中,人民是那些被壓迫者、被奴役者,同時人民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更是一切權力的所有者。當然,人民不僅僅是一個內(nèi)政上的概念,也是一個普遍性的階級概念,通常被理解為無產(chǎn)階級和受壓迫的人,因此外交條款反復申說,要團結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要聯(lián)合受壓迫的人民。正是作為人類大多數(shù)的無產(chǎn)階級和被壓迫的人,也就是具有普遍性的人民,貫穿了國內(nèi)外的敵友之分?!吧鐣髁x者相信,階級的團結、被剝削者四海一家的感情,以及將會從革命中誕生的一個正義與理性社會的前景,會提供這種不可缺少的社會粘合劑”,“階級的自由結合將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駕馭(族群團結的)自然的力量。”[8]因此,真正的對抗不是中國與世界的對抗,而是一切人民與壓迫者之間的對抗,憲法(尤其是七五憲法和七八憲法)序言中外交條款展現(xiàn)了中國的革命外交哲學,充滿了對抗性的世界主義精神。

      新的憲法觀與世界主義

      憲法序言中的外交條款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即自始至終都充滿了對持久和平與某種普遍性的追求,當然這種追求是建立在敵我之分的基礎之上的。為了追求人類的持久和平和無產(chǎn)階級的徹底解放,必須進行世界范圍內(nèi)的持久的敵我斗爭。敵我之分指向的是無產(chǎn)階級的普遍性,敵我斗爭指向的是持久和平。但是,這種將普遍性建立在階級的普遍性之上的持久和平的追求,實際上意味著持久的對立和戰(zhàn)爭,只要無產(chǎn)階級沒有徹底解放,只要烏托邦尚未徹底出現(xiàn),對立和斗爭就會持續(xù)下去;而為了維持住這個建立在敵我之分與敵我斗爭之上的國際秩序,只有不停地制造敵人,不停地制造敵我關系。不過這樣一種敘事在八二憲法序言中出現(xiàn)了話語轉化的跡象,并隨著八二憲法實踐孕育出一種新的憲法觀與世界主義。

      八二憲法序言中的外交條款一開始就強調(diào),“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無論中國過去的成就還是未來的前途,都意味著中國深深地嵌入在世界體系之中,雖然反帝、反殖、反霸仍被堅持,但最終的目標是“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鄧小平有關“和平和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問題”的論斷,正是此種新憲法精神的最好概括,一直在實踐中指導著中國新的世界秩序構想和對外關系。此外,八二憲法的四個修正案,重新理解和界定何謂“人民共和國”,將市民社會從國家的管控中釋放出來,依法治國、私產(chǎn)保護和人權條款相繼入憲,逐步發(fā)展出一種消除敵友之分從而重新建立普遍性的新憲法觀,從階級的普遍性邁向法權的普遍性。[9]當然,這樣一種新憲法觀也預示著一種新世界主義的孕育,這種新世界主義的核心同樣是破除國際秩序中的敵友之分,重建中國與世界的普遍性關系,從革命的永久和平走向法權的永久和平。

      提到永久和平,自然不得不想到康德,康德在他的政治哲學中,同樣表述了國家觀與世界主義的相互構造這個問題。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的“命題七”中,康德論斷“建立一部完美的公民憲法這個問題,有賴于國家合法的對外關系這個問題,并且缺少了后者前一個問題就不可能得到解決”。在“命題八”中論斷完美的國家憲法既是對內(nèi)的,也是對外的。[10]而在《永久和平論》中,康德論斷了各國走向永久和平的三項正式條款,即“每個國家的公民體制都應該是共和制”,“國際權利應該以自由國家的聯(lián)盟制度為基礎”,“世界公民權利將限于以普遍的友好為其條件”。[11]在這兩個論述中,“公民憲法”與“共和制”是可以等同起來使用的,因此在康德看來,內(nèi)政即外交,外交即內(nèi)政,將兩者貫通起來的則是共和體制。[12]

      康德的永久和平建立在“自由國家的聯(lián)盟”之上,而“自由國家的聯(lián)盟”是以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平等為基礎的,并未預設甚至反對一個高于國家主權的世界共和國的建立??档碌睦碛墒侵鳈鄧乙呀?jīng)提供了公民權利的保障機制,即公民憲法或共和制,因此主權國家不愿意也沒有義務放棄主權來建立更高的世界共和國,同時也沒有任何正當?shù)牧α磕軌驈娭浦鳈鄧疫@樣做?!坝谑侨〈粋€世界共和國這一積極觀念的(如果還不是一切都喪失盡凈的話),就只能是以一種防止戰(zhàn)爭的、持久的并且不斷擴大的聯(lián)盟這項消極的代替品來扼制人類的害怕權利與敵對傾向的那種潮流了,盡管是不免有經(jīng)常爆發(fā)戰(zhàn)爭的危險?!盵13]因此,康德的永久和平論,最終并未通向一個世界政府,而僅僅限于自由共和國的聯(lián)盟。

      那么僅僅依靠上述永久和平的三項正式條款是否就能夠確保永久和平呢?進一步來說,永久和平的三項正式條款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康德在《永久和平論》的“系論”中又闡述了永久和平的保障機制和秘密條款??档抡J為:正是大自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通過自然的強制,使人類建立起根據(jù)自由法則應該建立起來的永久和平。這一自然的機制包括戰(zhàn)爭的教化作用,語言和宗教的多樣性使得人類永遠相互區(qū)隔而無法完全一統(tǒng),以及與戰(zhàn)爭無法共處的商業(yè)精神。除了自然機制的保障之外,永久和平尚有一項秘密的條款,這項秘密條款并非如柏拉圖所期待的那樣,讓統(tǒng)治者成為哲學家或哲學家成為統(tǒng)治者,而是讓哲學家“自由地和公開地談論進行戰(zhàn)爭和調(diào)解和平的普遍準則”[14]。

      我們暫且不從哲學上討論康德上述永久和平是否能夠?qū)崿F(xiàn),至少就康德身后這200多年的歷史來看,大自然并未能夠通過自然機制達致人類的永久和平,商業(yè)精神席卷全球,但戰(zhàn)爭從未終止過。人類一直嘗試建立各種永久和平的國際機制,從國際聯(lián)盟到聯(lián)合國,再到歐盟這樣的區(qū)域性嘗試。這一非自然的人為建構過程或許在康德看來,正是大自然隱秘教化的結果,但這一努力指向的卻不再是“自由國家的聯(lián)盟”,而是通向超主權國家的世界政府。

      從國際法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二戰(zhàn)之前可以稱之為條約法秩序,各國通過各種各樣雙邊的和多邊的條約建構起復雜的國際法權秩序。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充滿各種各樣成王敗寇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由于近代特殊的遭遇通常將其稱為列強秩序。二戰(zhàn)之后隨著聯(lián)合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建立,世界進入到更具普遍性的國際法秩序時代。國際法秩序并不排斥條約法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條約法的繼續(xù)存在作為基礎,但與此同時又建立了包括《聯(lián)合國憲章》、《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一系列超越條約法律關系的普遍法律秩序,以及包括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世界銀行、國際貿(mào)易組織、海牙國際法院等一系列國際機構。國際法秩序雖然依舊是不平等的結構,但卻是以主權獨立和主權平等作為基礎的,因此在很多時候無法有效地被主權國家尊奉,以至于國際法學界對國際法是否是法律一直存在爭議。新世界主義的法律秩序應該進一步超越國際法秩序,邁向更具普遍性與強制力的世界法。

      就本文所涉主題而言,未來需要在兩個層面上建構世界法秩序:第一個層面是主權國家參與建立的世界聯(lián)邦或者說世界共和國,今天的歐盟體制提供了區(qū)域性的探索,雖然舉步維艱,但也有其重大的積極意義。與聯(lián)合國體制不同的地方是,世界聯(lián)邦意味著國家主權不再是絕對的,但也并不是試圖消滅國家,而是要求國家讓渡部分主權,交由世界聯(lián)邦共同行使。第二個層面是全球公民社會的建立,世界公民權利不再僅限于康德意義上消極的“好客權”,更重要的是哈貝馬斯意義上的一個普遍聯(lián)系與溝通的全球公民社會,一個世界范圍內(nèi)的政治公共領域,哲學家或者說知識分子將在此發(fā)揮重要的建構作用。

      再回到八二憲法,序言中的外交條款有列強秩序意義上的舊世界主義的殘余,也有邁向普遍法權秩序意義上的新世界主義的傾向。隨著中國日益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秩序之中,并必定在這個融入過程中重新定義中國與世界及其相互關系,那么對這一過程就不只要有新世界主義的哲學構想,同時也要關注新世界主義的法權安排,也就是一種新的國際法權秩序問題,其中的核心依然是康德所揭示出來的建立在共和體制之上的永久和平及其法權基礎。

      康德在論述永久和平的形成機制時,曾談到如何由點及面地形成自由國家的聯(lián)盟?!耙粋€強大而開明的民族可以建成一個共和國(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是必定會傾向于永久和平的),那么這就為旁的國家提供一個聯(lián)盟結合的中心點,使它們可以和它聯(lián)合,而且遵照國際權利的觀念來保障各個國家的自由狀態(tài),并通過更多的這種方式的結合逐漸地不斷擴大?!盵15]在新的世界法權秩序的形成過程中,康德的教誨依然適用,世界聯(lián)邦或共和國的建立,也一定是以一些大國為核心逐步展開并以此為基礎的。這既是中國的機遇,更是中國必然要承擔的歷史使命,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

      中國政治憲法學通常關注近代中國革命、立憲和建國問題,“探索中國憲制的動力因、質(zhì)料因、形式因以及目的因……需要在生存主義的基礎上重塑中國憲法的規(guī)范主義”[16]。但是如果上述所言不虛的話,那么政治憲法學就需要有此種新世界主義的視角和立場,除中國憲制轉型以及其他國家的憲制發(fā)生學問題,更需要關注世界法權秩序的重建問題,從而將中國法權秩序的重建與世界法權秩序的重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中的核心依然是共和體制問題。因為在康德看來,共和體制必然是趨向于永久和平的,“大自然迫使人類去加以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起一個普遍法治的市民社會……這個問題既是最困難的問題,同時又是最后才能被人類解決的問題”[17]。這是中華民族向世界歷史民族轉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使命。

      參考文獻:

      [ 1 ] 翟志勇.憲法中的“中國”——對民族國家與人民共和國意象的解讀.文化縱橫,2010(6).

      [ 2 ] 于向東、施展.從“民族意識”到“民族精神”——外交哲學對談之六.文化縱橫,2014(1).

      [ 3 ] 劉蘇里、于向東.世界秩序中的中國——劉蘇里對話于向東.高全喜.大觀(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5.

      [ 4 ] 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 5 ] 翟志勇.新中國憲法序言中的革命敘事.二十一世紀,2012(6).

      [ 6 ][ 9 ] 翟志勇.八二憲法的生成與結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6).

      [ 7 ] 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 8 ] 以賽亞·柏林,馮克利譯.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411、405.

      [ 10 ][ 11 ][ 13 ][ 14 ][ 15 ][ 17 ] 康德,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1、104-118、114、128、113、9.

      [ 12 ] 周林剛.作為內(nèi)政問題的國際秩序——關于康德《永久和評論》的若干思考.許章潤.憲法愛國主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51-366.

      [ 16 ] 高全喜.政治憲法學論綱.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8.

      編輯 杜運泉

      猜你喜歡
      世界主義世界秩序康德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媒介化的世界主義:世界主義媒介研究文獻綜述
      未來傳播(2018年6期)2018-01-23 18:44:36
      藝術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李斯特國家主義理念思辨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世界秩序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2-25 11:15:56
      金磚國家對西方意味著什么
      阿皮亞的世界主義思想研究
      多節(jié)點世界秩序中的中國未來
      登封市| 江川县| 那坡县| 淮安市| 新绛县| 通榆县| 铁岭县| 新沂市| 平陆县| 杨浦区| 乌审旗| 东宁县| 会同县| 陵水| 迁西县| 封丘县| 屯昌县| 景谷| 建平县| 昌乐县| 邛崃市| 竹北市| 抚顺县| 广东省| 金阳县| 平顶山市| 新丰县| 兴业县| 防城港市| 沙洋县| 万全县| 诸城市| 邯郸县| 丹棱县| 江津市| 会东县| 海城市| 定襄县| 庄河市| 陇西县| 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