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兩國的審美意識和國民性存在很大的差異,本稿從中國的牡丹和日本的櫻花對中日兩國的審美意識進行了對比研究。中國式的審美意識與完美緊密相連,而熱衷于實體美感的日本卻認為圓滿不是必須的,當下最重要。
關(guān)鍵詞:牡丹;櫻花;審美意識;對比研究
前言
自古至今,中日兩國人民對花都抱有特殊的感情,而且花在日常生活和藝術(shù)領(lǐng)域都作為美的象征而被贊賞。眾所周知,牡丹和櫻花分別被定為中日兩國的國花,但是牡丹和櫻花在中日兩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和所代表的審美意識不盡相同。本稿從牡丹和櫻花給人的印象、其中所包含的審美意識進行分析,期待能加夠深兩國人民對相互文化的理解。
一、牡丹的美意識
牡丹花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jù)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正是因為牡丹花大、顏色鮮艷、品種繁多,給人非常強烈的視覺感官印象,所以在中國有賞牡丹的習慣。經(jīng)過千百年的變化,牡丹不僅是一種鑒賞品,更成為繁榮昌盛和榮華富貴的象征。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個人的榮華富貴
牡丹至少在晚唐五代就被譽為富貴豪華之物,北宋時代被稱贊為富貴之花。現(xiàn)在牡丹作為各種象征吉利的題材,寓意個人在人生之路的圓滿順利。比如,牡丹和芙蓉同圖就意味著榮華富貴;與貓同圖就意味著正午牡丹等意思。
2.全盛期的象征
首先象征人生的全盛期,花盛開的季節(jié)都飽受喜愛。尤其是牡丹,它以無以倫比的魅力展現(xiàn)了生命的豪華絢爛。所以牡丹就成為生命旺盛、感情飽滿和青春爛漫的代名詞,令人神往。
其次,牡丹也象征家族的興旺。追溯歷史,牡丹常常和貴族大家密切相連,他們的院子到處栽著牡丹,據(jù)說,牡丹所在之處,就有富貴和繁盛。
最后,牡丹也象征著社會之盛。追溯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牡丹盛開之時,常常代表社會繁榮和經(jīng)濟旺盛。
二、櫻花的美意識
櫻花原產(chǎn)北半球溫帶環(huán)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主要在日本國生長?;恐?到5朵,成傘狀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為白色、粉紅色?;ǔS?月開花,隨季節(jié)變化,櫻花花色幽香艷麗,常用于園林觀賞。據(jù)文獻資料考證,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nèi)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xiàn)在私家庭院。櫻花的栽培在日本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日本櫻花的固有品種和交配品種有600種以上,最多的櫻花品種是出現(xiàn)在江戶末期的染井吉野。櫻花和牡丹不同,花小,顏色淡雅,有一種淡定之美,因此被尊為日本國花。在日本,櫻花常常被作為人生的象征,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期待之美
櫻花被作為吉慶吉祥之物,比如,選擇在櫻花盛開的4月入學、入職的這一日本的習慣,就是和櫻花這種充滿希望的一步、光明的未來連在一起的。另外,給鹽腌的櫻花花瓣加入熱水的“櫻花湯”,就常常在日本人的婚宴上提供給客人飲用。
2.惜別之美
在日本有很多謳歌櫻花惜別之美的和歌。比如:
雨霏霏下,櫻花色衰香也消,哀嘆春去了。此景此情映我身,風華正茂也凋。
風雨吹花散,豈似飛雪飄院落。春華隨風逝,愈感我身年已殘。
春雨淅淅下,可是悲傷淚?曾是漫盛櫻花,今卻飄落地,誰人不憐惜?
正像這些和歌所表達的一樣,與櫻花的吉慶之美相反,日本人經(jīng)常會從櫻花聯(lián)想到滅亡、死亡。不僅是開花,櫻花落去時的無常、純潔也成為人們斟酌的對象。日語里有“櫻花七日”的說法,櫻花的開花期非常短暫,有時會因一夜之風而散落,所以櫻花的這種純潔讓日本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
另外,櫻花的瞬間即落,會讓日本人感到依依不舍。正因為如此,在日本有很多讓人能夠聯(lián)想到櫻花的東西。比如:櫻花路、櫻花餅、腌櫻花等等。而且在日本,取名“櫻”的女孩也很多??梢哉f,櫻花永遠持續(xù)著在日本國民愛戴、惋惜聲中落了再開,開了再落的宿命。
3.精神之美
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曾作詩“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櫻花比喻了以“物哀”為基調(diào)的日本人的精神。日本的武士道就是承載櫻花純潔的美學。對武士道來說,櫻花的魅力就在于花落之美。雖然自己的命運和櫻花一樣短暫無常,但是為了保護好主人,犧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和櫻花那樣死的干凈漂亮。
三、探究中日兩國審美意識不同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式的美意識和完美無缺、知性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受到了“圓滿為佳”的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不像佛教那樣有彼岸之說,也不像基督教那樣有美麗的天國。中國人不把希望寄托于來世,而是重視當下的事物,努力做到不悔一生。也就是說,不管現(xiàn)實多么的殘酷黑暗,生活多么的艱辛,都滿懷希望追求理想。這種“當下圓滿”的意識就和牡丹的絢爛完全一致,因此中國人就喜歡牡丹。
然而,喜歡櫻花的日本人的價值觀和中國的美意識不同,他們不是從圓滿的觀點去看,不拘泥于五分開、七分開、滿開,而是把重點放在櫻花本身之美。中國式美意識的理想是永遠,而注重實體美的日本人卻不追求永遠。日本人愛櫻花的一時之美,等待櫻花轉(zhuǎn)瞬即逝的自然之美。
結(jié)束語
本稿從牡丹和櫻花對比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美意識的不同。簡單地說,中國的美意識是崇尚完美無缺,而日本卻是重視當下,重視實體之美。由于篇幅有限,對中日兩國美意識不同形成的原因未能加以探究,將作為以后的課題繼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山田孝雄.『桜史』東京.櫻書房刊行,1941
[2]張贊平.楊正申 牡丹研究的現(xiàn)狀及展望[J].豫西農(nóng)專學報,1987
[3]葉渭渠.唐月梅 物衰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M].廣西師范大學出社,2002
[4]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第二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5]雋學艷.日本人的美意識與無常思想[J].日本學刊,2008
作者簡介:張群(1971—),女,陜西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中日對比語言學及禮貌原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