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療養(yǎng)院里的花園有他的憂傷,修道院外的星空是他的幻想
盛夏過后,薰衣草田結束了收割期,這意味著普羅旺斯聞香識色的時節(jié)漸行漸遠了。沒有了薰衣草和海灘烈日,很多人便把目光轉向了更南邊的西班牙,企圖抓住夏天的尾巴。而也有人和我一樣,反其道而行,在游客漸漸稀少的季節(jié)從巴黎來到普羅旺斯,不為薰衣草,不為鄉(xiāng)野別墅,只為了安靜地尋覓藝術大師梵高留下的足跡——在普羅旺斯大區(qū)的阿爾勒和圣雷米兩座小城,梵高度過了人生最后的時光。
法國南部的陽光和星空,見證了梵高最潦倒又最輝煌的時刻。他在這里患上了精神病,卻又因此靈感涌現(xiàn),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曠世名作。
那時的梵高,真是“不瘋魔,不成活”。
從巴黎坐高鐵南下,4小時就能到達阿爾勒。一下火車,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南法氣息。這里的房子大多刷著明黃漆,與巴黎冰冷的石灰色調反差鮮明。小城建于公元46年,被凱撒大帝指定為退休軍人的定居城市,被譽為“高盧人的小羅馬”?,F(xiàn)在,這里仍保留著大約2000年前的古羅馬城墻、競技場和劇場。除了古跡,隨處可見的還有梵高的畫。幾乎這里的每一條街都曾出現(xiàn)在梵高的畫里,走著走著就能看見街邊立著一幅梵高畫作的復制品,提醒游客藝術大師曾在相同的位置作畫。
我的第一站就是火車站邊上,位于城北的拉馬丁廣場。廣場很小,四周被黃色的矮房、咖啡館和酒吧包圍。從狹窄的小巷望出去,就能看見不遠處穿城而過的羅訥河。我在廣場上的一家紀念品店買到了那幅著名的《黃金屋》的明信片。畫中一幢黃色的三層樓房,在深藍的夜晚顯得格外奪目。那是1888年,35歲的梵高初到阿爾勒時,在拉馬丁廣場2號的住所,又被稱為“誕生了無數(shù)名作的小黃屋”。
在搬進小黃屋之前,梵高還是個半路出家的落魄畫家。一直到27歲,他還在輾轉于各個文藝公司做店員,但他的心思完全都在藝術和宗教上。1880年,在多次被解雇后,他干脆不工作了,開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他浪跡于安特衛(wèi)普、倫敦等城市,學習文學和藝術;又前往布魯塞爾學習透視學、解剖學;在巴黎,他開始接觸強調光色、風格明亮的印象派。然而,梵高始終懷才不遇,生活窮困潦倒,只能一直靠畫商弟弟提奧接濟。當有人嘲諷他連一幅畫也沒賣出時,他回擊道:“藝術難道為著‘賣?我認為藝術家指的是一些始終在尋求,但未必有所收獲的人?!?/p>
搬到阿爾勒是印象派大師塞尚給梵高的建議,他認為阿爾勒的陽光和古城韻味很適合藝術家尋找靈感。果然,愜意的南法生活大大激發(fā)了梵高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開始脫離印象派追求意境的套路,在畫中加入大量細節(jié):他摘了大量向日葵裝飾房間,創(chuàng)作出了《向日葵》系列;在城南的運河邊,他找到了與家鄉(xiāng)荷蘭一樣的田園風光,畫下了《阿爾勒吊橋》,這座木質吊橋至今仍橫跨在運河上;在市中心費洛姆廣場的咖啡館外,他用夸張的配色描繪出街燈和星空下的露天咖啡館,畫出了經典之作——《夜晚的咖啡館》。這間咖啡館曾毀于戰(zhàn)火,之后又根據梵高畫作復建,現(xiàn)在仍保留著當年黃色的外棚、座椅,每天都門庭若市。在阿爾勒生活不到一年,梵高創(chuàng)作了近百幅作品,數(shù)量超過了他之前的總和。
我繞著拉馬丁廣場尋找讓梵高靈感如泉涌的小黃屋,但走遍廣場四周,怎么也尋覓不到。這時,一位當?shù)氐睦先烁嬖V我,廣場北面就是小黃屋的所在地,但因道路整修已經拆除了近百年。他的口氣中帶著些遺憾:“如果小黃屋沒有被拆掉,它將會是法國除盧浮宮外最有藝術價值的景點。”
如今在小黃屋的原址上,建起一幢米黃色的三層樓房,是一間名叫“梵高的終點”的旅館,門口墻上掛著梵高的肖像,以及那朵著名的“向日葵”。
小黃屋激發(fā)了梵高的才華,而市中心的精神病療養(yǎng)院則見證了他的瘋狂。來到阿爾勒不久后,梵高的精神狀態(tài)就陷入了失常。他的脾氣變得暴躁,生活不能自理,阿爾勒的居民形容他“面貌丑陋、粗俗無禮,讓人心生厭惡”。他很快遭到了市民的排擠,連小孩子都拿石子兒砸他。后來,一名叫雷·加歇的好心醫(yī)生幫助了他,不僅讓他來療養(yǎng)院治療,還鼓勵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為了表達感激,梵高送了醫(yī)生一幅畫像,醫(yī)生的家人卻把畫放進了雞窩做擋板。梵高成名后,醫(yī)生的家人又從雞窩里找到了這張畫,意外獲得了高額的收益。
二戰(zhàn)后,療養(yǎng)院被改建為梵高藝術中心,擺滿了梵高的畫作復制品。院中最著名的是一座方形花園,曾出現(xiàn)在梵高的《阿爾勒療養(yǎng)院花園》中。在畫里,樹木、池水都呈現(xiàn)一種冷清色調,但我眼前的花園,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還有一個終日不停的小噴泉。講解員告訴我,兩個原因形成了這種差異:一是梵高創(chuàng)作這幅畫是在1889年4月,春寒料峭;二是當時在醫(yī)院里,梵高必須穿著沉重的緊身衣,不允許自由出入、擅自聊天,他的畫就像心情一樣陰郁。
走進醫(yī)院內部,白色的逼仄樓道上掛滿了梵高的作品,其中有一件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幅畫名叫《梵高割耳自畫像》,畫中梵高穿著軍綠色大衣,戴著藍色冬帽,神情恍惚,耳朵上還纏著繃帶,與他那些正裝筆挺的自畫像截然不同。
畫的旁邊,有一段介紹文字,詳細講述了關于這幅畫的瘋狂故事。1888年10月,梵高在阿爾勒迎來了自己的貴客——畫家高更。高更比梵高大5歲,他們相識于巴黎嘈雜熱鬧的文化沙龍。正是在梵高的建議下,高更也來到阿爾勒,兩人在小黃屋里一起創(chuàng)作。梵高為人內向,但畫風自由、熱情;高更能說會道,作畫時卻像溫柔的女子,技法細膩。性格互補的兩人互相學習切磋,度過了兩個月的“蜜月期”,共同完成了《阿爾勒舞廳》等名作。
然而,隨著梵高病情的反復,兩人的關系也陷入僵局。1888年12月的一天,兩人又一次爆發(fā)激烈爭吵。情緒失控中,梵高割下了左耳,把它裝進信封寄給了一位相識的妓女。之后又畫了幾幅割耳自畫像。
這次爭吵后,高更就離開了法國南部。
在阿爾勒,梵高完成了《向日葵》等作品,突破了印象派的老套路。但他真正形成“梵高特色”,卻是在25公里以外的圣雷米鎮(zhèn)。這是一座宗教氛圍濃厚的小鎮(zhèn),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小說《達·芬奇密碼》中提到的郇(音同尋)山隱修會(保護耶穌后人的神秘組織)的基地之一;也是在《諸世紀》中準確預言法國大革命、美國崛起等歷史事件的偉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的家鄉(xiāng)。但這座小鎮(zhèn)最著名的,還是梵高住過的圣保羅修道院。
我到圣雷米小鎮(zhèn)時,已經是中午時分。鎮(zhèn)中心的大道兩旁種滿法國梧桐,舊城巷弄里藏著歐式的傳統(tǒng)市集,空氣中還帶著點薰衣草精油的香味。從鎮(zhèn)中心向南走40多分鐘,就到了圣保羅修道院,如今已改建為梵高博物館,里面有一些陳列室,包括梵高住的房間。房間里只有一張老床和一組桌椅,據說,當年梵高割耳的行為嚇壞了阿爾勒居民,他們聯(lián)名上書請求當?shù)卣畬λM行隔離,梵高被接到圣保羅修道院,就關在這個房間進行治療。
房間外拱廊大門的花墻上,懸掛著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星空》的復制品。在正午的陽光下,我微瞇著眼睛,欣賞著這幅名作:深沉的藍色夜空,火舌般的黑色柏樹,漩渦樣的星辰,昏黃的月亮,變了形的圣雷米教堂,整幅畫透露著一種詭異的美感。這幅畫誕生于梵高病情最為反復的一段時間。當時,他孤身一人在修道院里,唯一的資金支持和精神寄托就是弟弟提奧。他幾乎每天給弟弟寫一封信,信中經常提起自己如何節(jié)省,如何不糟蹋兄弟的錢——他太怕失去提奧了。
1889年,提奧向梵高透露了自己即將結婚的消息,這讓梵高大受打擊,他認為自己很可能會被弟弟拋棄。一方面,他寫信向弟弟索取了更多的資金,不時傾訴著自己的孤獨;同時,他創(chuàng)作和表達的欲望越發(fā)強烈,把思想一股腦地投注在自己的畫作上,創(chuàng)作了《星空》《松柏》《圣雷米修道院與教堂》等150多幅作品。這些作品充滿悲劇性幻覺,又不乏蓬勃的生命力,同時表現(xiàn)了對“生”的絕望和渴望。
1890年5月,梵高被弟弟接到了巴黎。兩個月后,在巴黎北邊的一片農田上,37歲的梵高把畫架靠在干草堆旁,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900多幅無人問津的畫作。世事滄桑難料,不足百年后,1987年《向日葵》以3990萬美元售出,這位精神病畫家成了世人眼中的曠世奇才。
梵高割耳自畫像
大概是看了太多梵高的畫作,以至于我離開修道院時,面對院外滿眼的向日葵,竟覺得它們根本比不上畫中的美麗。也許,梵高正是因為得了精神病,才得以看到我們普通人不能看到的美。如此看來,瘋狂,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
而在阿爾勒和圣雷米度過的兩年,對梵高而言,同樣既是不幸,也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