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祥
有關論文抄襲的話題近年來已經(jīng)屢見不鮮。以往我們的聚焦點更多落在學術性更強的研究生論文抄襲上,而很少去關注本科畢業(yè)論文,國家的查重和檢測也只是針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而像本科生學士學位論文這樣的“小題”似乎不值得“大作”。而實際上,治理研究生學術抄襲之風,必須從作為源頭的本科階段開始,因為習慣若天性,養(yǎng)成如自然。(據(jù)《光明日報》)
一個人對學術的興趣和態(tài)度往往是從本科時代開始萌芽和興發(fā)的。本科階段,課程開設量博、多、雜,老師授課風格和水平也參差、迥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極易培育和醞釀出學術沖動和靈感。如果在這個階段,不是尋書求句,不是冥思默想,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是打開百度谷歌或中國知網(wǎng),輸入關鍵詞或主題,下載一堆宏文高論,再巧施幻術,或更改語序,或增刪轉換,那么在日后的學術行為中,除了故伎重演、愈演愈烈外,還怎么可能為學術添磚加瓦呢 ?
毫無疑問,人們可以把這種惡劣的行為歸咎于學生誠信的缺失。但是不要忽略和忘記一個顯在的事實,那些參與答辯的老師們,他們在專業(yè)領域游刃多年,對畢業(yè)生的論文質量和“真?zhèn)巍币煌粗緹o須借助什么檢測軟件,他們的專業(yè)造詣就是最先進、最可靠、最權威的檢測軟件!然而,面對自己學生的“大作”,一些老師的檢測功能自我故障,任由一篇篇學術低劣品流進學術市場。這種失職行為,看似是出于同情學生學業(yè)的善舉,實則是危害學生人格和成長的無意識“惡行”。因為學生通過這一事件,從中獲得了某種作假抄襲的合法性暗示和默許,或者是一種默契,往后的路途中,他們一再試探和試驗,竟驚喜地發(fā)現(xiàn)屢試不爽。這就是論文抄襲這一惡性循環(huán)在師生間的傳播、繁衍機制。
“身正為范,學高為師”。讓老師們先做好阻擋本科生抄襲論文之風的第一道籬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