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15年5月7日,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慶典并訪問俄羅斯前夕,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fā)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chuàng)未來》,習主席強調(diào):“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fā)展目標邁進,更應該努力構(gòu)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guān)系?!蟿t強,孤則弱,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我們應該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jié)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匯合點,樹立雙贏、多贏、共贏新理念,堅持同舟共濟、權(quán)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wǎng)絡(luò)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p>
“合則強,孤則弱”一語出自《管子·霸言》。管仲分析當時的形勢說:“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驥之材,而百馬伐之,驥必罷矣。強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國必弱矣。強國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強。小國得之也以制節(jié),其失之也以離強?!惫苤僬J為,關(guān)于國家輕重強弱的形勢問題,各諸侯國聯(lián)合則強,孤立則弱。即使具有駿馬的本領(lǐng),用百馬輪流與它竟逐,它也一定疲憊不堪;冠絕一代的強國,舉天下都去攻伐,也一定會弱下來。管仲具體分析各國的生存之道,認為強國應當容納小國,不能自恃其強;小國應當政策適宜,不要輕言擺脫強國。這是諸侯割據(jù)、各國對峙形勢下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
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團結(jié)就是力量”,尤其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歷史時期,只有聯(lián)手合作才能生存。例如《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牛馬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時間更早的《周易》也警示人們說:“凡物孤則危,群則強。故比吉者,比而吉也?!彼^“比”,就是兩人并肩合作,合作才能“吉”。后來與之相同的認知,《武備志》《明史》《國榷》等表述為“合則強,分則弱”。
“合則強”的前提是戮力同心,只有同心才能合作共贏。戰(zhàn)國時期,六國采用“合縱”戰(zhàn)略,“合眾弱以攻一強”,也就是“諸侯合則強”,他們戮力同心,結(jié)盟同好,合作共贏,防止霸權(quán),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關(guān)。秦國敏銳地看到六國之間存在的不同心同德之處,于是“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以“連橫”破“合縱”,瓦解消弭六國“合縱”結(jié)盟。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感嘆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為則足以拒秦。”宋代的蘇洵也有同感,他在《六國論》中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自身抗敵不力,而又同盟之心不堅,乃自取滅亡。
習近平主席的文章運用先賢智慧,站在歷史的高度,強調(diào)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應該把合作共贏作為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這不僅適用于經(jīng)濟領(lǐng)域,也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領(lǐng)域。構(gòu)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guān)系,就是要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只有如此才能攜手應對目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抒寫開放包容新華章,奏響合作共贏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