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妮
諺語云“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鞭r(nóng)民耕種莊稼有這樣的千年名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向農(nóng)民學習,通過不斷的業(yè)務學習和繼續(xù)教育,使自己的技能不斷完善和提高。
可是,單靠那些業(yè)務學習和繼續(xù)教育,想讓自己的業(yè)務技能有大幅度地提升,有質(zhì)的巨大突破,是不可能的。尤其重要的是,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才是教師不斷前進的動力之所在。如果你把自己比作是龜兔賽跑中的擅長奔跑的兔子,你會為自己的技高一籌而驕傲,時不時地停下前進的腳步,讓別人跑在了你的前面,將你甩得遠遠的。另一方面,教師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瑣碎的,有時甚至是十分機械的,日復一日,在這種狀態(tài)下很容易造成“職業(yè)倦怠”,從而慢慢失去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性,也會因此漸漸失去解決問題的熱情。
因此,我在這里強調(diào)教師迅速成長的因素,首要的是教師要保持開放的思想態(tài)度。有了這種思想,你才可能和別人去交流,你才可能去仔細聆聽別人的課堂活動,你才可能去吸收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這樣以來使自己始終處在長期的成長中。素質(zhì)教育的改革浪潮把教師成長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其成長的路徑可以從研究性變革實踐中去尋求與教師成長需求相一致的方式。面對諸多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出自內(nèi)心的“作主”無疑更有利于教師成長,學校可以做的就是喚醒教師成長的自覺,幫助教師不斷形成專業(yè)精神,而根本所在則是來自于教師內(nèi)心的需求。
很多教師,忙于自己的工作,忽視了和他人的交流,這是故步自封的錯誤行為,也是自己常常在教學中落后別人的主要原因,更是教師成長道路中的一個絆腳石。
研究型,專家型,團隊型的教師。應是每一位教師終生奮斗的目標,在邁向這一目標中,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一絲不茍,長期堅持,不斷地完善自己,掌握研究的基本本領,積極參加磨課活動。
學校是教師職業(yè)生涯的重要場所,理應為教師的自我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而服務。從根本上把握教師成長的脈絡,揭示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對當前深化教師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一個學校,一個年級組,一門學科,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衡量的標準之一,是學校教研氛圍是否濃厚,廣大教師是不是都踴躍參加教學研究活動。
教研活動中,一個最基本的活動就是磨課活動。
教師在磨課的活動中,使自己在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以及如何導學等方面的資源,得到了集體分享,為教師的課程進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有取舍地制定課堂教學活動目標,策略,方案,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準備。
在磨課的過程中,教師既能分享別人對教材的獨到的見解,也能關注到教材的每一個細微處,使自己駕馭教材的能力更加自如。同時,也能分享別人在教學中的許多成功經(jīng)驗,彌補自己經(jīng)驗的不足,促使自己教學活動向高效邁進。
教師迅速成長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是資源共享。
一位教師的成長,離不開集體;一所學校的工作,是一群教師的參與,行政的管理,眾多學生的學習。這些活動,都是在集體中進行的。如果教師還是在單打獨斗的話,那自己的教學生涯也就走到了盡頭了。因為,校長不可能長期聘用教學無術的教師,學生也不會喜愛沒有絕招的老師。
只有資源共享了,教師的視野才更加開闊,課堂活動資源才更加豐富,學法教法導學才更加合理。
在此特別強調(diào)的是,許多教師以為自己有了幾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自己對教材非常熟悉,教學活動中,你有幾招,我有幾勢。倘若你是從尾巴殺豬,我就來個從頭殺豬。你不理我,我不看你。以至于教學上,互不交流,互不學習。這是成為研究型教師,最忌諱的一點。
教師成長的第三個關鍵因素是學校的氛圍。
一所學校日常工作的開展,終極目標追求一定是服務學生、服務教師,使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期內(nèi)具備預期的某種技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濃厚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干勁就會倍增。創(chuàng)建這種良好氛圍,管理者應開動動腦筋想辦法,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規(guī)范;用千方百計的辦法,調(diào)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做到了這些,校園就成了學生們的樂園,校園就是教師們的大家庭了。
如果是單單給教師下任務,簽訂教學責任狀,以此來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話,效果往往不佳放在其次,最大的弊端是給教師帶了巨大的思想壓力。
壓力太大,普通人是承受不住的,會將人壓跨,也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極端事情。壓力太小,等于是沒有壓力,失去了意義。壓力適合的程度,又很難把握,不可能對每個人都是那么合適。
服務型的管理,會時刻關注每位教師的教學,也會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及時肯定教師的工作付出,激勵教師的前進步伐,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獎勵學生的進步。獎勵和激勵措施的實施,使學生的學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釋放。
只有這樣,教學相長,一所學校才會不斷地取得一個又一個喜人的成績,家長和社會一定會滿意這樣的學校教育。
總之,成功的做法就是為教師的自主發(fā)展搭建一個平臺,置身于這個平臺上的教師個體對自我發(fā)展設定目標,在自我剖析中確立發(fā)展方向,在自我反思中完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注重不斷自我反思,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提煉成功的做法,把這些成功的做法進行梳理,結合教育理論的指導,歸結成一種有效的經(jīng)驗,在以后的實踐中反復運用,這個過程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不斷成長。反思——實踐是教師發(fā)展的一種價值取向,它主張實踐與反思結合,既要在實踐中積極鍛煉,又要在實踐中系統(tǒng)思考,在反思實踐中促進教師的成長。正是反思——實踐把思考與行動有機結合起來,也正是在反思——實踐中,教師的能力得以提升。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工作的新經(jīng)驗,又指導著今后的工作,這樣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環(huán),大大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是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基礎和根本;完善自我、戰(zhàn)勝自我是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關鍵;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是優(yōu)秀教師永不滿足的目標。這個過程就是善于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洛川縣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