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安
《故鄉(xiāng)》是魯迅小說中的名篇,更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精品,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而“對比”,作為一種常見的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在該文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對比手法的運用,利于我們了解人物的前后變化、事件的前因后果,縱觀全文,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而本文正是通過對人物形象前后不同境況、際遇的對比達到反映主題的目的。本文人物形象的對比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
作者把不同時間段的同一個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主要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的前后對比來實現(xiàn)的。如在作者的筆下,少年閏土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項圈,紫色的圓臉,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在作者的筆下少年閏土是陽光的、快樂的、充滿朝氣的,對生活充滿了追求和向往,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他享受著生活的美好;時過境遷,中年之際,多子、饑荒、官、匪、兵、紳的壓力使閏土的形象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作者的筆下閏土是: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腫的厲害,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穿一件極薄的棉衣,那手是又笨又粗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二十多年的時光把一個樂觀、開朗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遲鈍、呆滯的落魄者,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者通過對這一形象的描寫,實際是在告訴我們,辛亥革命之后,中國農(nóng)民生活得更加貧困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貧困落后的局面,農(nóng)民的生活正在走向破產(chǎn)。
2.楊二嫂的前后對比
先前的楊二嫂是“終日坐著,查著白粉,顴骨不高,嘴唇也不??;現(xiàn)在的楊二嫂則是:顴骨高,薄嘴唇,張著兩腳,正像畫圖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昔日的那個清新的楊二嫂哪里去了,因為什么使得她的形象前后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僅僅是因為歲月的原因嗎?這不由得激發(fā)人們?nèi)ニ伎?、去探尋。作為小市民的楊二嫂,辛亥革命沒有使她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反而讓他的生活每況愈下,讓她由一個文靜的少婦變成一個如此刁鉆的村婦。
3.少年閏土與“我”的友誼與中年閏土與“我”的隔膜的對比
在“我”的記憶里,少年閏土是博識的,他常常給我講海邊沙地的故事、講雪地捕鳥的趣聞、講揮叉刺猹的經(jīng)歷,在那時我們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情同手足;可是當“我”多年之后再次滿懷驚喜地見到閏土的時候,他的臉上現(xiàn)出了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地叫道:“老爺!”我們的很好的感情已經(jīng)不再,代之的卻是森嚴的等級觀念。
4.“我”與閏土的隔膜與宏兒想念水生的對比
我與閏土本是幼時的好友,但是閏土的自卑與封建禮教思想的束縛,使得他不再像兒時那樣稱呼“我”為“迅哥兒”,而是稱呼我為“老爺”,這使“我”感到十分沮喪和難過,“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盡管我想改善與閏土的關(guān)系,但是根植于心的封建等級觀念,使閏土無法接納我這個童年時的“朋友”;但是當“我們”的船漸漸遠離故鄉(xiāng)時,宏兒還在想念著水生,還想著要來他們家玩,盡管大人們已經(jīng)有了一層隔膜,有了一層厚障壁,但是無邪的孩子們還是有著共同的追求,他們還天真地、平等地生活著、相處著。在他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后輩們,能夠友好相處,真誠溝通。不再像大人們一樣,感情隔膜。
二、通過對比,揭示時代背景
在作者的筆下,刻畫了兩處家鄉(xiāng),一處是理想中的家鄉(xiāng),一處是現(xiàn)實中的家鄉(xiāng)。理想中的故鄉(xiāng)是:一片碧綠的沙地,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是一幅清新明麗的圖畫,是那么的安靜和祥和,溫馨、甜蜜,寄予了“我”對故鄉(xiāng)的美好的向往;當“我”漸近故鄉(xiāng)時,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天氣陰晦了,冷風吹進船倉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見到此景,我的內(nèi)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是的,我的理想中的故鄉(xiāng)是那么的令人向往,而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卻又是這樣一番模樣,理想與現(xiàn)實如此的反差,讓“我”情何以堪?我那么美好的故鄉(xiāng)哪里去了呢?
三、通過對比,突出文章的主題
《故鄉(xiāng)》這篇小說,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對比,通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對比,揭示了問題的方方面面,不僅表明在苦澀嚴峻的現(xiàn)實生活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苦悶心情,更加抒發(fā)了對人與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從而很充分地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刻畫人物、突出主題的方法是多樣的,而在本文中,使用的最好的、最充分的還是對比手法。
參考文獻:
成杰.對比手法在《故鄉(xiāng)》中的運用.現(xiàn)代中學生,200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