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云
【摘 要】自從實施新課改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瘜W科目的教學方案需要根據(jù)科學的進步和時代特點進行相應的改革。怎樣提升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性是目前廣大化學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對策和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 有效教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47-01
一 課堂有效教學概述
我國實施新課改后,積極提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指的是教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學到知識,取得相應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為有效教學評價的主體。課堂的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相應地提高。只有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吸收教師教授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瘜W科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應該結合新時代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改革。
二 提升化學課堂有效性的對策
1.提升導學案的質量
教案的主體核心就是導學案,在編制導學案時應考慮全面,盡量由多位教師共同編制,防止其過于片面。每節(jié)課都會有一名主要的負責人,再通過集體備課對不足的部分進行討論,加以補充和完善。在編制導學案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1)導學案的主體思路應契合教材思路;(2)導學案的設計應兼具預見性和指導性,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加以引導,并讓學生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疑點,加強思維活動;(3)導學案中問題的設置應具有有效性。在設計問題時,應該讓問題兼具以下五個特點: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開放性、階梯性。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應用導學案時能夠做到將實際問題解決,并且在應用過程中能夠不斷鞏固舊知識,在提問過程中不斷形成和升華新知識。
2.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化學科目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輔,教師的教學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大多是按照教師自己的想法來設計教學方案。教師需要做到的是對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同時依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層次不同的難度梯度,還要以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個性為依據(jù)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教學方案的設計不僅需要突出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的特點,還要有機地整合需要講解的化學知識,同時與高中化學的特點相結合,并且應該在課堂教學設置的情境中將其充分、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
3.提倡在課堂中引入趣味實驗
化學課堂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5分鐘,要想使學生完全投入到課堂中來,需要教師能夠精心地設計教學情境?;瘜W教師可以將趣味性實驗引入課堂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還能增強課堂效果。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對趣味性實驗進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和應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新課改教學理念的重要方向和核心思想為: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首先,應該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要想做到這點,就應該保證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特點,能夠吸引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講解時,應該把握好難度。其次,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對于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通過語言、眼神等),真正做到了解和關愛學生,以學生具體情況為依據(jù)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加以改進。
5.注重課后鞏固練習
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僅是通過課堂來實現(xiàn)的,還需要課后不斷進行鞏固和練習。學生在課后需要完成的任務有鞏固遷移和學后反思。教師以課程內容為依據(jù),借助一些習題訓練、過關檢測、單元測試等形式,對課堂學習成果進一步地鞏固和提升,同時學生應該學會反思。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指導,概括性地反思本節(jié)課或本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而且還要使每個學生的學習任務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得到保證。
6.對教學評價進行優(yōu)化
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檢測是通過教學評價進行的,教師了解教學活動效果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學評價。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改進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和依據(jù)。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尤其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重點關注,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
總之,教師們所追求的目標在于能夠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新課程改革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應該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實現(xiàn)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化學成績。
參考文獻
[1]唐靈生、王輝.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11):112~1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