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教育的目的是指人才的總的質量規(guī)格,即對人才的總的要求,一方面包括培養(yǎng)出與一定社會需要相一致的人,另一方面對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人的身心素質作出規(guī)定。可見,受教育者在學習中除了形成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技術、技能外,還要形成良好的情操或價值觀。所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除了知識的傳授,我們更要教會學生技能方法和正確的價值觀。
找出答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答案,課堂教學在于幫助學生體會尋求真理的過程,我們忽略的往往是過程的“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永遠扮演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角色,當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無法前進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教師給予點播,才能恰到好處體現教師的作用,而原始的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是不被課堂和時代所需要的。教師應該要相信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將這兩點積極利用,會發(fā)現學生的思維或想法很特別,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會非常明顯,它的特點在于除客觀題外,其他一切主觀題都比較靈活,只要學生的想法合情合理就可以了。教師受一定條件限制,思維會局限在某一個點,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但學生不然,想象力活躍,而且眾多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我們不應該去壓制這種想象力,而是加以利用,積極引導。課堂作為一個教師的前沿陣地,是實施戰(zhàn)術和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直接來源,那么教師應該有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以及絕對的場控能力,要想充分利用這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率,就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千方百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教學作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可能脫離師生的組合,但是,課堂教學中存在顯性和隱性兩種人物。課堂中我們看的見的為顯性人物,那么看不見的隱性人物是誰呢?應該是學生的家長。教育教學不是某一單方面的活動,是教與學的結合,是教學相長,更是家長、學生與教師三者之間的有效配合。首先是教師,“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侵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可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與作用。師德是一個教師首先要具備的職業(yè)道德,其次便是自身文化與知識修養(yǎng),所以作為“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其次來說說學生,學生的自控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從上學開始,他們就要對學習和生活形成一定的習慣,這種習慣必須通過不斷的反復聆聽和行動才能養(yǎng)成,他們需要從老師和家長那里知道是與非,對與錯,“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變的牢不可破”,行為的規(guī)范化是合乎社會需要的,也是約束自己所必需的,形成習慣的基礎上才能對他們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在智力、生理等各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水平,相應的在心理上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應當一視同仁,因材施教,使優(yōu)者不驕,卑者不悲,快樂學習。再者,說說家長,因教育程度,成長環(huán)境或者思想觀念的不同,其對教育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甚至把學校當成“幼兒園”,只要不出事情老師給看著就行,至于其他都無所謂。家長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沒有孰輕孰重,家長除了提供衣食住行,也要對學生的思想品行和行為習慣負責,如宋慶齡所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huán)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孩子總歸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正確處理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很有幫助的,這三者相輔相成,互相合作才能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習起到良好的作用。
與應試教育相對的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響亮,但是在應試體制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主導,脫離社會發(fā)展需要,違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以升學率的高低來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學業(yè)水平。應試教育下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那么這種教育觀念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必然不健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明確教育的實質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重要的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教會他們生存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課堂的效率也不應該僅僅以知識的攝取量和成績的高低為依據,而應以課堂的利用率和對學生的有益性為標準。所謂課堂利用率,我認為應當是如何實現課堂時間利用最大化。所謂有益性,指這節(jié)課的價值所在,即在課堂利用率的基礎上,包括知識價值和情感價值兩個方面,知識價值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通過課本并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養(yǎng)成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主動探索問題的能力;情感價值的目的在于塑造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和審美價值觀,以陶冶情操、健康身心、開朗性格。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以提高課堂效率要弄清課堂教學的實質,才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