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四川民族學院預科部
《抱樸子》內、外篇連詞比較
鄭琳
四川民族學院預科部
文章從單音連詞、復音連詞及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三大方面著重在語義類別、用例、獨特連詞或關聯(lián)詞搭配使用、復音連詞的構詞方式及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句法形式等六個角度把《抱樸子》內、外篇連詞使用進行了對比。
《抱樸子》 中古漢語 連詞
《抱樸子》系東晉葛洪所撰,是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分為內篇和外篇。內篇言神仙方藥、養(yǎng)生延年,屬道家;[1]外篇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2-3]不僅如此,《抱樸子》亦是研究中古漢語的重要語料。在連詞的使用上,內、外篇同中有異。下面將從單音連詞、復音連詞及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三個方面對比內、外篇連詞使用的異同。
據(jù)鄭琳《〈抱樸子內篇〉研究》[4]、《〈抱樸子內篇〉單音連詞連接成分分析》[5]及《〈抱樸子內篇〉單音連詞研究》[6]的考察,《抱樸子內篇》共有單音連詞48個;經(jīng)筆者的調查,《抱樸子外篇》單音連詞38個。[7]
(一)單音連詞使用的相同之處
1.連詞“而”的用例都是最多的。[8]內篇中用例1040次,外篇1219次;并且連詞“而”都能夠表達并列、承接、遞進、選擇、假設、因果、轉折、條件、目的九類語義關系。
2.單音連詞的語義類別都有并列、承接、遞進、選擇、假設、因果、轉折、讓步、條件、目的十類。
3.都有相同語義類別的單音連詞。
(1)并列關系:并1①、及、而1、且1、與,凡5個。
(2)承接關系:便、而2、即、乃、遂、以1、則1、輒,凡8個。
(3)遞進關系:并2、而3、況、且2,凡4個。
(4)選擇關系:而4、或,凡2個。
(5)假設關系:而5、茍、若,凡3個。
(6)因果關系:
A.原因連詞:以2、因1、由,凡3個。
B.結果連詞:而6、故、因2,凡3個。
(7)轉折關系:但、而7、然、則2,凡4個。
(8)讓步關系:雖,凡1個。
(9)條件關系:而8,凡1個。
(10)目的關系:而9、以3,凡2個。
(二)單音連詞使用的不同之處
1.單音連詞的個數(shù)不同:內篇48個,而外篇只38個。
2.同一連詞表達的語義類別不同
(1)以
在內篇中“以”有四種語義類別:并列、承接、因果(原因)和目的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達后三種關系,不表并列關系。
(2)乃
在內篇中“乃”有兩種語義類別:承接和遞進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承接關系。
(3)然
在內篇中“然”有三種語義類別:承接、轉折和讓步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承接和轉折關系。
(4)因
在內篇中“因”有兩種語義類別:承接、因果(原因和結果都能表達)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因果(原因和結果都能表達)關系。
(5)即
在內篇中“即”有兩種語義類別:承接和假設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承接關系。
(6)雖
在內篇中“雖”有兩種語義類別:假設和讓步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讓步關系。
(7)則
在內篇中“則”有三種語義類別:承接、假設和轉折關系;而在外篇中只表承接和轉折關系。
3.有各自獨特的單音連詞
(1)內篇中的有
A.假設連詞:如、設、正,凡3個。
B.轉折連詞:顧,凡1個。
(2)外篇中只有假設連詞:誠、令,凡2個。
據(jù)鄭琳《〈抱樸子內篇〉研究》[4]和《〈抱樸子內篇〉復音連詞研究》[9]的調查,《抱樸子內篇》共有復音連詞41個;經(jīng)筆者的調查,《抱樸子外篇》復音連詞34個。[10]
(一)復音連詞使用的相同之處
1.復音連詞的語義類別都有承接、遞進、假設、因果、轉折、讓步6類。
2.復音連詞的語義類別中都沒表示條件和目的關系的。
3.都有相同語義類別的復音連詞
(1)承接關系:而后、然則1、然后、于是、若夫、至于,凡6個。
(2)遞進關系:況乎、況于、且夫、豈況、又況,凡5個。
(3)假設關系:假令、若令、若使、若乃、設令,凡5個。
(4)因果關系:
A.原因連詞:由于,凡1個。
B.結果連詞:是故、是以、所以、因此、由是,凡5個。
(5)轉折關系:然而、然則2,凡2個。
(6)讓步關系:雖復,凡1個。
4.復音連詞的構成方式相同。
內、外篇復音連詞的構詞方式都有并列式構詞、詞組凝固式構詞、附加式構詞、連詞加語氣詞構成式4種。
(二)復音連詞使用的不同之處
1.復音連詞的個數(shù)不同。內篇有41個,而外篇只34個。
2.復音連詞的語義類別有不同之處。內篇中有表示選擇關系的復音連詞,而外篇中無;外篇中有表示并列關系的復音連詞,單內篇中卻無。
3.有各自獨特的復音連詞。
(1)并列連詞
外篇:及其,凡1個。
(2)承接連詞
內篇:及夫、遂復、因復,凡3個。
(3)遞進連詞
內篇:并及、而況、況復、乃復,凡4個。
外篇:而且、況乃,凡2個。
(4)選擇連詞
內篇:或者,凡1個。
(5)假設連詞
內篇:若復、若或、若且、若正、設使、正爾,凡6個。
外篇:倘令、若如,凡2個。
(6)因果連詞
原因連詞外篇:由乎,凡1個。
結果連詞外篇:由此、以此,凡2個。
(7)轉折連詞
外篇:而復,凡1個。
(8)讓步連詞
內篇:即便、然雖,凡2個。
4.由連詞加詞綴“復”的構詞數(shù)量內篇明顯
在內篇中由詞綴“復”[11]構成的復音連詞有“遂復、乃復、因復、若復、雖復、況復”,共6個;而在外篇中僅“而復、雖復”兩個。
據(jù)鄭琳《〈抱樸子內篇〉研究》[4]和《〈抱樸子內篇〉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研究》[12]的調查,《抱樸子內篇》共有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共38組;經(jīng)筆者的調查,《抱樸子外篇》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共30組[13]。
(一)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相同之處
1.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后構成的語義關系都有:并列、選擇、假設、因果、轉折、讓步6類關系。
2.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后構成的語義關系中假設關系均最多。內篇中假設關系的有16,外篇13組。
3.都有相同的語義類別的關聯(lián)詞搭配使用。
(1)并列關系:非……則……;既……又……;既……而……;且……且……;凡4組。
(2)選擇關系:或……(,)或……;寧……,而……;凡2組。
(3)假設關系:既……則……;或……,則……;若……,便……;若……(,)而……;茍……,則……;若……,則……;若乃……,而……;向使……,則……;凡8組。
(4)轉折關系:雖……,但……;雖……(,)而……;雖……,然……;凡3組。
(5)讓步關系:雖……,亦……;雖……,猶……;凡2組。
4.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句法形式相同。
內外篇都有連詞與連詞、連詞與副詞、副詞與副詞的搭配使用三種形式,而且連詞與連詞搭配使用形式均是最多的。
(二)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不同之處
1.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數(shù)量不同。內篇38組,外篇30組。
2.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后有不同的語義類別。內篇中有遞進和讓步兩種語義類別,而外篇中沒有。
3.有各自獨特的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詞組。
(1)并列關系
內篇:非……,非……;既……,且……;凡2組。
外篇:若夫……,而……;凡1組。
(2)遞進關系
內篇:不但……,乃……;不但……,又;不徒……,又……;凡3組。
(3)選擇關系
內篇:寧可……,而……;凡1組。
(4)假設關系
內篇:如……,便……;或……,便……;若……,即……;若令……,則……;倘……,則……;向使……,便……;假令……,則……;若復……,亦……;凡9組。
外篇:如……,則……;茍……,而……;若夫……,則……;若乃……,則……;若使……,則……;凡5組。
(5)因果關系
內篇:以……,便……;凡1組。
外篇:故……,亦……;凡1組。
(6)轉折關系
內篇:雖然……,然……;凡1組。
外篇:雖……,而……,亦……;雖……,然而……;凡2組。
(7)讓步關系
外篇:雖復……,亦……;雖復……,猶……;凡2組。
(8)條件關系
內篇:但……(,)便……;但……,則……;惟……,則……;無……,便……;凡4組。
以上,我們從單音連詞、復音連詞及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三大方面著重在語義類別,用例,獨特連詞或關聯(lián)詞搭配使用,復音連詞的構詞方式及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的句法形式等六個角度把《抱樸子》內、外篇連詞使用進行了對比。
注釋:
①有些連詞分屬不同的語義類別,我們用數(shù)字下標加以區(qū)分。如“并1”表示并列連詞,“并2”表示遞進連詞。
[1]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鄭琳.《抱樸子內篇》連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5]鄭琳.《抱樸子內篇》單音連詞語義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3).
[6]鄭琳.《抱樸子內篇》單音連詞連接成分分析[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5).
[7]鄭琳.《抱樸子外篇》單音連詞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內部資料,2015年5月印刷.
[8]鄭琳.《抱樸子內篇》中連詞“而”的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9]鄭琳.《抱樸子內篇》復音連詞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10]鄭琳.《抱樸子外篇》復音連詞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內部資料,2015.5.
[11]董玉芝.《抱樸子》詞綴研究.[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5(4).
[12]鄭琳.《抱樸子內篇》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科版,2013(7).
[13]鄭琳.《抱樸子外篇》連詞關聯(lián)搭配使用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內部資料,2015.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3年度科研項目:《抱樸子》連詞功能和用法研究(項目編號13SB018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