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紅
承載鄉(xiāng)愁的婺源之橋
◎顧麗紅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huán)?!?這樣的婺源,我在心里已念了百遍千遍。這個暖和的秋,我拋下一切,奔向她的懷抱。
桃源人家,夢里家園。我知道,婺源,是可以寄托鄉(xiāng)愁的地方。童年的江南,一直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可是,婺源的古村,比我童年的江南更加恬靜,更加清秀。這里,青山籠翠,綠水晶瑩,一個個小村依山傍水,黑瓦白墻的徽派建筑,錯落有致,宛如天然的水墨畫卷。
走過曉起、江灣、李坑、汪口……最能承載我鄉(xiāng)愁的,便是這里的橋。清晨,薄霧漂渺,太陽從山間漸升漸高,那一座座橋,沐著朝霞,在霧中若隱若現(xiàn)?!鞍读浅匚杈G紗,石橋吐霧繞農(nóng)家。”在這樣的“仙景”中,農(nóng)家人的生活拉開了帷幕:水牛被主人牽拉著從橋上走過,一只鳥兒落在牛背上,逍遙地唱著清亮的歌。橋下的河岸邊,一群女人洗著衣裳,溪流從山間而下,躍過一道道平緩的山石。潺潺的流水伴著女人們的歡聲笑語,從橋下穿過,向下游奔去……
婺源的橋千姿百態(tài),有木橋、石橋、廊橋、竹橋。那竹橋,雖只有二三根毛竹搭建,但小巧精致,與并不寬闊的溪流相輔相成。竹橋倒映入水,清秀、優(yōu)雅,讓人的目光無法遠離。石橋,總是那么古色古香,短短的,小小的,卻掛滿了青藤,歷盡歲月的滄桑。那裸露的磚縫,覆滿了青苔,述說著遙遠的故事。而木橋,在婺源最為廣泛,也最具特色,它們或幾根木板簡單樸實,或兩邊圍欄略加修飾,或廊、亭、柱、欄,精心設(shè)計,成為壯觀的廊橋。這廊橋的功能不僅僅為了通行,更有供人休憩、村人議事等多重功能。在農(nóng)閑的時候,人們在廊橋里倚欄而坐,說說家事、農(nóng)事、閑事,交換著各家的美食,又無雨雪之憂,那種快樂,只有婺源人才能真正品味。
這些橋,有的散落在田野,連接著一片片莊稼。有的坐落在村頭,成為進村的唯一通路。而李坑的橋,卻鋪設(shè)著溫暖的鄰里情,也成為這個古村美的象征。在李坑村,一條自東向西的溪流從山間緩緩流出,把古村一分為二,隔幾米,就有一座小橋。這橋,有竹橋,有木橋,有石橋,有無欄的,有有欄的,各具姿態(tài),隨心而設(shè)。這橋,就架在每一戶村民的門口,與對岸另一家村民相連。走過橋去,串門、說事、閑聊,一切都因橋的方便。在這長長的溪流上,幾十座橋整齊而列,有著麗江的韻味,卻又比麗江樸素、寧靜,散發(fā)著鄉(xiāng)村的特有風(fēng)情。
在婺源所有的橋中,彩虹橋,是我最鐘情的一座。
面對彩虹橋時,一種驚艷與震撼穿胸而過。它真如一座彩虹,架于一泓清流之上,在兩岸青峰對峙中,更顯出“長虹臥波”的氣勢。那一個個橋墩,如一排準(zhǔn)備就序的船隊,正在等待一聲號令,揚帆遠航。
這座位于婺源清華村的彩虹橋,始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歷史。全長一百零五米,由二頭引橋、四墩五間和六亭五廊構(gòu)成長廊式人行橋。橋基四墩青石疊砌,呈半截船形,石縫間竄出一棵棵不知名的花草樹木,兩橋墩間用木梁橫聯(lián),上鋪木板成橋面,椽瓦結(jié)頂為廊,兩側(cè)圍于木欄。彩虹橋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
走上彩虹橋,在欄桿邊的長凳上落座,秋風(fēng)穿過橋面,風(fēng)中帶著山野和清流的氣息,清新之極。亭中,有游人圍坐著打牌。桌上堆著美食。在這樣的橋上打牌,真正賞心的,不是手中的游戲,而是周圍如此浪漫的環(huán)境。抬眼間,就是青山、幽林、碧流,遠遠而來的,是水的歡歌和那橋下孩兒戲水的笑聲。那笑聲,在靜謐、青幽的山水間,有著珍珠入盤的清脆。
站在橋上,往上游眺望,五座連綿的山峰,形似筆架,導(dǎo)游告訴我們,這山就稱筆架山。山腳下一泓碧波,就是“小西湖”。明嘉靖年間,吳派篆刻祖師文彭,應(yīng)他的學(xué)生婺源人何震之邀,來這里游玩。何震是徽派篆刻祖師,史上稱他倆為“文何”。兩人乘竹筏逆流而上,見這一帶碧波瀲滟,風(fēng)光旖旎,蜿蜒的古驛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邊的廟宇、村落和古橋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文彭欣然在臨水石壁上題刻“小西湖”三字?!靶∥骱敝纱硕鴣怼.?dāng)年,電影《閃閃的紅星》就在這里取景。青山倒映入水,岸邊竹林青翠,竹筏在河面上緩緩移動,一切都不曾改變。而彩虹橋也在歷史的長河上橫跨,歷經(jīng)風(fēng)雨,風(fēng)韻依舊!“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兩岸走?!狈路?,那歌聲還在山間縈繞,余音不絕;仿佛,古人“文何”也在橋下向我走來,指點著兩岸風(fēng)景,談笑風(fēng)生。
橋頭有一座水車磨坊,那巨大的水車在陽光下靜默著。過去的幾百年,人們排著長隊,在磨坊里舂米、磨粉。這里,曾是全村或周圍幾個村最熱鬧的地方,如今,這水車完成了它的使命,卻成為我們走進歷史的一個入口。這讓我想起了沈從文筆下的三三。一樣的青山綠水,一樣的風(fēng)景秀麗,這里,可曾也有一個同三三一樣活潑清純的姑娘,每天盼望著心中的“少爺”從橋上走來?這樣古老的作坊,會有多少故事在歲月中演繹?那水車邊長在河中相依相偎的鴛鴦樹,便是愛情的象征吧。它們在水的滋潤下,盤根錯節(jié),枝葉纏繞。浪漫的廊橋,總不會缺少浪漫的氛圍。
一排間距半步的石磴從此岸延伸到彼岸,叫做“磴步橋”,與彩虹橋遙相呼應(yīng)。走上石磴,忍不住把手伸進了水中——這水,清澈得讓人心生憐惜。這水,已遠離了我多少年!那水中柔軟的水草,與童年家鄉(xiāng)小河中的一樣,散發(fā)著一種特有的清香。清淺寬闊的河面上,水流卻是極為急速,流水從石磴間流過,形成一個落差,水聲嘩嘩。走到磴步橋中央,回望高高的彩虹橋,那種氣勢,攝人魂魄。在這橋上,多少徽商走向外面的世界,又回到了家鄉(xiāng),興建宅第,光宗耀祖?!安屎纭倍种?,蘊含著古徽州人祈盼人生像彩虹般燦爛的美好愿望。而一代代成功的徽商,真正實現(xiàn)了這樣的心愿。那岸邊綠林中矗立的一座座馬頭墻,就是夢想成真的明證。
在婺源,我把滿滿的鄉(xiāng)愁交給了這些古色古香的橋,我把我的夢,也遺落在了這些各具形態(tài)的橋上。
(責(zé)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