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英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職業(yè)要求教師的角色多樣化,教師除了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管理、示范者外,還具有父母與朋友的角色。
一、溝通性
“寄語與期望”一欄,其作用是教師與家長、學生溝通,關于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反饋的橋梁,它能改善、協(xié)調(diào)師生關系及教師與家長關系。學生在傳遞信息時,帶有選擇性和歪曲性,他們可能會為逃避某些責任而撒謊——對他有利的信息,他可能會按照事實傳達給家長或老師;而對他不利的信息,他會加以歪曲或不傳達。所以,家長與教師之間在以學生為中介的間接溝通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造成教育教學有難度;另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是直接的,但平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嚴格要求與某些后進生的散漫行為也會使師生間產(chǎn)生矛盾。正由于此,“寄語與期望”教師一定要認真填寫,其語氣、內(nèi)容、評價是否中肯、恰當,相當重要。
二、委婉性
12—15歲左右,屬于個體發(fā)展中的少年期。在人生的過程中,這是一個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兒童將從心理上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表現(xiàn)出追求獨立的傾向。身心狀態(tài)的劇變,內(nèi)心世界的發(fā)現(xiàn),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xiàn)出的總體的階段特征,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容易走極端。鑒于此,“寄語與期望”應使用委婉的語言,最佳方法是多提優(yōu)點,中肯地寫出不足,并提出熱切的期望。
三、激勵性
對學生,應該以正面教育為主。處于少年期的學生可塑性很強,盡管學習上或個性上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這一時期是完全有可能扭轉過來或有所改善的。因此,教師要有發(fā)展性的觀念,無論對哪類學生,評語都要有激勵性,鼓勵學生在已有的成績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或勉勵他們要克服缺點,爭取更大的進步。
四、規(guī)勸性
某學生小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當,與校外的不良學生糾纏不清,經(jīng)常曠課,無心向?qū)W,老師就采用帶有規(guī)勸性的寄語來勸導他:
“你一次次答應我以后不再逃學,你的承諾猶如輕煙,老師覺得有點失望。你的出走令同學惋惜,但是,從你表情里,我抓到的只是瀟灑。家庭問題你沒有正確對待,學業(yè)你也輕易放棄,那么,在夜深人靜難眠的一刻,你是否會感到一絲的失落?浪子回頭金不換,回來吧,同學歡迎你,老師歡迎你?;貋砼c同窗并肩前進,洗滌一切不快的前塵,讓明窗凈幾與校園這塊凈土洗滌你浮躁的心靈。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懂得老師的期盼,一定不會辜負同學、老師的期望的,是嗎?”
少年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初中教育在個體發(fā)展階段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如果沒有正確的少年觀,沒有高度的教育藝術與機智,要出色地完成任務是困難的。中學生處于人格在不斷完善的時期,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是不足為奇的。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教師在寄語里應該如以上的評語那樣加以規(guī)勸,勸導他們改正缺點,“莫以惡小而為之”。
五、批評性
中學生可塑性強,身上偶爾有一些不足并不要緊。當然,改掉缺點要及時,否則拖的時間太長,毛病根深蒂固,要改正就很難了。既然“寄語與期望”是互相溝通的形式,那么對于個別學生的違紀行為,寄語里應及時予以指出,并給予點到即止的批評,因為批評具有震撼力,具有嚴肅性,學生受到老師的批評,內(nèi)心都會受到震動,一般都會把批評內(nèi)化,并有所改變。某學生小龍上課比較喜歡講話,影響了周圍的同學,寄語里老師作了批評:
“你讀書的態(tài)度并不嚴謹,上課講話甚多,不知道在下學期能否改變這個壞毛?。坷蠋熓媚恳源堈J真對待學業(yè),人生沒有第二個初三,不要愧對父母,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p>
批評不等于責罵,批評具有嚴厲性,是善意的,它與指責有質(zhì)的區(qū)別。批評的目的是在學生能承受的基礎上嚴肅地指出其缺點,使其有所觸動,進而改正缺點。而指責是帶點惡意的,學生一般都不能接受,教師寫“寄語與期望”時要注意區(qū)分,并掌握“度”的問題。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