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丹 圖片>>>品牌提供賓利 速度與激情撰文>>>駱丹 圖片>>>品牌提供對于賓利來講,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激情澎湃的。順應"/>
撰文>>>駱丹 圖片>>>品牌提供
賓利 速度與激情
撰文>>>駱丹 圖片>>>品牌提供
對于賓利來講,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激情澎湃的。順應天意也好,執(zhí)念無邊也罷,近百年歷史的跌跌撞撞,始終掩蓋不了賓利來自“速度與激情”的瘋狂誘惑。
他從來不遵守規(guī)則,但是從來不犯錯。
對于賓利來講,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激情澎湃的。順應天意也好,執(zhí)念無邊也罷,近百年歷史的跌跌撞撞,始終掩蓋不了賓利來自“速度與激情”的瘋狂誘惑。
在1888年英國一個沒落的家庭里,Walter Owen Bentley出生,他是這個家庭的第九個孩子。盡管他在1971年去世的時候,依舊過得很頹敗,但是并不妨礙近百年以來,人們把他尊稱為W.O.先生。他所創(chuàng)造的賓利包含著來自速度的誘惑,從一開始便是如此。
早在1907年,W.O.先生就拿下了倫敦到愛丁堡的400英里摩托車賽的金牌,后來他對于速度的癡迷也并不與此無關。
1912年,W.O.先生與自己的哥哥開始代理法國制造的DFP汽車,隨后就成立了賓利公司。不過,戰(zhàn)爭來得太快,在賓利還沒有來得及書寫一段傳奇,W.O.先生就受聘于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技術委員會。對于機械來說,W.O.先生是有天賦的。他和同伴研制出了BR2航空發(fā)動機,裝備在了皇家空軍飛機上。
幾乎在戰(zhàn)爭結束后的1 91 9年,W.O.先生就創(chuàng)造了賓利的第一輛車,并且在同年成立了如今舉世聞名的賓利公司。在電影《速度與激情》里,肖有一句經(jīng)典的名言,“我活著的理念:我從來不參與游戲?!盬.O.先生的一生里可能就不存在“游戲”,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對于自己所熱愛事業(yè)的致敬。
總有一種秀,就像專門為一個人而準備。而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就如同專門為賓利走向天下而準備的嫁紗。1923年,賓利首次參加在法國舉行的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幾乎清一色的賽車都是來自于法國,帶著英國純正血統(tǒng)的賓利顯得有些另類,不過在1923年,賓利就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次年就首奪法國勒芒賽事冠軍。之后,賓利在1927、1928、1929及1930年連續(xù)4年奪得法國勒芒賽事的冠軍。
這是法國勒芒賽上的一段傳奇,賓利用著當時無人能及的速度,紅極一時,名揚天下。不過顯然,來自速度的誘惑僨張在賓利的每一根神經(jīng),所以,當賓利跟一輛特快火車進行賽跑,就算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在1929及1930年,拿下勒芒冠軍的Woolf Barnato與朋友打賭,自己的賓利汽車能夠在朋友到達加萊之前,就先回到倫敦的俱樂部。Woolf Barnato駕駛著賓利speed6,與朋友所在的開往北端加萊的特快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同時出發(fā),Woolf Barnato到達加萊之后,與賓利一起上了輪渡渡過英吉利海峽, Woolf Barnato如約到達倫敦的俱樂部。四分鐘之后,特快列車才緩緩駛入加萊火車站。
最終在終點線接受眾人目光朝拜的是賓利,也正是這樣近乎瘋狂的比賽,使得賓利speed6獲得了“賓利藍色列車”的稱號,而Woolf Barnato也便成了第一代的“賓利男孩”。那是執(zhí)拗、瘋狂、卻讓人趨之若鶩的離經(jīng)叛道,卻也是20世紀30年代正在逐漸醞釀一場戰(zhàn)爭的歐洲的縮影。
不過,對于賓利,“戰(zhàn)爭”可能來得要更早。
無可否認,W.O.先生在汽車制造上卓有建樹。但是,早在W.O.先生以1.8萬多英鎊注冊成為名義上20萬英鎊的公司的時候就為賓利埋下了禍根。在1926年,曾經(jīng)因為賓利男孩“Woolf Barnato”的注資,賓利的情況得到緩解。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敵過1 929-1 933年的經(jīng)濟危機。
1931年,賓利債臺高筑,最終被昔日勁敵勞斯萊斯收購,成為勞斯萊斯旗下的品牌。巧合的是,賓利的車標由著名的插圖師葛登·克魯斯設計,W.O.先生姓氏的開頭字母B,帶著一對飛翔的翅膀,這跟勞斯萊斯車標的飛天女神本身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在之后長達幾十年的時光里,其實很難講清楚什么是賓利。那個執(zhí)著于速度的賓利,披上勞斯萊斯奢華的外衣之后,似乎在一夜之間,改頭換面,成了上流社會奢華的寵兒。
在1933年,第一輛由勞斯萊斯負責生產的賓利汽車“賓利3.5”面世。從這款車開始,賓利的車身上帶著濃厚的勞斯萊斯的影子。外觀上有著勞斯萊斯豪華的造型,但是賓利一直引以為傲的運動性能卻被打磨殆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來自速度的誘惑的賓利,僅僅成為了無數(shù)車迷的記憶。
不過盡管如此,對于賓利來說,收歸勞斯萊斯之后的1946年依然是值得紀念的一年。賓利的生產線遷到了英國的克魯郡,勞斯萊斯和賓利開始被劃分為兩個獨立的品牌。
從曼切斯特機場出發(fā),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到達這個英國皇家車輛誕生的地方?,F(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弄清楚到底是因為賓利讓克魯郡成為眾多車迷向往的神圣之地,還是克魯郡讓賓利成為皇家貴族的化身。不過在以后的日子里,盡管賓利磕磕碰碰,但是最終還是沒有離開這片讓賓利具有令人稱道的英國皇家血統(tǒng)的地方。
同時,設計師伊萬·艾文登在賓利的歷史上濃重登場。伊萬·艾文登設計的賓利Mark VI是第一輛完全在英國克魯郡生產的汽車,改變了以前汽車木制車身,而采用標準沖壓鋼車身,一炮而紅。僅1952年就賣出5200輛,這是賓利歷史上最暢銷的車型,被英國的汽車雜志稱為“現(xiàn)代感魔幻寵車”。
很難講,在勞斯萊斯擁有賓利的將近70年里,對于賓利來說意味著什么。但是不可否認,賓利并沒有像在英國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車企一樣,在悠悠歲月中成為被后人憑吊的墓碑。盡管曾經(jīng)一度是勞斯萊斯的影子,但是賓利一直都在公眾的視線里。
這兩個英國純正貴族血統(tǒng)的車企在20世紀的尾巴上,最終還是分道揚鑣。這次,這兩個帶著濃郁英國特色的品牌收歸德國車企旗下。1998年,德國的大眾收購賓利,而勞斯萊斯則歸德國的寶馬所有。
不過,對于現(xiàn)在的新東家大眾,賓利還是比較滿意,賓利的員工用這樣的話總結:“很奇怪,英國人和德國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仗,這段婚姻卻很完美?!?/p>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眾對于賓利的歷史沉淀是很尊重的。賓利的生產線依舊在英國有著歷史沉淀的克魯郡,賓利依舊帶著自己極具英倫特色的手工制作完成車型打造。
從車體焊接到涂裝,再到車體內部的裝飾,都靠賓利的“手藝人”手工完成??唆斂S房的生產線每分鐘只移動6英寸,每輛車要花上16至20星期才能完成。賓利方向盤的牛皮在方向盤上直接切割縫制,而縫制一個方向盤費時一般需要3-5小時,縫制座椅的十字線則需要37.5小時。
2002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登基50周年慶典,賓利取代勞斯萊斯成為英國女王的座駕,與勞斯萊斯的恩恩怨怨也算是告一段落。
賓利就是這樣蒼老的,當從時光的一端輾轉到時光的另一端,那個有著對于速度生死誘惑的賓利似乎又回來了。2003年,賓利Speed8重新奪得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這次距離賓利上一次封王已經(jīng)整整過去了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