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
語言的演變除了語音、詞義、語法的變化之外,還存在由詞義的變化而引起的詞語感情色彩古今不同的現(xiàn)象。對這種“古今異情詞”論者尚不多,但準確理解古代作品需要對之有一些了解。例如孟郊的《登科后》詩: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中多處詞語存在古今異情現(xiàn)象?!褒}齪”今義為骯臟,古代雖有此義,但另外還有一偏中性色彩的詞義:器量局挾。孟郊在此是說登科之前壯志未酬,胸懷無法舒展,而不是說自己品行不佳。而“放蕩”今亦是貶義詞,形容人行為不檢點。古代卻另有形容人行為不受拘束的中性詞義,孟郊在此即用此義——金榜得中自然如釋重負,自由自在了,否則不可能有下文的“春風得意”。另《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有“少機警,有權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的句子,這里“放蕩”有任性義而只略含貶義而已。假如不了解它們的古今異情情況,可能就會誤解孟郊,以為他是浪蕩公子。
詞的古今異情與古今異義詞的廣泛存在有著必然聯(lián)系,所以褒義、中性、貶義都有變例可尋。約定俗成的高穩(wěn)定性詞語——成語,也存在著感情色彩變異現(xiàn)象,從而影響到對它的正確理解與運用。因此,無論是平時教學涉及成語講解,還是高考成語運用能力的專項訓練,教師都不可掉以輕心。
成語來源途徑廣泛,舉凡典故、神話、寓言、民俗皆可概括為以四字格為主要形式的成語。正由于這種高度概括性,有的成語在其產(chǎn)生、形成之初就與其“本源”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八面玲瓏”,“玲瓏”原指明澈或精巧(“小巧玲瓏”即是),而“八面玲瓏”原指窗戶軒敞、明亮,均無貶義。唐詩人盧綸《賦得彭祖樓送楊宗德歸徐州幕》中詩句“四戶八窗明,玲瓏逼上清”似為此成語本源。但形成之后,卻不再修飾器物,而指為人圓滑、面面俱到的人,偏于貶義了?!独m(xù)傳燈錄·三七·紹隆禪師》中有“鋒芒不露,無孔鐵錘,八面玲瓏,多虛少實”的句子,說明其一經(jīng)定型,感情色彩就起了變化。
但本文所指成語感情色彩變異現(xiàn)象,是針對其在長期使用中發(fā)生變化而言。我們感覺在成語感情色彩變異中,由中性色彩轉(zhuǎn)為貶義色彩占的比重最大。由一種感情色彩轉(zhuǎn)為其他兩種感情色彩或在同一色彩內(nèi)程度加重的情況也不鮮見,此二者構成感情色彩變異的特點。
首先看一下感情色彩由中轉(zhuǎn)貶的例子。
(1)變本加厲——原指比原來更加發(fā)展。蕭統(tǒng)《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焙髣t形容情況比原來更加嚴重(主要向更壞的方面轉(zhuǎn)化),顯含貶義。
(2)大放厥詞——原來是說盡力鋪陳辭藻。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厥,代詞,他的,并非“猖獗”之“獗“)。后則指大發(fā)議論,或空洞、或無稽。多為貶義。
(3)狡兔三窟——原比喻藏身、避災的地方多?!稇?zhàn)國策·齊策四》中馮驩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瘪T驩是孟嘗君門客,為之著想,當不會先“貶”之,現(xiàn)在則用于貶義,指壞人藏身之處多。
余如“不可一世”(原指沒有贊許過當世的任何人,后指人狂妄,自為以無人可比)、“彈冠相慶”(原比喻因即將做官而互相慶賀,后多指臭味相投的人為某事慶賀)、“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難得,后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含諷刺意味),皆是此類成語。
由一種感情色彩轉(zhuǎn)為其他兩種感情色彩的,試舉二例。
(4)海闊天空——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引唐人詩“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原比喻人的心胸開闊,無拘無束,是褒義詞,后則喻人隨意漫談,沒有中心,是中性詞;或喻議論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偏向貶義了。
(5)難兄難弟——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惫试馐钦f兄弟才德都好,難分高下(“難”音nán),有褒揚之意。今“難”多讀為“難(nàn)”,或指同處類似困境(中性),或指兩人同樣惡劣(貶義)。
這類情感色彩異變的成語,在其形成、使用中各不同,比較復雜。
同一感情色彩而程度不同的成語,如下例。
(6)誨淫誨盜——《周易·系辭上》:“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痹瓰榈溣勺匀≈猓押u意味,現(xiàn)則多指壞人或黃色書刊、影視引誘人們?nèi)ジ杀I竊、淫邪之事,是批判用語,“貶”的色彩更為強烈。
成語感情色彩變異除上述幾種情況以外,還有中性轉(zhuǎn)褒、褒轉(zhuǎn)貶義、褒轉(zhuǎn)中性等類型。限于篇幅,試各舉一例。
(7)晨鐘暮鼓——原形容僧尼的孤寂清冷的生活,屬中性詞,后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有褒的色彩。
(8)初出茅廬——這一成語與劉備三顧茅廬有關。諸葛亮初出茅廬輔佐劉備就打勝仗,有出手不凡之意,是褒義詞;但后來卻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jīng)驗,轉(zhuǎn)含貶義了。即使是用來自謙,也是通過“自貶”來顯示的。
(9)呆若木雞——語出《莊子·達生》。是說訓練有素的斗雞聽見別的雞叫,毫無反應,“望之似木雞矣”,這種斗雞常能取勝。故“呆”雖有貶義,但這個成語本有褒揚意味。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中寫那只神奇善斗的蟋蟀時,有“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語,與此同。今則多用來形容因恐懼或驚訝發(fā)愣的樣子,變成中性詞了。
上述三類成語還有一些,如不蔓不枝、標新立異、藏污納垢、道貌岸然、逢人說項等等,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