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有關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語文,應該做到的就是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懂得真正的語文課程應該有的素養(yǎng)。語文課程的重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感情,讓他們對我們偉大的祖國有深厚的感情認知。從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要通過的階段就是讀、寫、說。”然而,過去以及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往往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而忽略其他方面訓練的現(xiàn)象。而朗讀訓練則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作為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學習語言,想要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首先就是要學習語言。而朗讀就是學習語言最直接、最根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強“讀”,讓獨特的語言體驗、別樣的語言感受、夯實的語言積累,在千呼萬喚后“讀”出來。
一、學生語言的積累可以通過文章朗讀來進行
在我的課堂上,我對學生的標準就是:讀通、順暢、不隨便加詞加句。而要想達到這一標準,學生只能進行多次閱讀、多次接觸之后才能很好地掌握整體的意思和讀音。通過這樣的不斷訓練,他們的閱讀情感就能不自覺地加強,從而對文章閱讀產(chǎn)生感情,我們的教材中包含的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有著深厚的人物情感和文化精神,為學習語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講解資料。課堂中,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朗讀中細細地品味,通過反復誦讀,學生便能釋詞析句,正確地理解語句和段落的意思,從而達到教學標準。
二、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通過朗讀來培養(yǎng)
形象是審美的主要對象,審美就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xiàn)的。在小學語文課文中,作者對人類生活的認識和審美,都是通過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來表達的,并以之去感染和教育人。他們給無聲的文字賦予了無窮的生命力,充分發(fā)揮了語文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了豐富的精神享受,如《搭石》《做一片美的葉子》等,都是運用詩意般的語言來描繪美、表達美。對于這樣的美,在教學中是不可能依靠說理去提高學生感知美的能力的。要使學生能夠深刻地感知文章中的“美”,只有通過文章形象的語言描繪才能夠使學生和文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來回的閱讀,可以了解語文深厚的文化影響和內(nèi)涵,對學生的文化語言領域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才能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還發(fā)展了思維,培養(yǎng)了語感,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文章的“美”,內(nèi)心也能夠對文章產(chǎn)生接觸感,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
三、通過文章的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
讀—思,這是兩個形影不離的“朋友”。有人曾經(jīng)說過:在朗讀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但是你不能夠在真實的世界中看到他,你只可以用你的想象力來填補。所以,只有在文章的朗讀過程中,學生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產(chǎn)生和作者相似的感覺和情感,使自身的語文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如,在教學《豐碑》一文時,我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通過對“愣”和“吼”這兩個字的細細揣摩,來體會將軍當時的心境。這樣,學生便在朗讀中理解了“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的含義。又如《小音樂家揚科》,這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執(zhí)教該文時,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小揚科酷愛音樂的部分,再反復默讀小揚科被毒打至死的部分。兩者進行對比,學生的神情越來越凝重,一股對舊社會的仇恨之情自然而然地在書聲中傳遞出來。學生對小揚科悲慘命運的同情,對舊社會的仇恨,正是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認知和思維的一種升華。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發(fā)展了思維。同時學生還在思考中很自然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去判斷事物。這樣學生在朗讀和思維中便明了理、辯了美、識了丑。
四、情感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朗讀來豐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注重文章的情感體驗”——這是針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的。閱讀文章中必須要帶有感情(也就是情感),這是我們在漸漸的閱讀中才能感受到的。閱讀必須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文章的全部情感才能得以激發(fā),學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思想交流,從而對文章中作者的親身感受獲得親密的接觸,獲得心靈上的洗滌。所以學生的主動性需要我們來激發(fā),主動的閱讀能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會。如何達到以上的教學效果,要靠兩個字——朗讀。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如《游園不值》,如果沒有朗讀,沒有想象,學生怎能把對春天的熱愛,讀出情,讀出形、讀出神?又何以給人以“萬紫千紅總是春”,別有洞天的釋放型的情感體驗和感受。
徐世榮曾說過:“講解是分拆,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平,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敝v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笔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因為只有讀,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對課文、作者、文字,才能千呼萬喚“讀”出來。
參考文獻:
彭淑艷.芻議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J].劍南文學,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