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客家方言的價值和生態(tài)現狀,指出方言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深刻變革,保護客家方言文化遺產必須走現代化之路,立足于生態(tài)語言學,尋找傳統(tǒng)與現代的契合點,發(fā)掘方言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客家方言 危機 價值 現代化
一、客家方言的價值和危機
(一)客家方言的當代價值
語言是文明的活化石,是開啟文明大門的鑰匙。方言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方言的一大形成條件是時空相對隔絕停滯,這樣各族群內的交際習慣等民俗得以積累和沉淀下來,形成自有其精妙之處的一方之言。反向觀之,一些地域文化遺產必須通過方言才能得以傳承。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客家山歌為例,它既繼承了《詩經》中的傳統(tǒng)風格,又有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遺風,更博采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yōu)秀成分,曲調和歌詞內容都相當豐富,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它只能用客家方言吟唱,才能得到精確的表達和充分的理解。如果只保留它的音樂旋律和歌詞內容的理性義,而翻譯成普通話的填詞,必將韻味大失,成為無源死水。作為一種歌曲藝術形式的表達如此,作為受眾也只有掌握方言才能領略其精妙之處。這跟粵劇、昆曲等其他方言承載的民間藝術的傳承是一樣的。一言以蔽之,隨著一種語言的湮滅,一種文明也將被冰封。
從語言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方言是整個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源頭活水,它豐富了共同語的語言成分,創(chuàng)造生機勃勃、和諧共生的語言生態(tài)。現代共同語中已有相當多的來源于各地的詞匯,并還會通過交際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源源不斷地吸收。這種方言對共同語的反作用已經和諧得讓非方言區(qū)和非專業(yè)的人士只有在查詢詞典時才意識到詞匯來源。
方言在政治上的維穩(wěn)作用和對社會的建設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的。它能增進一個族群和言語社團內心深處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能夠傳達出共同語所不能傳達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親切感和親和力??图曳窖岳锔怯小皩庂u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代表性諺語。這種通過地域方言傳遞維系的深情使得客家族群成為對家鄉(xiāng)捐資助建最踴躍的族群之一。個體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如何平衡視野思維的拓展變化和家鄉(xiāng)的烙印之間的關系,族群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并因勢利導,是一個文化學、民俗學、語言學等領域必須跨學科研究關注的命題。
(二)客家方言危機
客家方言廣泛使用于粵東、閩西、贛南、臺灣等中國南方地區(qū),還有馬來西亞等一些海外華人社區(qū)。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口流動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頻次越來越高,跨地區(qū)的求學、求職、聯姻等越來越多,地方性的語言文化很容易受到語言交流的現實功利性要求的沖擊,方言的純潔性和穩(wěn)定性逐漸受到影響。《中國青年報》在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存在著主動放棄或被動放棄說方言的年輕人,37.1%的受訪者認為身邊能說地道方言的人已經不多且還在呈遞減趨勢。[1]客家方言也不例外,雖然客家學日益成為一門顯學,但客家方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在現實里的應用卻日漸式微。特別是走出家門家鄉(xiāng)的年輕一代,在很多交際場合不會再使用家鄉(xiāng)話,有限的使用也大多是日常習用的交際用語,而客家方言里的瑰寶——俗語則鮮少被提及和強化。鄭州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崔燦在考察地處四川陜南深山中的客家話保留得相對完整的“羅家灣客家村”時,發(fā)現基本上只有60多歲以上的老人才說客家話,一部分常用的客家用詞已經與當地的強勢方言商州話非常接近。所以有學者感嘆在客家方言的使用和保存上,“現代的羅家灣是最后的羅家灣”。另一方面,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語言選擇往往也是時代化的洋化的標準,很多年輕夫婦寧可跟孩子說國語和英語,也不會說家鄉(xiāng)方言,認為如此既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配合了學校的教育??图以捠褂萌巳旱臏p少已是既成事實。長此以往,將會出現客家文化孤島,方言所承載的寶貴文化遺產也必處于逐漸消亡、萎縮的狀態(tài)。
二、客家方言危機的根本原因及對策措施
(一)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深刻變革是方言危機的根本原因
一些人把方言的衰落歸咎于普通話和外語的推廣,這是一種偏情緒化的簡單片面的歸因,是不可取的。方言形成的條件之一是天時地利的自然條件的限制??图蚁让裢线w徙后,居住在地貌上封閉阻塞的山地,再加上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tài)和意識,營造出一種與世隔絕的特殊的社會生活區(qū)域,使客家方言形成了高純度的獨立的系統(tǒng),并得以固化和穩(wěn)定下來,成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一個方言地域的經濟和文化長期得不到長足的發(fā)展,使住民不能安其居樂其業(yè),紛紛外出謀生求學求職,該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將更加難以為繼,于是支撐該方言的文化背景會更加不足,如此惡性循環(huán),方言面貌就會變得斑駁蕪雜,日漸式微也就在所難免了??图曳窖跃劬拥氐幕洊|、閩西、贛南等地因為交通不發(fā)達的地理經濟環(huán)境所限,迄今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要從根本上保護客家方言這個優(yōu)秀文化遺產,對這些客家聚居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必須同步乃至先行。
(二)方言的現代化之路
1.在國家層面上的措施。有著巨大價值的方言文化遺產的流失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鑒于情況的嚴重性和保護的緊迫性,應該站到國家語言文化政策的高度,由政府相關部門介入,來認識和保護方言。
(1)加大“保護方言土語”的語言政策的全方位宣傳。在思想意識層面上正本清源,樹立“語言多樣性”的語言生態(tài)觀,認識方言的重大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真正把方言的傳承和保護重視起來。保護方言土語的宣傳規(guī)模和力度一直不夠,使得大部分人心中“保土”意識薄弱,甚至將其跟“推普”對立起來。其實“保土”和“推普”作為針對性和適應性不同的國家特定的語言文字政策,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二者并不矛盾,而且是可以和諧共生,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和功用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構建生機勃發(fā)、兼容并蓄的語言生態(tài),構造適應現代文明的多元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但目前確實有宣傳“推普”一邊倒的政策慣性。其實“保土”和“推普”猶如車輛的前后輪,應該同時啟動,齊抓共管。
(2)在科研層面上,作一種自上而下的全面的研究任務布局和科研方向導引。這樣能使有組織的系統(tǒng)的研究整理工作取代目前自發(fā)零散的個別研究整理行為。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運用文化學、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方法進行綜合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客家方言的文化內涵,透視其中所折射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在粵東、閩西、贛南等客家聚居地建立“方言生態(tài)保護區(qū)”,并給予特殊政策支持。這些地方目前大多也已開發(fā)了民俗特色旅游產業(yè),具備了一定規(guī)模的經濟引擎?,F在當務之急是要把“方言保護”的理念灌注到產業(yè)一體化發(fā)展的理念中,實現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導引驅動。在盡可能維持保護區(qū)域的原始文化生態(tài)的同時,給予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文化宣傳支持,通過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經濟引擎盤活地方經濟,使區(qū)內的社會經濟同步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改變其落后的生存環(huán)境和條件,使區(qū)域內族群安居樂業(yè),而非出現勞動力流失,人口外徙的尷尬狀況,這會直接影響方言的存續(xù)。
2.在具體執(zhí)行層面上的措施。相關的學者、研究人員和文藝工作者要注意調整觀念,跟現代化的理念、方法和藝術形式對接,尋找傳統(tǒng)和現代的契合點,這才能真正發(fā)掘方言的當代價值,使語言之樹葆有鮮活長久的生命力。
(1)科學厘定,分層保護;明確研究對象和保護對象的內涵和外延。客家方言是漢語的一個分支,在這個方言內部,日常的交際用語尚未淡出人們的視野,使用頻次相對沒那么高的俗語則是遭受方言危機的重災區(qū)。俗語是熟語的一種,包括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和成語等。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式凝練,含義雋永,內涵深刻,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是一種語言中最鮮活的元素,濃縮著五光十色的地方生活和歷久彌新的人生感悟,相比于一般的日常交際用語更能折射出地域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精髓,是語言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胺窖运渍Z”跟“漢民族通用俗語”有一個交集,為了能使方言保護工作把握重點和提高效率,有必要把兩者進行有效區(qū)分,將“方言俗語”從“漢民族通用俗語”中剝離。客家俗語濃縮著客家地域文化,包含著客家人世代的生活經驗和祖宗遺訓。比方說,從“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茅簝出狀元”“唔讀書,瞎眼珠”等寥寥幾個客家民諺即可管窺客家族群縱在艱苦卓絕的生存環(huán)境中仍然重視家庭的言傳身教和學校教育成才的師道意識、重教傳統(tǒng)??图曳窖赃€被譽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因為特別是在俗語中保留了很多中古的典雅用字,能幫助語言研究者尋根溯源考究中古的詞匯、音韻等語言面貌,有著很高的語言學價值。所以對客家方言中俗語的保護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而在客家俗語中,目前對諺語的整理研究數量最多,慣用語、口頭成語和歇后語的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工作則相對缺乏。所以在保護客家方言的工作中,非常有必要確立對客家俗語的保護重點,以及樹立對俗語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全面保護意識,實行一種科學厘定保護對象的內涵和外延下的分層保護。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內涵與現代接軌。在寶貴的方言文化遺產中,固然有不少的文化精髓,反映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積累的生活經驗、真知灼見。但也有一些是有時代和認識的局限性、以偏概全的,又或因缺乏科學文化而以感性代替理性的,還有一些封建殘余。如“有男窮不久,無男久久窮”“養(yǎng)兒防老”“男人講話將軍口,女人講話是非多”這些客家俗諺體現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必須摒棄。“拳頭向外打,手指向內彎”也體現了小農各自為政的狹隘觀念。這些是必須要拋棄的跟現代脫軌的糟粕。這樣才能真正從本質上使客家方言遺產葆有時代價值和長久的生命力,擺脫蒼白的語言化石和標本的命運。
(3)在準確把握好定位的前提下,依托現代藝術形式乃至商業(yè)力量進行一定程度的推廣和宣傳。這樣可以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有地方特色的“活語言”。如在大眾傳媒中開播健康向上又活潑生動的方言欄目,開發(fā)方言趣味和票房相得益彰的影視劇,把特色方言喜劇、小品、歌曲搬上文藝表演的舞臺等。雖然或多或少會打上商業(yè)的印記,但只要把握得當,是可以將方言打造成富有生命力的現代化的新形象,提升方言的地位和接受度,挽救方言式微的頹勢的。
(4)用數字化手段保存客家方言,創(chuàng)建客家語料資源庫。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語料庫方法在語言研究的很多領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客家方言語料庫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系統(tǒng)部署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通過細致而又艱苦卓絕的田野調查和深入訪談,準確全面地搜集語料資源,把握語言事實。經過科學系統(tǒng)的選材、標注和編排,便能夠記錄和反映客家方言的實際使用情況。電子形式保存便捷而恒久,使用檢索便利,對于挽救遭遇消頹危機的客家方言不失為一個適切的辦法。
注釋:
[1]向楠:《95.9%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怯于說方言的年輕人》,中國青年報,2012年3月22日。
參考文獻:
[1]范俊軍.我國語言生態(tài)危機的若干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 2005,(6).
[2]王春玲.四川客家方言與文化傳承現狀調查——以四川儀隴縣客家族群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5,(4).
[3]阮文康,羅文青.語言死亡:語言的安全與不安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4]黃小琴,劉開源.傳播娛樂化環(huán)境下的客家文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1,(11).
[5]文靜.論民族地區(qū)語言文化的保存和利用[J].前沿,2010,(24).
[6]閃蘭靖.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蘭州太平歌現狀分析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1,(2).
[7]張偉靜.從方言“本色”特征流失的角度看方言保護[J].山東社會科學,2014,(4).
[8]張先亮,王敏.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的方言節(jié)目與語言和諧建設——以杭州電視臺《阿六頭說新聞》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3,(9).
[9]范俊軍.漢語方言自然口語語料庫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J].學術研究,2013,(2).
[10]付欣晴.論保護和開發(fā)非主流語言文化——方言影視作品熱引發(fā)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 2013,(1).
[11]耿延宏,朱玲.河北省語言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策略[J].河北學刊,2012,(6).
[12]陳燕玲.閩南方言文化傳承的問題與對策——以泉州青少年方言認知與習得為例[J].東南學術,2012,(6).
(麥劍芬 廣東梅州 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 51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