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在平時的作文中,如果在恰當?shù)牡胤揭妹跃?,可謂畫龍點睛,不僅會給你的文章增光添彩,也會讓閱卷老師“龍顏大悅”。但是如果我們追根溯源,會發(fā)現(xiàn)有些流傳很廣的名言警句根本是錯記錯用,而有些俗語諺語偏偏自相矛盾。那么,我們作文時應(yīng)如何挑選合適的材料呢?
誤讀千年?名言完整版“顛覆”你認知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愛情詩篇嗎?其實它根本說的就不是男女的愛情,而是在歌頌戰(zhàn)友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是勸讀書,而是鼓勵人們抓緊時間玩樂。看完之后也許大家會表示:“語文白學(xué)了,原來自認為的那些勵志名句竟是斷章取義!”
★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解釋:
大家現(xiàn)在常用此話提醒思考后才行動。追溯此句在原文中的意思,講的是季文子每件事必多次思考才去做,孔子聽到后說:“兩次考慮后就可以了?!痹谶@里,其實孔子是批評季文子做事謹小慎微、優(yōu)柔寡斷?,F(xiàn)代學(xué)者錢穆在《論語新解》一書中注解此句時指出:“事有貴于剛決,多思轉(zhuǎn)多私,無足稱?!卞X穆注釋贊同孔子的觀點,對季文子的行事原則提出了批評,認為考慮過多就會生出私心雜念來,辦事瞻前顧后,不值得稱道。
★以德報怨
原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以什么來報德呢?”也就是說,孔子主張的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以德報德,而絕非以德報怨。不過,現(xiàn)在大家在使用這句話的時候,意思是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對待仇恨最好的方式是放下。
★閉門造車
原文: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景德傳燈錄·卷十九·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
☆解釋:
“閉門造車”又見宋朱熹《中庸·或問三》,放在原句中的意思是說經(jīng)過充分準備、精細制作,車子出門合乎軌道,可暢通無阻。但是后人在使用時則引申、反其意而用之,比喻那種不問客觀實際,僅憑主觀處理問題的作風(fēng)。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原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
☆解釋:
現(xiàn)常被情人間用于海誓山盟。在《詩經(jīng)》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zhàn)友之情的,“契闊”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話是兩名戰(zhàn)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huán)境中相互勉勵之詞。
★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解釋:
多少人拍著胸脯說這句話?。】鬃釉谡f完這六個字后卻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的評價。
其實縱觀全文,這個評價是有背景的??鬃拥膶W(xué)生子貢問“什么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兩種人才遜色得多,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稱為“斗筲之人”(器量淺薄的廢物)的“今之從政者”(當代官員),那還是強很多的。
★評論
偏離本意未必為錯
來源于古文中的成語或名句,都是從原文中截取或歸納出來的,只能表示原文中的部分意思,有些常用成語或名句很少有人去追溯它的來源。但人們對語言的理解本身就可以不斷賦予其時代性,并不要求一定要遵循它的原始意義。我們在解讀這些古語的時候容易“斷章取義”,只能說沒有回歸到最原始的意義上,卻并談不上“錯”。
在當前的學(xué)習(xí)生活中,我們誤解、誤用的成語并不少見。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語不斷地被后人賦予新的含義,其中一些是習(xí)慣用法發(fā)生了變化,一些是被后人故意變通,還有些最初不過是誤用,結(jié)果習(xí)慣成自然,只得將錯就錯了。這些誤用未必為錯,但如果我們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始涵義,對我們文化發(fā)展的脈絡(luò)有所了解,應(yīng)用這些名句、使用成語時會更加得心應(yīng)手。
自相矛盾?俗語背后暗藏傳統(tǒng)文化
俗語和諺語是民間智慧的結(jié)晶。千百年來老百姓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流傳下的這些短小精悍的語句經(jīng)歷不同時期的沖擊,卻總能歷久彌新,在新的語境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這些“俗話”充滿趣味和真理,但有些卻相互矛盾,比如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可俗話又說“三個和尚沒水喝”;比如俗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俗話又說“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是我們理解不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是有些俗語本來就有問題?
★崇尚讀書,卻放不下功利之心
俗語:我們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故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傳說是宋真宗《神童詩》里的一句,也有說是南北宋之間民間流傳的通俗詩歌,還有一種說法為《神童詩》署名作者汪洙所作。
中國人崇尚讀書,自古就有“金屋顏玉”之說。皓首窮經(jīng),更是古時知識分子孜孜以求,并引以為榮的人生盛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本來是古圣先賢指點、激勵后生小子勤勉治學(xué)求取功名的諄諄之言,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讀書才可以光宗耀祖,其他都是低等的,讀書才可以奪取名利。其實這種思想和做法是有些腐朽的。
☆解釋:
讀書和功名利祿,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只是我們賦予了“讀書”太多的功利目的,讀書成了當官發(fā)財?shù)慕輳?,人人爭先恐?一旦沒能實現(xiàn)當官發(fā)財?shù)哪繕?,便慨嘆一聲“百無一用是書生”。
★推崇寬容忍讓,卻又小肚雞腸endprint
俗語:我們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可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故事:相傳,王安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妾嬌娘背著他與仆人偷情,雖然很生氣,但是并沒有當面揭穿。中秋與嬌娘賞月飲酒時,吟詩道:“日出東來還轉(zhuǎn)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干姜門外聽?!眿赡锫牶螅R上跪下答道:“日出東來轉(zhuǎn)正南,你說這話整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撐船。”
王安石見狀,馬上心軟了。非但沒有責(zé)怪兩人,還贈銀兩讓二人成親。事情傳開后,大家都夸贊王安石寬宏大量,從此,“宰相肚里能撐船”成為千古美談。
☆解釋:
一個人度量的大小,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否志存高遠。有遠大抱負的人,是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個人的榮辱的,只有胸懷大志,才能胸襟開闊。
★知道天道酬勤,卻總想著不勞而獲
俗語:我們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故事: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他對著一篇文章重復(fù)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墒堑劝〉龋褪遣灰娝X,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解釋:
天道酬勤、付出就有收獲,類似的話我們在小學(xué)作文里都已經(jīng)用爛了,但長大之后的人似乎并不相信這些話的正確性,反倒更愿意相信走捷徑才是成功的法寶。
★評論
堅守本心之后的變通
俗語有矛盾屬正常,生活本來就豐富多樣、多姿多彩,所謂俗語也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是我們的古人對自己的經(jīng)驗、想法的總結(jié)。而人和人的性格、脾氣、閱歷、知識都不一樣,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物的總結(jié)、看法完全有可能各有側(cè)重甚至矛盾。
這些自相矛盾的俗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的智慧。既然正反都有理,那我就至少給出兩種說法供你選擇,選擇的意義,在于避免一邊倒?!皩帪橛袼椋粸橥呷?,這種人格好是好,但如果人們都只信奉這一人格準則,那基本上都“玉碎”了,也沒有后來人。這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就顯出了另一種意義,但只有這一句,顯然也不行,它缺少了對理想的堅持。
我們的智慧大都源于自然萬物的啟迪?!疤煨薪 薄暗貏堇ぁ薄疤烊送瑯?gòu)”“與天地合其德”,都說明我們是從自然中萃取出倫理道德的,而自然有陰陽二氣調(diào)和,不走極端,所以中華文化的道理,也常常不走極端。自然的彈性造就了我們智慧的彈性,變通雖是中國智慧的特點,但要求你在有堅持、有原則的前提下變通,而不是一味地?;^。孟子說“此一時,彼一時”,孔子說“無可無不可”,不代表他們心中沒有堅持,相反他們堅持的力量至大至剛。他們的內(nèi)心像一座高山,他們的變通像四季流轉(zhuǎn),不管怎么變,山一直在那里,對真善美要有一定的辨別和信仰,才不會在這座智慧迷宮里走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