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蓮
細細咀嚼課堂細節(jié),靜靜聆聽同行點評,默默享受語文的每一份情懷,點點滴滴在心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傳統(tǒng)名篇,見過聽過的范例很多,因此在備課時我不停地反復深入文本,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常讀常新,我先是再讀文本,深入思考,然后確定了以下四點任務:(1)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2)能正確流利地朗誦詩歌。(3)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悟詩中所包含的感情。(4)背誦詩歌。在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以學生的學情為設計的起點。整體教學設計便基于此展開。
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兩個方面:(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感情基調(diào),注意節(jié)奏、重音和語速)(2)提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研讀共品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2)全詩可分為幾層?試給每一層擬一個小標題。(3)品讀詩歌,說說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4)品讀詩句,體會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語言錘煉功夫?;ブ屢森h(huán)節(jié)我還是和以往一樣未設計問題,因為我深知提出一個問題遠遠重要與解決一個問題。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兩個步驟,一是背誦課文,并按提示填空,二是寫作訓練: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些什么?
最后的總結(jié)提高環(huán)節(jié),我以國家領導人陳毅的“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作結(jié)。
以往做古詩詞的公開課時,由于學生的“過渡預習”在教學時,教師無法準確衡量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過于準確的答案也讓課堂失去了應有的靈動性,課后,教師往往還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熱粥”,所以本次比武課我一反常態(tài),不讓學生預習,只是在課前早自習上讓學生讀熟詩歌,再加上我班學生沒有教輔資料,所以課堂上我才能準確掌握學情。教學時,我深知教學文言文,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讀”,采用了范讀、集體讀、個別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增強語感,在讀中領悟感情,在讀中呂味文字的美感。課堂上學生的泛讀,也起到了極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情感的調(diào)動,是欣賞作品的關鍵所在。本節(jié)課中,我自己自始至終保持著充沛的感情,并用這種感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從各個環(huán)節(jié)去促使學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賞析中,并與教師、作者達成心靈上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是新課標關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基本要求。我在這節(jié)課中,引出問題后給學生提供了較多的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平臺。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范圍內(nèi)旁延擴展)、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體現(xiàn)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jié)尾的小結(jié)來彌補這一點,但由于時間緊,也未起到相應的作用。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本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需補的課程!
最后,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杜甫帶著崇高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如果朗讀階段的評價再具體、再積極些更好;如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讓學生理解,然后再講,也許效果更好;如果講授過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
總之,本次執(zhí)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留給我更多的是對如何上好一節(jié)真實的詩詞賞析課的思考,是對如何真正踐行新課改精神的思索。相信這點點滴滴的反思,會讓我演繹出更加精彩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