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關注“窮孩子”的精神貧困
貧窮會對人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我們老祖宗耳提面命,諄諄教導,“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在各個版本的奮斗故事中,幾乎都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窮”能生“志”。但一個不容否認的現(xiàn)實是,窮人家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的心理創(chuàng)傷。
貧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他們培養(yǎng)昂揚向上的自信力以及陽光豁達的心理養(yǎng)成。經(jīng)濟層面上的困厄,更易帶來自卑感和惶恐感,以及與之相生相伴的過分矜貴、脆弱的自尊心。物質上的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困。揆諸現(xiàn)實,不得不說,對于貧困家庭孩子的心理關懷,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缺位的。精神幫扶、心理干預的不到位,讓這些貧困生只能獨自體悟“窮”與“志”的大道理。一旦他們走不出認知泥沼,建立內心防御機制來化解因“窮”滋生的種種負面情感,就易形成性格上的某種極端缺陷。
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而言,只有內心健康,具備豁達自信、厚重致遠的健康心理,才能擺脫因貧窮給內心帶來的種種困厄,告別精神層面上的匱乏與窮困。有關部門以及整個社會在為貧困孩子提供經(jīng)濟幫扶的同時,更要提供豐厚、溫情的精神支持,用心理關懷化解他們內心的自卑與自我矮化。有了這種發(fā)自內心的精神幫扶、善解人意的關懷,才能讓豁達溫暖的陽光照進貧困生的心底,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心理成長。
(關 越)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句,語出《荀子·大略》。荀子指出,是否尊重教師,是一個國家盛衰的晴雨表。先秦諸子百家盡管在如何治理社會亂象上開具的處方不同,但在尊師重教上則完全一致。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對先秦諸子的尊師思想做了集大成的闡釋。
荀子高度尊崇禮法,認為老師是禮法的守望者,是社會秩序的看護人。他認為學習就是要學習懂得禮法,遵守禮法,而老師,就是以身作則、以己示范的人,是禮法的代表者和體現(xiàn)者。在荀子看來,如果沒有教師,不懂得禮法,一個人即便有其他能力,也只能偏離正道,流于匪辟。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精辟總結了中華民族尊師的思想淵源,也對此后中國社會尊師重教風習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它既是我國古代社會尊師傳統(tǒng)的提煉,也是鑒察歷代政治得失的一個重要指數(shù),今天依然是我們社會文明程度的風向標。
(徐 梓)
靠抓鬮分專業(yè) ?前途豈是兒戲
近日,湖南某大學通過大類招生入學的學生面臨著細分專業(yè)的問題。學院領導經(jīng)討論決定成績排名前200位的學生可自選專業(yè),其余學生抓鬮分專業(yè)。此舉引發(fā)社會的廣泛質疑和討論。
抓鬮抓的是運氣,選專業(yè)則關系一個大學生的職業(yè)乃至人生走向,以抓鬮分專業(yè),“冷門專業(yè)”不愁生源了,但對學生來說公平嗎?抓鬮是隨機的,看起來公平,但它無視學生的意愿、學習成績、綜合素質,這顯然極度不公平。大類招生的一大好處是避免高考生報志愿的盲目性,提供更多專業(yè)選擇空間,而抓鬮分專業(yè)的做法恰恰把盲目性發(fā)揮到了極致。南轅北轍,莫過于此。
誠然,專業(yè)有冷熱,完全按學生的意愿分專業(yè)不現(xiàn)實。這需要學院對“冷門專業(yè)”做好“推銷”,讓學生全面了解各專業(yè)特點和前景。根本上,學院應以學生志愿、成績等因素,建立合理的篩選標準。
(諶 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