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銘
【關鍵詞】 初中生;理想教育;重要性;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27—01
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真正的生活?!?理想是人的一種信念,是追求的目標,是人的精神支柱與前進動力。學生一旦樹立了正確的理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標,就可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在學習上就能刻苦攻讀。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時期,對他們進行正確的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教育工作者,筆者深深體會到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強化農村初中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新時期影響農村初中生的理想教育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重大的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使學生心中的“三觀”出現了多樣性。二是以前農民收入低種地沒有出路,現在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沉浸在了現有的安逸生活之中,對自己沒有要求,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同時,有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根本就談不上對子女的教育,有限的溝通也只是簡單地告誡子女不好好讀書將來也和他們一樣外出打工;有一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不會讀書會賺錢就可以了”,還有的把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不正確或不恰當的理解灌輸給孩子。這些教育行為的存在導致一些中學生思想上的錯誤認識,也極大地影響到了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鑒于此,加強學生理想目標教育在農村中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強化農村初中生理想教育的途徑
1. 學生方面。理想教育的主體是學生。理想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要有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認真接受,以及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和確立。學生作為理想教育的主體,不僅要積極地接受教育,更要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理想教育避免說教,而要以啟發(fā)思考、引導體驗為主,方可收到明顯而穩(wěn)定的效果。如,為每位學生建立“理想目標檔案”,讓學生分學期、分階段制訂自己“跳一跳可以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在完成近期目標的同時對照自己的長期理想,不斷進步不斷向著目標理想靠近。二是因材施教,理想是分層次的也是各有特色的,包括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所以,理想教育也要層層遞進,區(qū)別對待,螺旋上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學生成長因素,不可能要求學生的理想都是“白領”,學校在進行學生理想教育的同時要結合農村學生特點對其進行理想教育。
2. 教師方面。教師是教育活動最前沿的實施者,尤其班主任是學生的第二任父母,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可能要超過父母。所以,教師是直接的引導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在學生理想教育過程中就要做到:首先,通過不同的途徑(如家訪、個別談話、組織討論等)及時了解和分析學生理想的現狀和成因,了解各種態(tài)度和傾向,并加以梳理,掌握每個學生對理想前途的認識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好的苗頭,哪些是壞的傾向。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其次,教師自身的思想、做事方法、人生態(tài)度都會影響到學生。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在理想追求上,教師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好榜樣,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我們的教師要給予學生“正能量”,讓學生少點世俗,少點陋習,多點書卷氣和正能量。最后,作為教育工作的直接實施者,教師要有“等待花開”的勇氣和魄力。教育學生不是生產商品,需要一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理想目標教育更是如此,需要前期的種植和成長。而且,學生平時的紀律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團隊教育都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目標和理想的前提。如,制訂班級目標、小組目標,定期評價學生的短期目標完成情況等。
3. 學校方面。學校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樹人,培養(yǎng)有正確理想的學生”為目的。所以,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正確理想教育活動中的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的,即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其他各種教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主題、有針對性的理想教育。隱性的,則是指校園文化所蘊含的對社會正能量的宣傳。這些將對學生的理想形成和鞏固,起到直接的、有力的促進作用。一是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在處處都有文化影響的環(huán)境中成長。二是學校制定長期的學生理想教育方案,通過長期的、新穎的“道德講堂”、“經典誦讀”、“青春勵志體操、手語操”、“興趣團隊展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刺激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三是通過定期召開家長培訓會、教師培訓會等活動提高家長、教師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的能力。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