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紅
摘 要 1959年至今,新疆高校民族預科已走過五十多年的歷史。其間,從摸索、借鑒到改革、發(fā)展,預科教育在不斷進步,但一些問題也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出現(xiàn)。文章列舉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若干問題,并給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 新疆高校 民族預科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08
Problems of Xinjiang College Ethnic Preparatory Education
——Tak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Yan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 Since 1959 until now, the university has gone through Xinjiang ethnic preparatory fifty years of history. In the meantime, from exploration, learn to reform, development and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progress, but some problem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cited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has discover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Xinjiang colleges; ethic preparatory; problem; suggestion
面對實現(xiàn)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這兩大歷史任務,新疆高校民族預科作為排頭兵,任重而道遠,要對預科生嚴把關、高要求,將其培養(yǎng)成政治素質過硬、漢語水平過關和專業(yè)基礎達標的準大學生。為實現(xiàn)以上目標,筆者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轉變對漢語的認識
很多預科生意識不到學習漢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簡單地將其看成是預科出科和大學畢業(yè)的必備條件之一,這種狹隘的觀點非常不可取。如今少數民族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不強,就業(yè)前景堪憂,這不是因為社會沒有為其提供足夠多的崗位,恰恰相反,新疆的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然而漢語水平不過關、漢語運用能力差使得很多用人單位招不到人。
學校應該在預科新生一入校時就為其舉辦就業(yè)講座,邀請那些剛剛經過求職洗禮的少數民族畢業(yè)生為其現(xiàn)身說法,讓其產生危機感,從而端正其學習漢語的態(tài)度。因為預科階段的漢語學習很關鍵,而且對漢語的學習不應該隨著預科的結束而終止,應該在預科漢語的基礎上逐漸深化,使少數民族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保持漢語學習的連貫性、遞進性和專業(yè)性。
2 做好養(yǎng)成教育
養(yǎng)成教育既是預科教育的重點,也是難點。與大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相比,預科生的養(yǎng)成教育更為基礎,主要是改正其過去的不良習慣,使其逐漸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其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絕大多數預科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不良的學習習慣根深蒂固,如: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不做隨堂筆記、不及時訂正聽寫錯誤、做作業(yè)應付差事不走心、背誦課文囫圇吞棗等,除非是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下去,或以平時成績作助推力。因此,預科教師應在預科初期下大力氣對學生的不良習慣加以糾正,恩威并舉,首先找到癥結所在,然后對癥下藥,要下對藥、下猛藥。
3 民漢合宿
我院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民漢合宿,效果并不如預期的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1)水還是水,油還是油。民漢學生雖同住一室,但幾乎無交集,仍舊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宿舍僅是其休息的地方而已。(2)文化沖突和交流障礙。這主要是針對內地生源的孩子,其初來新疆,沒接觸過新疆的少數民族,不了解穆斯林的文化風俗,難免與少數民族學生發(fā)生沖突,從而心生嫌隙。再者,當漢族學生之間用家鄉(xiāng)方言交流時,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言,無異于聽天書,遑論提高漢語聽力。
鑒于此,筆者建議:預科期間,少數民族學生和學習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的學生同住,因各自對語言的需求,故能各取所需,互惠共贏;出科以后,可以和同專業(yè)的漢族學生同住,進一步提升漢語水平的同時,也兼顧了專業(yè)學習。
4 保持一定的淘汰率
在預科期間要通過一定的考核機制來優(yōu)勝劣汰,這樣學生之間才有競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還可以達到以下目的:讓學生明白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出科,而不是耗上一年時間就能離開這樣簡單;讓學生適度緊張和焦慮,激發(fā)其潛能;督促學生制定長期和短期的目標,避免盲目學習并克服學習惰性;經過預科篩選,為專業(yè)班輸送合格的、優(yōu)秀的人才,淘汰掉其中渾水摸魚的,替專業(yè)班把好第一關、打好基礎。
然而,在新疆并不是每一個高校都有留級制,濫竽充數的不乏其人,這樣預科就達不到設置初衷,也起不到過濾的作用了,反而映襯得預科就是一個擺設,少數民族學生上預科就是走過場。筆者建議:新疆各高校不但要設留級制,而且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設定動態(tài)的留級標準,過高或過低均不可取。此外,留級班的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學生的心理建設等都要做出相應調整,因為二次留級甚至多次留級的學生不在少數,所以希望輔以以上調整使留級生通過比應屆預科生多一年的漢語學習來達到出科目標,而不是慣性留級。
5 克服學習疲倦,尋找學習激情
預科生在預科期間大致會經歷以下階段:新鮮、適應、努力、懈怠和蹉跎。
預科第一學期,絕大多數學生都是認真努力的,但學習的目的也是單一的、功利的,即在MHK中達到學校規(guī)定的出科分數線。當年11月份的MHK結束到學期末,因為MHK成績還沒有出來、學生未適應考核機制和擔心期末考試掛科等原因,這種努力會持續(xù)。
然而,從第二學期開學起則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MHK成績已達出科標準的學生明顯懈怠,滿足現(xiàn)有成績,不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開始蹉跎歲月;而MHK成績未達標的學生則壓力倍增,因為在5月份的MHK中不成功便留級。其中一些漢語底子薄弱的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沒有越挫越勇,反而破罐子破摔,放棄努力,一副聽天由命的架勢。無論哪一種,都是對漢語疲倦的表現(xiàn),失去了學習漢語的激情。
對于以上問題,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引導,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其懂得:優(yōu)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高貴的應該是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學校應制定多種考核機制,以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的眼光應放得長遠些,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因為一般高校的畢業(yè)標準要高于預科出科標準,如果能在預科期間達到畢業(yè)標準則再好不過,這樣能為將來的專業(yè)學習爭取更多寶貴的時間。
6 重視漢語運用能力
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經過預科一年高強度的漢語學習以及圍繞MHK展開的一系列專項訓練,學生掌握了針對MHK的應試技巧,在MHK中能夠取得好成績、高等級,這不完全是依靠對內容真正的理解,應試技巧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漢語言專業(yè)的少數民族學生經過幾年的專業(yè)學習,漢語交際、漢語運用和漢語積淀等都遠遠優(yōu)于預科生,然而MHK的應試能力卻不如預科生。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漢語言專業(yè)一年級學生的過級率不及預科生的。
在找工作的過程當中,MHK等級證書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在將來的工作當中,能否站穩(wěn)腳跟,還是得看對漢語的運用能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漢語的好壞絲毫做不了假,想要用MHK等級證書來掩蓋根本不可能。用人單位既要看學生MHK所取得的等級,更要看其實際運用漢語的能力。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勇敢地表達,使其能夠學以致用。預科生應該克服羞澀,克服自卑,克服心理障礙,珍惜學校和城市這樣好的漢語語言環(huán)境,抓住每一個機會去說、去練、去提高。
7 找準難點,有的放矢
在MHK中拿高分并不是預科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但MHK的確是檢測學生漢語水平的有效手段,MHK中增加了對口語和書面表達技能的考查,這在加大了測試難度的同時,也提高了漢語測試的信度和效度。MHK的四個部分涵蓋了第二語言學習所必須的聽、說、讀、寫,各單項分數可以反映出學生漢語學習的強弱項,以幫助學生找到突破口,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對于民考民的學生來說,口語和書面表達是其需要突破的瓶頸。一部分學生是不敢說,怕說錯;一部分學生是不知道說什么,沒有思路,前后沒有邏輯;而大部分學生是受母語的影響,出現(xiàn)偏誤,如“我今天遲到精讀課了?!薄俺悄阌H自道歉她,她才會原諒你?!薄白蛱焖l(fā)燒了,所以不來上課?!薄澳悴灰鷼馕??!薄拔也幌M阋娒嫠??!薄拔液退呀浫暾J識了?!钡绕`句子常常出現(xiàn)在學生的日常口語、句型練習和文章寫作中。
預科生是成年人,第二語言學習不會像孩子那樣依靠模仿。要想改變其固有的錯誤,教師要對學生存在的偏誤進行分析,并對偏誤類型進行歸納總結,每天課上抽出五分鐘做有針對性的訓練,然后教師反復強調,讓學生張口說,且反復說,以形成良好的語感,那么下次若遇到同樣的錯誤,學生自己就能發(fā)現(xiàn)。
8 注重和專業(yè)的銜接,避免脫節(jié)
預科生出科后往往有這樣的困擾:預科學習和專業(yè)學習不是連貫的,而是跳躍的、毫無關聯(lián)的。此外,據很多理科生反映,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其所學數理化知識已經模糊了,不如高考前那般清晰、深刻。這主要是因為:(1)和內地高校的民族預科相比,新疆高校的預科教育以傳授漢語言知識為主,不傳授或少傳授其它文化基礎知識,像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和政治等。(2)針對民考民學生,內地實行的是兩年制預科,而新疆高校則為一年制,加上新疆高校的預科生生源分數普遍低于內地高校,那么想在一年內既提高其漢語水平,又鞏固加強其文化基礎知識,時間和精力上都是不允許的。
筆者建議:綜合預科生的高考漢語成績和剛入高校時的漢語摸底成績,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合理分配漢語課程和其它文化基礎課程的課時數,保證預科學習和專業(yè)學習的連貫性,實現(xiàn)這兩個階段的平穩(wěn)過渡。
確切地說,預科教育不是基礎教育,而是對基礎教育的有益補充。要想取得預科教育的成功,則必須全員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全過程教育。國家、社會、教師和學生應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有個好的未來,更關系到新疆的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宋太成.民族預科教育論叢[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 何修文.中國大學預科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3] 馬宗正.試論西部大開發(fā)中的民族預科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2007(1).
[4] 吉克躍林等.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模式研究[J].民族學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