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宮體詩文獻(xiàn)記載之矛盾分析

      2015-11-14 07:49:17徐國榮梁必彪
      關(guān)鍵詞:梁書宮體詩魏徵

      徐國榮,梁必彪

      (1.暨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2;2.暨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2)

      盡管學(xué)術(shù)界對宮體詩的具體內(nèi)涵與評價尚有爭議,但基本一致地認(rèn)為其名稱起于梁簡文帝蕭綱,一直流行到唐太宗之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艷情”,也就是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所說:“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yán)格地講,宮體詩又當(dāng)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后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钡牵绻覀儗v史上有關(guān)宮體詩記載的文獻(xiàn)梳理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記載有著較強的模糊性,有些材料的真實性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甚至完全是杜撰的,如《大唐新語》和《資治通鑒》所載之類,是作者當(dāng)代意識的反映。這些文獻(xiàn)之間甚至存在著矛盾,而這些模糊與矛盾的記載既與文獻(xiàn)記錄者的主觀意圖相關(guān),又往往影響著人們對蕭綱及宮體詩本身的價值判斷。事實上,蕭綱及宮體詩何以被妖魔化,宮體詩的名稱究竟起于何時,唐宋時期的史料何以有著模糊而矛盾的記載,對蕭綱及宮體詩的評價又為什么相差較大,學(xué)界仍然沒有清晰的辨析。所以,如要對宮體詩作一公正客觀的價值評判,就需先厘清這些原始性的文獻(xiàn)記載之先后及其淵源,進(jìn)而分析其矛盾及其原因。

      一、政治需求與材料杜撰:從《大唐新語》的一則材料說起

      劉肅《大唐新語》卷三《公直第五》:

      (唐)太宗謂侍臣曰:“朕戲作艷詩?!庇菔滥媳阒G曰:“圣作雖工,體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隨之。此文一行,恐致風(fēng)靡。而今而后,請不奉詔?!碧谠?“卿懇誠如此,朕用嘉之。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蹦速n絹五十匹。先是,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艷詩,境內(nèi)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永興之諫,頗因故事。

      劉肅于唐元和時曾為江都主簿,生活于中唐時期,這段關(guān)于宮體詩與《玉臺新詠》關(guān)系的記載,常被后人引用,作為評論宮體詩之產(chǎn)生及價值判斷的原始依據(jù),如謝無量《中國大文學(xué)史》、錢基博《中國文學(xué)史》等皆信從其說。其中,關(guān)于虞世南的勸諫故事,應(yīng)是真實而合理的,《舊唐書·虞世南傳》不載其事,而《新唐書·虞世南傳》則采之入史,且將第一句改為:“帝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也就是將“艷詩”直接改作“宮體詩”。南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四“虞世南”條不載此事,而歸之于卷一“太宗”條,蓋亦取之《新唐書》。但兩唐書與《唐詩紀(jì)事》都沒有記載所謂蕭綱令徐陵撰《玉臺新詠》“以大其體”的“故事”。本來,這是兩件不同的事,《大唐新語》的作者為了達(dá)到勸諫的目的,強行將兩者牽扯到一起,所以最后加上一句:“永興之諫,頗因故事。”永興,即虞世南,因其嘗受封為永興縣子。事實上,劉肅距離徐陵已有二百余年,此前相關(guān)宮體詩和《玉臺新詠》的記載,從未出現(xiàn)所謂蕭綱“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之說,更無令徐陵撰《玉臺新詠》“以大其體”的說法。而且,從古今常理及邏輯推理來說,這也是情理不通的:既然已經(jīng)追悔少作,何以還要變本加厲地“以大其體”?所以,后人在梳理宮體詩的淵源時,或引之而不作解釋,或者亦難以釋之而不引,如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關(guān)于宮體詩的淵源,引用了諸多材料而沒有征引此條。本來,劉肅作《大唐新語》的目的便是為了政治鑒戒,正如其《大唐新語后總論》所云:“自微言既絕,異端斯起,莊、列以仁義為芻狗,申、韓以禮樂為癰疣,徒有著述之名,無裨政教之闕。圣人遺訓(xùn)幾乎息矣。昔荀爽紀(jì)漢事可為鑒戒者以為《漢語》,今之所記,庶嗣前修?!彼?,劉肅為了達(dá)到政治勸誡目的,解釋“永興之諫,頗因故事”的可能性,在他生活的當(dāng)時,蕭綱及其宮體詩的淫靡艷詩已為定評的大背景下,他借機杜撰出“以大其體”的故事,將兩件本不相干的事情嫁接在一起,以為其書的鑒戒動機而張目。對于“大其體”這種明顯不通情理與不合邏輯的說法,由于材料出自唐代,人們總是認(rèn)為其可信,努力地為其尋找合理的解釋,故有論者以為:“這樣編選一部歷代艷詩的總集,重點選錄宮體之作,同時沿波討源,選錄漢魏以來有關(guān)婦女題材的作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從歷史淵源方面為宮體詩的存在找到了依據(jù),從而達(dá)到為宮體詩‘大其體’,抬高地位的目的。這種努力雖不可能充分地消解正統(tǒng)派的責(zé)難,但也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為宮體詩辯護(hù)的作用,自有其理論上的價值與意義?!笔聦嵣希?dāng)時宮體詩風(fēng)熾行,根本不需要什么理論依據(jù)與歷史淵源作為支撐,裴子野《雕蟲論》中所批評的“淫文破典,斐爾為功”乃指蕭齊時的學(xué)風(fēng),而非針對宮體詩。蕭綱也從未有“追悔”之說,“晚年”云云更與史實不合。所以,有域外學(xué)者以他者眼光指出:“在故事里,虞世南根本沒有提到蕭綱或者《玉臺新詠》,是劉肅給故事加上了一個‘道德尾巴’,在這個‘道德尾巴’里,通過推斷和聯(lián)想,傳達(dá)出劉肅本人希望傳達(dá)的道德教訓(xùn)?!眲⒚C之記確實甚為“笨拙”,他說簡文帝既悔其少作,卻反欲“大其體”,因而令徐陵作《玉臺新詠》。這與此前關(guān)于宮體的記載完全不合,也無其他文獻(xiàn)依據(jù)。而且,這與虞世南的勸諫毫無關(guān)聯(lián),只是為了襯托出唐太宗的英明,將梁簡文帝拉過來作為反面教材,硬生生地加上“道德尾巴”,蕭綱也被妖魔化,成就了劉肅完全不合邏輯的道德說教。這只能說明,在劉肅《大唐新語》的時代,蕭綱與宮體詩本身已經(jīng)是“艷詩”或麗靡、淫靡、妖艷詩歌的代名詞,是負(fù)面詩歌的化身,故而,在需要正面說教的時候,可以毫不費力地將其信手拈來,當(dāng)作反面教材。

      當(dāng)然,劉肅杜撰出虞世南“頗因故事”的勸諫,也是利用了虞世南與徐陵的關(guān)系。因為徐陵在陳代乃“一代文宗”,虞世南為其后輩,曾受其嘉許,《舊唐書·虞世南傳》說他“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薄缎绿茣酚菔媳緜饕嘣?“文章婉縟,慕仆射徐陵,陵白以類己,由是有名?!比粜炝辍队衽_新詠》真有“大其體”之事,與虞世南勸諫唐太宗作宮體詩正相牽連,兩唐書本傳中不容不載之。而唐太宗弘文館學(xué)士中,褚亮、姚思廉等人皆與徐陵有舊,屬徐后輩,亦皆崇徐陵。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陳時亦受徐陵推重。即使姚思廉在史書中有所避諱,對徐陵撰作《玉臺新詠》曲筆而諱之,但兩唐書沒有隱諱的必要,卻也沒有將《大唐新語》之載與虞世南聯(lián)系在一起。當(dāng)然,姚氏父子在《梁書》《陳書》的相關(guān)記載中,對蕭綱以及徐陵、庾信的記載與評價,包括對宮體詩的態(tài)度,與魏徵、令狐德棻等人確實明顯不同,涉及到相關(guān)宮體詩的評價問題,后文詳論之。

      事實上,在劉肅之前的開元時期,李康成撰《玉臺后集》,在序言曾說過:“昔(徐)陵在梁世,父子俱事東朝,特承優(yōu)遇。時承華好文,雅尚宮體,故采西漢以來詞人所著樂府艷詩,以備諷覽。”雖然徐陵撰《玉臺新詠》的時間尚有爭議,但這個“以備諷覽”的說法比“以大其體”之論明顯要合理得多,也完全符合正常的邏輯。其“時承華好文,雅尚宮體”的說法也與初唐時期的史書記載完全一致。只是,他沒有明確指出“宮體”名稱的具體由來。那么,初唐距離梁陳最近,今天保存下來的正史資料亦多,這些材料是如何描述“宮體”詩的來龍去脈及其與蕭綱之關(guān)系的呢?

      二、初唐時期對“宮體”之號的記載及魏徵、姚思廉的不同評價

      據(jù)現(xiàn)存資料,最早對“宮體”之號記載的是初唐時期的幾部史書:

      (姚思廉)《梁書·徐摛傳》:摛文體既別,春坊盡學(xué)之,“宮體”之號,自斯而起。高祖聞之怒,召摛加讓,及見,應(yīng)對明敏,辭義可觀,高祖意釋。

      《梁書·簡文帝紀(jì)》:(蕭綱)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比粋谳p艷,當(dāng)時號曰“宮體”。

      (魏徵)《隋書·經(jīng)籍志》: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nèi)。后生好事,遞相放習(xí),朝野紛紛,號為宮體。流宕不已,迄于喪亡。

      姚思廉與魏徵以及《周書》署名作者令狐德棻是同時代人,《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也約略同時,但因為身份地位以及南北二史成書較后的關(guān)系,李延壽對“宮體”的記載完全因襲姚、魏二氏。既名曰“宮體”,當(dāng)然是指梁簡文帝蕭綱為東宮太子之時,而蕭綱為太子始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 年)五月,時年二十九歲。在此之前,類于“宮體”的新變之詩已經(jīng)流行開來,所以《梁書·簡文帝紀(jì)》說他“雅好題詩,其序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后緊接著又說:“然傷于輕艷,當(dāng)時號曰宮體?!边@樣的記載當(dāng)然并不是說蕭綱七歲尚不是太子時就有“宮體”的稱號,所謂的“當(dāng)時”乃是姚氏的追述,籠統(tǒng)地指稱前朝簡文帝的時代。同樣的情況,《梁書·徐摛傳》中所謂“‘宮體’之號,自斯而起”云云,也是姚思廉有意模糊的一種表述。因為徐摛在天監(jiān)八年(509 年)三十六歲時被梁武帝選為蕭綱侍讀,當(dāng)時蕭綱七歲,為晉安王,徐摛詩風(fēng)的流行,當(dāng)然不能說“春坊(東宮)盡學(xué)之”,更不能說“‘宮體’之號,自斯而起”。這樣的表述是史書作者時間延后的表述方式,若不仔細(xì)辨析而還原歷史現(xiàn)場,確實易起誤會。況且,梁武帝因恐此風(fēng)的盛行而召見徐摛,不可能是在二十多年后“‘宮體’之號,自斯而起”的時候,只能是蕭綱為太子之前的少年時期。蕭綱自云“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是否正好與徐摛為侍讀相關(guān),抑或是巧合,我們不得而知,但在中大通三年——即蕭綱為太子之年,徐摛出為新安太守,可以說,他一直伴隨著蕭綱的青少年時期,對蕭綱的影響確是很大。從天監(jiān)八年到中大通三年,二十多年間,蕭綱不是太子,雖然艷體詩風(fēng)盛行,卻不能說“宮體詩”流行朝野,只能說“徐庾體”的興盛。因為這段時間只有“徐庾體”之號而無“宮體”之稱。下列資料可為證據(jù):

      《梁書·庾肩吾傳》:初,太宗(蕭綱)在藩,雅好文章士,時肩吾與東海徐摛,吳郡陸杲,彭城劉遵、劉孝儀,儀弟孝威,同被賞接。及居?xùn)|宮,又開文德省,置學(xué)士,肩吾子信、摛子陵、吳郡張長公、北地傅弘、東海鮑至等充其選。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脁、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zhuǎn)拘聲韻,彌尚麗靡,復(fù)逾于往時。

      《周書·庾信傳》:時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左衛(wèi)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xué)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dāng)時后進(jìn),競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傳誦。

      《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趙僭王招,字豆盧突。幼聰穎,博涉群書,好屬文。學(xué)庾信體,詞多輕艷。

      從時間的重合、內(nèi)容與形式的相同上看,“徐庾體”與“宮體”并無差別。只不過,徐摛與庾肩吾年齡較蕭綱為長,他們圍繞在蕭綱身邊,也影響著蕭綱,當(dāng)蕭綱年紀(jì)尚輕,未能產(chǎn)生廣泛影響時,這種詩風(fēng)被稱為“徐庾體”。等到蕭綱長大,在社會與詩壇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時,尤其是為東宮太子之后,這種詩風(fēng)更加興盛,且以蕭綱為中心,故稱“宮體”。徐陵和庾信與蕭綱同輩,受到蕭綱及其父輩的影響,當(dāng)然也是這種詩風(fēng)的實踐者與擁護(hù)者。庾信入北后,雖然詩風(fēng)變得蒼涼了,但在北方的影響依然是其以前的風(fēng)格,所以趙僭王招“學(xué)庾信體”的結(jié)果只能是“詞多輕艷”。徐陵、庾信后來在文學(xué)成就與影響上均超過其父徐摛、庾肩吾,他們又同時服務(wù)于蕭綱左右,使得人們認(rèn)為“徐庾體”之稱是以徐陵與庾信為中心,并且一直存在到蕭綱死后?!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凰陌酥^徐陵“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世號徐庾體”。又謂庾信“初在南朝,與徐陵齊名。故李延壽《北史·文苑傳序》稱:‘徐陵、庾信,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采。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淮俗灾概_城應(yīng)教之日,二人以宮體相高耳”。一曰“徐庾體”,一曰“宮體”,將兩者完全等同。且以《周書》與《北史》為依據(jù),實不足憑。事實上,“徐庾體”只是“宮體”之前的稱謂,當(dāng)以徐摛與庾肩吾為主,從以上所引材料可以看出他倆對蕭綱及徐陵、庾信的影響,而當(dāng)蕭綱入主東宮——“宮體”之號因之而起之后,再也沒有什么“徐庾體”的稱號了。特別是蕭綱死后,徐陵、庾信再也沒有機會共同在一起倡導(dǎo)與寫作艷體詩,當(dāng)然更談不上什么“徐庾體”了。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也是籠統(tǒng)而模糊的,從嚴(yán)格的邏輯推理上說,是不夠嚴(yán)謹(jǐn)?shù)?。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正在于唐初史書和唐宋時期相關(guān)文獻(xiàn)的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梁書·庾肩吾傳》所謂“至是轉(zhuǎn)拘聲韻,彌尚麗靡”的詩風(fēng)當(dāng)然指的就是宮體詩,但姚思廉并沒有使用“宮體”一詞。事實上,在宮體詩最為流行的梁陳時代,姚氏父子的《陳書》中沒有只字記載“宮體”,《梁書》中也只有上述兩處如此籠統(tǒng)模糊的記載,且沒有負(fù)面的價值評判。所以,上引《梁書·徐摛傳》將這些不同時間發(fā)生的事件雜糅在一起敘述,容易讓人對宮體詩的流行產(chǎn)生錯覺與誤解,模糊了具體時間,淡化了“宮體”作為“淫靡”“淫艷”的負(fù)面形象。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宮體”詩在初唐時期所承受的負(fù)面評價,讓人對其保持政治上的高度警惕,另一方面是姚氏父子對蕭綱及徐庾父子特殊的情感與曲為回護(hù)的同情態(tài)度。

      蕭綱與宮體詩在初唐時期已經(jīng)成為“亡國之主”與“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宮體詩作為淫靡艷詩已成定評,蕭綱時開始盛行的宮體詩影響甚遠(yuǎn),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史實。蕭綱個人品行無虧,梁朝亡于侯景之亂也并非他的責(zé)任,但他畢竟有著“亡國之主”之實,加上“宮體”之號自他而起,此后的陳后主、隋煬帝兩者聲名不佳,也都是真正的“亡國之主”,也都愛好宮體詩,并且倡導(dǎo)與創(chuàng)作了《玉樹后庭花》等宮體詩歌,于是,在“亡國之主”必有“亡國之音”的政治想象中,“宮體”等同于“亡國之音”。而唐太宗時期的政治氛圍一直對此保持高度敏感,史書在記載陳后主、隋煬帝及其相關(guān)文學(xué)活動時,總是持以警戒的口吻與批判的目光。魏徵尤其關(guān)注這些,他不但常常在唐太宗面前勸諫,在相關(guān)史書中一再表達(dá)此意,如:

      《隋書·音樂志上》:及后主嗣位,耽荒于酒,視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聲樂,遣宮女習(xí)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又于清樂中造《黃鸝留》及《玉樹后庭花》《金釵兩臂垂》等曲,與幸臣等制其歌詞,綺艷相高,極于輕薄。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陳書·后主紀(jì)論》:(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曰:)后主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初懼阽危,屢有哀矜之詔,后稍安集,復(fù)扇淫侈之風(fēng)。賓禮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軸。謀謨所及,遂無骨鯁之臣,權(quán)要所在,莫匪侵漁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眾叛親離,臨機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茍生,視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湃擞醒?,亡國之主,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然則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徒長澆偽之風(fēng),無救亂亡之禍矣。

      《梁書》和《陳書》雖由姚思廉在其父姚察的舊書上最后撰成,但當(dāng)時魏徵是五代史的監(jiān)修官,《梁書》《陳書》的本紀(jì)史論皆由魏徵所寫。有意思的是,姚思廉雖然并不完全同意魏徵的相關(guān)觀點,卻只能采用曲筆隱諱的方法表態(tài)。如上引《陳書·后主紀(jì)論》中,他先引用了“史臣侍中鄭國公魏徵曰”云云,以見魏徵對陳后主崇尚宮體而“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風(fēng)”的批判態(tài)度與引以為戒的修史目的,而他自己緊接著卻以“史臣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后主昔在儲宮,早標(biāo)令德,及南面繼業(yè),寔允天人之望矣。至于禮樂刑政,咸遵故典,加以深弘六藝,廣辟四門,是以待詔之徒,爭趨金馬,稽古之秀,云集石渠。且梯山航海,朝貢者往往歲至矣。自魏正始、晉中朝以來。貴臣雖有識治者,皆以文學(xué)相處,罕關(guān)庶務(wù),朝章大典,方參議焉,文案簿領(lǐng),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陳。后主因循,未遑改革,故施文慶、沈客卿之徒,專掌軍國要務(wù),奸黠左道,以裒刻為功,自取身榮,不存國計,是以朝經(jīng)墮廢,禍生鄰國。斯亦運鐘百六,鼎玉遷變,非唯人事不昌,蓋天意然也?!蔽横缑恳哉棠抗庖砸曃膶W(xué),加以陳后主、隋煬帝之荒淫而確有才藝,所以能夠輕易地得出“亡國之主,多有才藝”的結(jié)論,看似頗有歷史依據(jù)。他將梁陳隋三朝相連,蕭綱在個人品行上雖然與陳后主、隋煬帝甚為不同,還頗得好評,但他畢竟是“亡國之主”,又頗好宮體,容易被當(dāng)作“亡國之音”的始作俑者。所以魏徵在批評陳后主、隋煬帝的同時,用道德批判的目光順便將蕭綱拉來陪斗。而姚思廉面對著同樣的人物、同樣的問題,連陳后主這樣的人物都以“天意”為之開脫,也就無怪乎他沒有對蕭綱及其宮體詩作什么非難,因而在《梁書·簡文紀(jì)論》中充滿同情地說:“太宗幼年聰睿,令問夙標(biāo),天才縱逸,冠于今古。文則時以輕華為累,君子所不取焉。及養(yǎng)德東朝,聲被夷夏,洎乎繼統(tǒng),實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運鐘《屯》、《剝》,受制賊臣,弗展所蘊,終罹懷、愍之酷,哀哉!”對于蕭綱宮體詩僅以“文則以輕華為累”輕輕一帶而過,絕不像魏徵和令狐德棻那樣把宮體詩等同于“亡國之音”。魏徵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認(rèn)為宮體詩的盛行“流宕不已,迄于喪亡”,直接將亡國的責(zé)任推之于宮體詩,在《隋書·文學(xué)傳序》中更有一段為后人反復(fù)引用的評判: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李延壽《北史》卷八十三《文學(xué)傳序》完全襲之)

      令狐德棻則在《周書·庾信傳》中說:

      然則子山之文,發(fā)源于宋末,盛行于梁季。其體以淫放為本,其詞以輕險為宗。故能夸目侈于紅紫,蕩心逾于鄭、衛(wèi)。昔楊子云有言:“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若以庾氏方之,斯又詞賦之罪人也。

      庾信對唐初文學(xué)影響甚大,雖然入北后文風(fēng)有變,集南北之大成,但在需要對宮體詩風(fēng)作政治檢討時,對他與蕭綱進(jìn)行批判,當(dāng)然是最好的目標(biāo)對象。這種情況其實最早在陳朝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就現(xiàn)存資料看,最早對蕭綱及其宮體詩從政治實用的角度來要求的是何之元《梁典總論》中的一段話:“太宗(蕭綱)孝慈仁愛,實守文之君,惜乎為賊所殺。至乎文章妖艷,隳墜風(fēng)典,誦于婦人之口,不及君子之聽,斯乃文士之深病,政教之厚疵。然雕蟲之技,非關(guān)治忽,壯士不為,人君焉用?!边@里只是說妖艷之文章無關(guān)乎實用之政教,還沒有使用“亡國之音”的評價。李延壽在《南史》中就是沿用這樣的觀點:“簡文文明之姿,稟乎天授,粵自支庶,入居明兩,經(jīng)國之算,其道弗聞。宮體所傳,且變朝野,雖主虛號,何救滅亡?!痹谒约旱倪@段論述后,又刻意引用魏徵的觀點:“善乎!鄭文貞公(魏徵)論之曰:……太宗敏睿過人,神采秀發(fā),多聞博達(dá),富贍詞藻。然文艷用寡,華而不實,體窮淫麗,義罕疏通,哀思之音,遂移風(fēng)俗,以此而貞萬國,異乎周誦、漢莊矣?!彪m然皆承認(rèn)蕭綱的個人品行與文采,卻認(rèn)為“宮體所傳,且變朝野”的情況不能救亡,只能起到“哀思之音,遂移風(fēng)俗”的壞作用。

      而當(dāng)陳朝與隋朝相繼滅亡,陳后主與隋煬帝又是宮體詩的愛好者與提倡者,初唐人自然而然地得出“亡國之主”必有“亡國之音”的結(jié)論。以史為鑒的史書對于近在目前的歷史事實當(dāng)然更加保持警惕,這是魏徵等人樂于看到的結(jié)果。但史載唐太宗確實喜歡宮體詩,宮體詩的“艷”不僅體現(xiàn)在題材與字詞的內(nèi)容上,也包括在格律的“新聲”形式與音樂的演奏上,《貞觀政要》卷七《論禮樂》載:

      貞觀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孫奏所定新樂。太宗曰:“禮樂之作,是圣人象物設(shè)教,以為撙節(jié),治亂善惡,豈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以是觀之,實由于樂?!碧谠?“不然,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所感,故聞而則悲耳。何有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當(dāng)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鄙袝邑┪横邕M(jìn)曰:“古人稱‘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由音調(diào)?!碧谌恢?。

      史稱魏徵直臣,實則他也善于見風(fēng)使舵,能夠揣摩唐太宗心意,此處順著唐太宗意旨而論樂,實則與其對宮體詩等之評價并不相合。而唐太宗倒頗為弘通,論旨近于嵇康《聲無哀樂論》之意,也可看出他確實喜愛艷曲與宮體詩。唐太宗在個人喜好上與政治需求上可以將宮體詩與“亡國之音”分開,而他身邊的大臣們則總是對宮體詩保持警惕,這是他們各自的身份與視角的不同所致。前引材料中杜淹的論樂,在唐人后來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出現(xiàn)?!缎绿茣肪硪灰痪拧段淦揭粋鳌分休d,唐玄宗時的武平一上諫,所舉之例完全因襲杜淹。

      既然姚氏父子在《梁書》《陳書》中對蕭綱以及徐庾父子評價較高,那么在記載宮體詩及其流行的客觀情況時便處于尷尬的局面:既要直筆宮體詩流行與蕭綱作為“亡國之主”的客觀史實,又要回護(hù)蕭綱及徐、庾父子,只好采用追敘而又較為模糊的語言表述。既不能回避“宮體”流行的惡謚,又籠統(tǒng)地稱述“當(dāng)時”宮體詩的流變情況。錢大昕《廿二史札記》中認(rèn)為梁陳二史多忌諱,實有其因??梢哉f,姚思廉與魏徵等人雖然出發(fā)點不同,對待蕭綱與宮體詩的視角與態(tài)度也不一樣,但都由于各自的主觀意愿,在記載與評述蕭綱及宮體詩時,都有意無意地模糊了蕭綱與宮體詩的具體內(nèi)容,在文獻(xiàn)記載上也采用了籠統(tǒng)而模糊的方式,只不過,姚氏是曲意回護(hù)的態(tài)度,魏氏是刻意批判的眼光。但從當(dāng)時及后世的影響上來看,魏徵之論占了上風(fēng),也給唐宋時期對蕭綱及宮體詩“淫艷”的論點定下了基調(diào)。這樣的基調(diào)甚至影響到宋代司馬光等人,以致其《資治通鑒》中突然憑空出現(xiàn)一段從未有過的蕭綱及其宮體詩的文獻(xiàn)資料。這段材料的出現(xiàn),其實正是蕭綱及宮體詩在文學(xué)上被“淫艷”化、在政治上被妖魔化的直接結(jié)果。

      三、《資治通鑒》的記載:蕭綱與宮體詩被妖魔化的定型

      經(jīng)過唐太宗時期編纂的前朝八史之后,魏徵和令狐德棻等對待蕭綱與宮體詩的觀點深深地影響著唐人,《大唐新語》的作者劉肅之所以不顧邏輯地聯(lián)系宮體與政治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是因為這種觀點已成定論的歷史背景。從魏徵到劉肅之間,在現(xiàn)存的唐代史料中,還可以看出這種觀點得到不斷強化的痕跡。唐睿宗玄宗時期的丘悅撰《三國典略》,其中徐摛之事完全抄自《梁書·徐摛傳》,又載曰:

      齊主嘗問于魏收曰:“卿才何如徐陵?”收對曰:“臣大國之才,典以雅;徐陵亡國之才,麗以艷?!?/p>

      無論此事是否為實,至少反映了當(dāng)時人的觀念:大國之才典以雅,亡國之才麗以艷,徐陵正是后者的代表。而為官于唐德宗貞元時期的杜確撰《岑嘉州集序》則云:“自古文體變易多矣,梁簡文帝及庾肩吾之屬,始為輕浮綺靡之詞,名曰宮體。自后沿襲,務(wù)于妖艷,謂之摛錦布繡焉?!睆挠^點上看,自是無所發(fā)明,在文獻(xiàn)上也只是因襲。這些材料,包括前引李康成的《玉臺后集序》,皆出現(xiàn)在《大唐新語》之前,雖然沒有出現(xiàn)所謂《玉臺新詠》為宮體詩張目“以大其體”的說法,但對宮體詩“淫艷”“淫靡”“妖艷”的評語基本一致。《大唐新語》的記載雖無文獻(xiàn)依據(jù),卻與一直以來的慣性思維與定性評價相符合,因而也就躲過了千年以來的質(zhì)疑。至中晚唐,艷體詩風(fēng)(或稱宮體詩風(fēng))又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所謂“遐思宮體,未敢稱庾信工文;卻誚《玉臺》,何必倩徐陵作序”。到了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時,雖然距離蕭梁之亡已近五百年,但在敘述侯景之亂與梁朝滅亡時,出于“資治”的目的,他借機指斥蕭綱與宮體詩,而且橫亙隋唐五代而突然出現(xiàn)了這樣一段文字:

      (侯)景遂上啟,陳(梁武)帝十失,且曰:“臣方事暌違,所以冒陳讜直。陛下崇飾虛誕,惡聞實錄,以祅怪為嘉禎,以天譴為無咎。敷演六藝,排擯前儒,王莽之法也。以鐵為貨,輕重?zé)o常,公孫之制也。爛羊鐫印,朝章鄙雜,更始、趙倫之化也。豫章以所天為血讎,邵陵以父存而冠布,石虎之風(fēng)也。修建浮圖,百度糜費,使四民饑餒,笮融、姚興之代也?!庇盅?“建康宮室崇侈,陛下唯與主書參斷萬機,政以賄成,諸閹豪盛,眾僧殷實?;侍又橛袷呛茫粕堑?,吐言止于輕薄,賦詠不出《桑中》;邵陵所在殘破,湘東群下貪縱;南康、定襄之屬,皆如沐猴而冠耳。親為孫侄,位則藩屏,臣至百日,誰肯勤王!此而靈長,未之有也。昔鬻拳兵諫,王卒改善,今日之舉,復(fù)奚罪乎!伏愿陛下小懲大戒,放讒納忠,使臣無再舉之憂,陛下無嬰城之辱,則萬姓幸甚!”上覽啟,且慚且怒。(胡三省注:言皆指實而無如之何,有慚怒而已。)

      《資治通鑒》的這兩段“且曰”與“又言”,為侯景數(shù)武帝之失(當(dāng)出于其謀臣王偉之手),但《梁書》與《南史》均不載,《南史》于此僅云:“時景奸計既成,乃表陳帝失,復(fù)舉兵向闕?!薄读簳ず罹皞鳌吩斴d其“十失”之論,于此亦不聞一言。且在數(shù)落武帝“十失”之前,對梁武帝之功德頗有稱頌,其云:“竊惟陛下睿智在躬,多才多藝。昔因世季,龍翔漢、沔,夷兇翦亂,克雪家怨,然后踵武前王,光宅江表,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兼屬魏國凌遲,外無勍敵,故能西取華陵,北封淮泗,結(jié)好高氏,輶軒相屬,疆場無虞,十有余載。躬覽萬機,劬勞治道??芸字z文,訓(xùn)釋真如之秘奧。享年長久,本枝盤石。人君藝業(yè),莫之與京。臣所以踴躍一隅,望南風(fēng)而嘆息也。豈圖名與實爽,聞見不同?!彪m然下文說其“名與實爽”,其“十失”主要因其對待侯景自己之薄,并沒有對梁武帝之佞佛有何訶斥與不滿,更沒有將簡文帝之“吐言止于輕薄,賦詠不出《桑中》”當(dāng)作罪狀。在“十失”最后,他還是以“清君側(cè)”之名義,表示“愿得升赤墀,踐文石,口陳枉直,指畫臧否,誅君側(cè)之惡臣,清國朝之秕政,然后還守藩翰,以保忠節(jié),實臣之至愿也”。盡管《梁書》作者同情梁武帝父子,但于重要史實還是客觀尊重的。對于蕭綱“吐言止于輕薄”的宮體詩風(fēng),唐人早已視為“淫艷”,若此段指斥為實,唐人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恐怕早已據(jù)為批評蕭綱與宮體詩之利器了。但現(xiàn)存的唐人資料中根本不見這兩段話,也無任何痕跡說明其存在。而司馬光于五百余年后忽出此言,在文獻(xiàn)上沒有任何依據(jù),究其實,當(dāng)是其當(dāng)代意識之反映。胡三省注所謂“言皆指實而無如之何,有慚怒而已”,更是想當(dāng)然爾。此兩段主要說明:佞佛之患,甚于水火,而簡文宮體,乃為亡國之音耳。這兩個判斷,都是北宋時代司馬光等人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常識性認(rèn)同,也是由于宮體詩被妖魔化已經(jīng)定型,成為歷史的文化認(rèn)同。正因為如此,《資治通鑒》的這段記載,特別是對于蕭綱與宮體詩的評價,在思維定式上符合唐宋以來的通行看法,在文獻(xiàn)上雖無依憑,卻并不為人所疑。直到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在論及蕭綱與宮體詩時,仍有引用這段材料作為依據(jù)者。但從學(xué)理本身來說,這是需要厘清的。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宮體”之號確切地起于簡文帝蕭綱為東宮太子之時,但類似的艷體詩風(fēng)早已流行,此前則稱為“徐庾體”。而由于初唐時期的政治需要,隨著“亡國之主”必有“亡國之音”的政治想象,姚思廉與魏徵等史學(xué)家在記載與評價蕭綱及其宮體詩時,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出發(fā),卻均給出了模糊的記載。但宮體詩被認(rèn)定為艷體詩,且與“亡國之音”相聯(lián)系,是唐代的主基調(diào),且一直影響到宋代及整個后世,《大唐新語》及《資治通鑒》中對蕭綱及宮體詩的記載,在文獻(xiàn)上沒有依據(jù),也不能說明其來源,當(dāng)屬推想,甚至是杜撰,它們只是作者當(dāng)代意識的反映,不能作為原始的文獻(xiàn)依據(jù)以說明宮體詩之淵源。

      猜你喜歡
      梁書宮體詩魏徵
      魏徵:千古“諍臣”第一人
      南朝宮體詩中的女性形象探討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文史博覽(2018年3期)2018-03-30 08:00:38
      淺析盧駱對宮體詩的“改造”
      淺析盧駱對宮體詩的“改造”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ime-dependent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60 concrete under high-temperatures
      Lagrangian methods for 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 in a long-narrow bay-Xiangshan Bay, China*
      從《重答劉秣陵沼書》看《梁書·文學(xué)傳》之失
      名作欣賞(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1
      宮體詩中女性美研究綜述
      尼玛县| 普洱| 保康县| 涟源市| 仪陇县| 睢宁县| 奉贤区| 余干县| 芮城县| 琼结县| 华安县| 开化县| 江口县| 北辰区| 黔东| 云龙县| 广东省| 寿阳县| 民丰县| 元朗区| 澄城县| 青神县| 伊金霍洛旗| 尉犁县| 万宁市| 含山县| 名山县| 行唐县| 河曲县| 邹平县| 车致| 沙田区| 枞阳县| 留坝县| 屯门区| 东山县| 河源市| 昌江| 高安市| 嘉峪关市|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