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詩話中的陶詩藝術論*

      2015-11-14 07:17:04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陶詩詩話陶淵明

      嚴 明

      東晉后期,玄言詩興起,“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①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頁。的精巧審美之風盛行,在繁縟為尚的詩文創(chuàng)作背景下,陶淵明詩另辟蹊徑,以其冷靜高遠的人生感悟寫入詩文,以質樸自然的語言替代綺麗文采,主觀感情與自然景物達到高度契合,形成悠遠深邃的意境,開辟出一種全新的詩作局面,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派。不過,與其他時代一樣,清代詩壇對于陶詩并非全然肯定。有鑒于此,本文試對清人評陶詩藝術的要點進行追根溯源的考察,并集中在對清代詩話中所涉及的陶詩藝術特質 “枯”“拙”“不文”三個方面進行辨析,重點梳理清詩話評論陶詩的主要觀點的演變脈絡,對相關爭議性論題加以分類辨析,以期對陶詩的藝術特色達到更為準確和全面的認識。

      一、陶詩之“枯”

      清代吳喬對陶淵明 “枯”的特點十分贊賞,《圍爐詩話》引蘇軾之語曰:“東坡有云:‘外枯而中腴,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足以當之。中外皆枯淡,亦何足道哉!’自是至言。”②吳喬:《圍爐詩話》卷三,《清詩話續(xù)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5頁。毛先舒則對陶詩“外枯”之說則提出不同意見,《詩辯坻》云:“東坡謂陶詩外枯而中腴,鐘云:‘陶閑遠自其本色,而淵永溫潤,佳在不枯。’先舒云:‘知陶詩非枯,識去蘇遠?!雹勖仁妫骸对娹q坻》卷四,《清詩話續(xù)編》上冊,第82頁。贊同鐘惺對陶詩的評價,顯然認為陶詩“非枯”?!翱荨弊鳛槠吩u陶淵明詩歌藝術的術語,出于蘇軾《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辨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④蘇軾:《東坡題跋》卷二,《叢書集成新編》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6頁。

      蘇軾評論韓愈、柳宗元不同的詩風,表明對陶詩的推崇,對于陶詩提出了“貴乎枯淡”的看法。所謂枯淡詩風不是看似簡單的淡,也不是一味的枯,而是“外枯而中膏”的內(nèi)外融合,是指外表看似平淡無奇,內(nèi)里卻蘊含著豐富內(nèi)容的詩歌創(chuàng)作。關于這一看法,他還有另一處更為直接地加以論述,《追和陶淵明詩引》云:“吾于詩人無所其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雹偬K軾:《蘇東坡全集》續(xù)集卷三,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70頁??梢?,蘇軾所言之“枯”,是對陶詩形式結構自然簡潔的肯定,肯定陶詩的形“枯”味“淡”的表象后面,實際上是蘊藏豐腴,韻味悠長。東坡此論,落實了枯淡成為陶詩的標簽。之后的評論陶詩者大都繼承了蘇軾的這種說法,如宋代陳善《捫虱新話》云:“乍讀淵明詩,頗似枯淡,久久有味。”②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編:《陶淵明資料匯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0頁。以下涉及評價陶淵明資料,如引自此書,不再一一出注,僅以相關引文后注出本書頁碼。

      實際上,宋以后詩壇對陶詩“枯淡”的理解大體延續(xù)東坡之論,但也不乏爭議,并且愈辯愈細密。比如對“枯淡”與“枯槁”的辨析,宋代曾纮《論陶》云:

      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也。(《匯編》上冊第50頁)

      用“枯槁”概括陶詩風格,最早出于杜甫。明代胡應麟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點,其《詩藪》云:

      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子瞻劇喜陶詩,而以曹、劉、李、杜俱莫及也。二人者之所言皆過也。③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152頁。

      從陶詩“枯槁”說的源頭看,杜甫《遣興五首·陶潛避俗翁》寫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币粋€“恨”字,透露出老杜對陶詩并不十分欣賞。對此,宋代黃徹《溪詩話》為陶詩進行了辯解:“淵明非畏枯槁,其所以感嘆時化推遷者,蓋傷時之急于聲利也?!雹茳S徹:《溪詩話》卷七,《歷代詩話續(xù)編》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78頁。他認為陶詩的“枯槁”寫法,應該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感嘆無奈,其著力點在于詩人對于世道的認識態(tài)度,而與詩作藝術風格關涉不多。明末清初賀貽孫也對杜甫不滿陶詩“枯槁”的說法甚為不解:

      少凌云:“李陵蘇武是吾師?!鄙倭瓿列垲D挫,與蘇、李淡宕一派,殊不相類。乃知古人師資,不在形聲相似,但以氣味相取。然淵明氣味大近蘇、李,少陵既師蘇、李矣,奈何詆淵明為枯槁耶!

      少陵不喜淵明詩,永叔不喜少陵詩,雖非定評,亦足見古人心眼各異,雖前輩大家,不能強其所不好,貶己徇人,不顧所安,古人不為也。⑤賀貽孫:《詩筏》,《清詩話續(xù)編》上冊,第167—168頁。

      賀貽孫認為,陶、杜兩大家可謂“氣味相取”,即人品和詩品皆頗為接近,然而杜甫明言不喜陶詩,其真實意思令人難以理解。其實杜甫詩集中推重陶詩之言并不少見,如“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勢卿短述》)。杜甫所說的陶詩“枯槁”,當就其人生遭遇而言,應理解為對陶淵明一生困頓失意的感慨,并不是認為陶詩文辭枯澀之意。

      總之,“枯”對于陶詩來說,并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描述性的形容詞,而是一種標志性的詩歌風格特色,是區(qū)別于當時繁縟華麗文風而獨立存在的閃光點。從杜甫到蘇軾,對于陶詩這種外似枯淡實則豐腴的特色,早已引起后代詩壇的關注。宋代以后,對陶詩的論述始有系統(tǒng)論述,辨析愈加細密,加入佳境。如南宋陳知柔對陶詩內(nèi)腴外枯的寫法表達出由衷的激賞,并提出了詩歌創(chuàng)作要有“野意”的說法:

      人之為詩,要有野意。蓋詩非文不腴,非質不枯,能始腴而終枯,無中邊之殊,意味自長。風人以來得野意者,惟淵明耳。⑥陳知柔:《休齋詩話》,《歷代詩話續(xù)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7頁。

      可見宋代詩人已經(jīng)清晰認識到,陶詩中的這種“野意”,是指詩作的自然純樸,清秀無華,這是陶淵明詩歌藝術留下的最大遺產(chǎn)。宋以后詩家對此多有討論,如南宋陳善《捫虱新話》中的閱讀體會是“乍讀淵明詩,頗似枯淡,久久有味?!保ā秴R編》上冊第60頁)而陳模《懷古錄》同樣說“淵明則皮毛落盡,唯有真實。雖是枯槁,而實至腴?!保ā秴R編》上冊第114頁)這一陶詩外枯內(nèi)腴論延續(xù)到明末清初,詩家大都以“淡”來標示陶詩,如葉燮認為,“六朝詩家,惟陶潛、謝靈運、謝朓三人最杰出,可以鼎立。三家之詩不相謀,陶澹遠?!雹偃~燮:《原詩》外篇下,《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2頁。清初田雯也舉蘇軾的書法評論為例說:“永禪師體兼眾妙,精能之至,乃造平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趨?!雹谔秭骸逗蠚g堂集雜著》卷一,《清詩話續(xù)編》上冊,第693頁。

      可見,從南宋到明清,詩家逐漸形成對陶詩的共識,即陶詩的干枯平淡,并不是平直淡寡、枯索無味,而是平中見趣、淡而有味,能以平易而含蓄的詩語,創(chuàng)造出一種深邃澹遠、耐人尋味的思想和藝術境界。③參見蔣孔陽:《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頁。正如清代伍涵芬 《讀書樂趣三則》所概括的:

      陶淵明詩語淡而味腴,和粹之氣,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讀,不覺其奇,漸詠則味出。后人論詩藝者,有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平淡之極乃為波瀾。”陶詩足當之。(《匯編》上冊,第 189 頁)

      歷代詩論家在高度評價陶詩“枯淡”特色的同時,還結合陶淵明人生遭際,探討了這種詩風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主要基于兩個方面:

      首先,陶淵明壯年歸隱,躬耕田園,擯棄了亂世煩惱,生活在大自然的純樸懷抱中,自然山水田園的豐富多彩,激發(fā)出他對農(nóng)耕生活的無限美好想象,同時又賦予他一份平淡祥和之心,這是其他混跡于仕宦紅塵中的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和這份寧靜心情,是陶淵明枯淡詩風之本。

      其次,“枯談”與陶淵明本身性格及其思想也密切相關。南朝顏延之《陶征士誄》中最早談及陶淵明的性格:“廉深簡潔,貞夷粹溫;和而能峻,博而不繁?!彼^“和”,就是指陶淵明為人謙和及處事的中和。梁代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也對陶淵明為人處世之道進行了評論,贊頌其“處百齡之內(nèi),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寄寓謂之逆旅;宜乎與大塊而榮枯,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于憂畏,汲汲役于人間?!保ā秴R編》上冊第8頁)“大塊”一詞出于《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背尚⑹瑁骸按髩K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稱也?!雹芄鶓c藩:《莊子集釋》卷一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5—47頁。蕭統(tǒng)的意思是贊賞陶淵明身處亂世,仍能保持中和品性,不在乎榮枯,不害怕憂患,更不執(zhí)意追求。實際上允執(zhí)其中,就涉及到處理好人生之“枯”與“放”的關系,而這正是陶淵明其人其詩的突出表現(xiàn)之一,正如鐘秀在《陶靖節(jié)紀事詩品》中所言“靖節(jié)先生品格高邁,而性情卻平易近人?!保ā秴R編》上冊第244頁)另外,陶淵明生活在“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東晉,深受當時朝野清談風氣的影響。他追求個性解脫,精神自由,但又回避“悖傷禮教”的偏激習氣。他對人對事皆態(tài)度通達,但又具有明顯的愛憎之分,所以其進退自如,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可謂果斷行事,低調(diào)做人。如此人生之道及自由心聲發(fā)之于詩作,恰如上好佳釀,味淡卻醇美。陶淵明的獨特個性展現(xiàn)在詩歌中,呈現(xiàn)出一種外枯內(nèi)腴的風貌,初讀似素色無味,細品則蘊藉極深。

      總之,陶詩的“枯淡”看似平淡無奇,用語平易,但整體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種超然淡遠的人生意境,而要達到這樣的詩歌境界,對詩人就有著很高的人格修煉及藝術功力的要求。陶詩的“枯淡”詩風,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高層次的美學境界,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獨特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二、陶詩之“拙”

      “拙”字用于詩歌描寫在陶淵明之前早已出現(xiàn),如屈原《離騷》“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曹植《當事君行》“百心可事一君,巧詐寧拙城”,曹丕《夏日詩》“巧拙更勝負,歡美樂人腸”,何遜 “道勝多增榮,拙蒲終難化”(《臨行公車詩》)、“何言志事晚,疲拙嬰殊軀”(《秋夕嘆白發(fā)詩》)、“工拙既不同,神氣何由拔”(《答江革聯(lián)句不成》)。同處晉代的謝靈運也有“工拙各所宜,終所返林巢”(《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初去郡》)的表述,如此等等,皆可見好用“拙”字,標榜“守拙”,早已成為魏晉詩人的習尚。

      中國傳統(tǒng)文論很早就以“拙”標示和肯定詩歌的藝術價值。宋代黃徹首先對陶詩“拙”的特點加以推崇,其《溪詩話》云:

      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于非譽巧拙之間也。①黃徹:《溪詩話》卷五,《歷代詩話續(xù)編》上冊,第371頁。

      對“非譽巧拙”的關系探討,最早出于春秋時代,如老子“大巧若拙”之辨。自老莊流行,后代文人學者皆知人世間的“拙”與“巧”是相對而言相輔相成的。黃徹認為陶淵明詩歌已經(jīng)很難分辨出其中的巧與拙的界限,渾然一體,似拙實巧,外拙內(nèi)巧,陶詩以格勝,已經(jīng)超然于拙巧之外了。同樣的意見,黃庭堅在《題意可詩后》中也談道:

      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語俗,此庾開府所長也;然有意為詩也。至于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雖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檢括者輒病其放。孔子曰:“寧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睖Y明之拙與放,豈可為不知者道哉?。ā秴R編》上冊第39頁)

      對陶詩中“拙”與“放”之間關系進行了探討,這一探討影響到了后來詩學界,直至清中期方東樹還在《昭昧詹言》中贊成黃庭堅的論斷,并進行了更深一層的分析??v觀陶淵明之詩,“拙”字出現(xiàn)了八次,現(xiàn)列表如下:

      詩句《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wèi)生每苦拙?!稓w園田居》其一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镀蚴场?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豆锩畾q二月中作于從弟敬遠》 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峨s詩》其八 人盡皆獲宜,拙生失其方?!对佖毷俊菲淞?人事固以拙,聊得長相從。《感士不遇賦》 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杜c子儼等疏》 性剛才拙,與吾多忤。題目

      分別是表現(xiàn)拙于衛(wèi)生、種田、言辭、人事、性格等,分布在人生經(jīng)歷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便成為陶淵明性格的一個主要特點。可見他性本“拙”,他對自己的評價便是“性剛才拙”(《與子儼等疏》)。淵明本性純真,從他所作的詩中便可有所察覺,如《乞食》: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②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03頁。

      此詩是詩人晚年所作。詩中記述了一次由于饑餓而出門借貸,最終得到別人遺贈、并留飲的活動。前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和內(nèi)心的狀態(tài),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復雜的心情;中間六句寫受到主人盛情款待酣飲賦詩的情景;末四句對主人表示感激之情,整首詩寫得衷情哀婉而感慨遙深。這首詩不僅真實的反映出陶淵明晚年貧困生活的畫面,而且也真實地反映出陶淵明樸拙真率的個性。凡事追求通脫、超然物外的陶淵明,他的性格即是他的詩,詩中融入自身性情。為人處世皆“樸拙”的陶公,其筆下便自然流露出“拙”態(tài)。

      然而在崇尚華麗詩風的詩人眼中,陶詩的這種“拙”往往易遭貶斥批評,如清代乾嘉年間馬星翼《東泉詩話》曰:

      陶詩通脫,亦有質白少味者,如“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即事以為高,何必升華嵩”,此類太自

      暴白,學之令人生厭?!对佈肪洹皟A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亦似拙滯;未如摩詰“隔牗風驚竹,開門雪滿山”之工,渠自陶句脫化,乃益工妙。(《匯編》上冊第230頁)

      他認為陶詩的抒情寫景,皆不及王維詩的觸筆自然,善于修飾,所以以“拙滯”一詞來批評陶詩,形容其質白少味,不如唐代詩人王維。這樣的觀點看似有理,實際上是還沒有真正理解陶詩之妙。比如所引用陶詩“傾耳”兩句,雖無辭藻修飾,但是卻將老子筆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甚至更勝于對雪景直接的描寫。

      當然,清代詩人中也大有推崇陶詩者,比如王士禛便贊賞此句為“詠雪絕境”。而朱庭珍《筱園詩話》則言其“寥寥十字,寫盡雪之聲色,后人千言萬語,莫能出其右矣”①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清詩話續(xù)編》下冊,第2393頁。。足見陶詩直白描寫,言簡格高,在康乾詩壇乃至神韻詩派盟主王士禛心目中,保持著獨特而美妙的審美價值。宋人黃庭堅早就指出,有些低估貶責陶詩的論詩者,實際上卻是“知陶詩未深”(《匯編》上冊第221頁)。

      陶詩的“樸拙”,與一般的“迂拙”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正如紀昀在《云林詩鈔序》中所說:“夫陶淵明詩,時有莊論,然不至如明人道學詩之迂拙也?!保ā秴R編》上冊第204頁)陶詩的拙,是有技巧的拙,是人品及見識融化成一體的藝術境界。這首先表現(xiàn)在詩歌意象的選取上。陶公在他的詩中總是描繪他見過的、感受過的尋常事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田園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比如房前屋后的樹木,園圃中的蔬菜,田野中的小草等等。陶詩往往盡情地描繪最生活化的普通意象,如《歸園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中的“狗吠”“雞鳴”“房子”;《歸園田居.其二》“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中的桑麻;《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中的草,初讀覺得這些只是田園生活中最渺小尋常的細小之物,但陶公以其入詩,不僅不覺無趣反倒從中更真切地體會到真實田園生活的本來樣貌。陶詩選取的另一類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如和風細雨,日月白云,山川水鳥等??傊?,陶淵明詩中選取的意象,皆為尋常之物,這在東晉詩歌崇尚藻飾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可謂獨樹一幟。陶詩有別于南北朝詩歌的注重聲色雕琢,又不同于唐以后畫意加詩情的精致營構,它是一種匯集真實、自然、通俗于一體的相對“古拙”的詩歌審美范疇。

      以下列舉陶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桑、鳥、松三種物象,以期展示陶詩超逸卓絕的藝術價值。

      “?!弊衷谔赵娭泄渤霈F(xiàn)8次,分別是《擬古》其九、《桃花源詩》、《雜詩》其八、《勸農(nóng)》其三、《止酒》及《歸園田居》其一、其二、其四。在詩中出現(xiàn)多以“柴?!薄吧洹薄吧B椤钡刃问剑纭肮贩蜕钕镏?,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歸園田居》其二)。桑樹是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可喂蠶,植桑養(yǎng)蠶取絲,是古代人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之一,桑樹同時也成為晉代祥瑞之物的代表。真正的歸隱不在于身隱,而在于心隱,陶詩中的桑,不僅是農(nóng)村的普通木本植物,還成為其人格融入農(nóng)耕生活的具體體現(xiàn),是農(nóng)村美好時光與詩人閑適心情的展示。它時時刻刻透露出作者對淳樸勞動生活的熱愛,同時又間接顯示出農(nóng)村生活的艱辛,以及不愿與黑暗現(xiàn)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所以對桑的描寫看似簡單隨意,實則暗含深意。

      “鳥”意象在陶詩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甚至有專門的《歸鳥》詩。陶詩中的飛鳥,生機盎然、無憂無慮,它們眷戀養(yǎng)育它們的森林,不擔心羅網(wǎng)的降落和日暮時的漂泊,是自由和諧的存在。四時雖變,倦鳥歸林的飛翔卻依然如故,一切是那么自然愜意。在這里,鳥兒是淵明的知音,詩人就如自由的飛鳥,歷經(jīng)官場黑幕、人間浮華,卻依然保持著從容的心態(tài)和平靜的內(nèi)心,最終能夠忘情寄托于自然山水,恬靜地生活在山林田園中。

      “松”的意象在陶詩中出現(xiàn)9處,分別是《飲酒》其四、其八、其十四,《雜詩》其十二,《擬古》其四、其五、其六,《和郭主簿》其二,《連雨獨飲》。 比如“因值孤生松,斂翩遙來歸”(《飲酒》其四)對孤松傲骨的贊美,“裊裊松標崖,婉孌柔童子”(《雜詩》其十二)渴望對幼松多加栽培的希望,“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其八)描寫青松不畏嚴霜大放異彩的高尚等等,無一不是詩人自喻。平白無華的語言,白描筆墨敘述,家常般的語調(diào),最終匯集出作者對社會不公平的憤恨以及對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堅定,真可謂“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陶詩的“樸拙”還表現(xiàn)在造語的樸素無華方面?!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漉我新熟酒,只雞招進局”,這樣近似口語的詩句在陶詩中隨處可見?!八捏w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則出自真實的農(nóng)人口氣,類似這樣的語句平白如話,給人一種隨手拈來之感,沒有任何人工斧鑿痕跡。《歸園田居(其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的“帶”字,可謂奇拙有味。“帶”為攜帶,一般對象為具體可感的實物,月亮怎能帶呢?然而陶淵明卻以它入詩,仿佛詩人與月亮已融為一體,留給讀者豐富無窮的想象。又如《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①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卷二,第130—131頁。

      該詩敘述詩人移居南村,喜得佳鄰并與他們相處融洽的情況:“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農(nóng)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陶公以從容閑淡之筆,仿若向讀者隨意講述一般,將田園生活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誠與快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經(jīng)意中可見款款深情。清代高靜《看詩隨錄》評此詩曰:“公之和易近人,亦即于詩見之。”(《匯編》下冊第85頁)蔣熏則直言此詩“直是口頭語,乃為妙絕詞。極平淡,極色澤”(《匯編》下冊第87頁)。到近代,梁啟超先生對陶詩樸素真實詩風的肯定更是不吝褒獎之詞:“后來詩家描寫田舍生活的也不少,但多半像鄉(xiāng)下人說城市事,總說不到真際。生活總要實踐的才算。處尊處憂的士大夫,說什么田家風味,配嗎?淵明只把他的實歷實感寫出來,便成為最親切有味之文?!雹诹簡⒊骸短諟Y明》,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23頁。可見清末民初學人對陶詩的崇拜之情。

      此外,陶詩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當時的日常生活俗語,如《癸卯歲十二月作于從弟敬遠》一詩中“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了無”是晉人習語,陸云《與兄平原書》亦有此語:“省此文雖未大精,然了無所識”,根據(jù)詩意,“了無”當作“竟無”之意;《神釋》中“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中“將”為晉人口語,用為發(fā)語之詞,為“豈”“難道”之意。淵明將這些平白如話之語入詩,便更顯詩之“拙”。

      陶淵明在用平白如話,看似古拙的語言描寫山水田園感受大自然的同時,又將煉字之妙極富技巧地展現(xiàn)了出來,如“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一個“扇”字,寫出春風和煦吹面不寒的舒暢盡意;又如“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的“擲”,“青松夾路生,白云宿檐端”(《擬古》其五)的“宿”,“披業(yè)守長夜,晨雞不肯鳴”(《飲酒》十六)的“不肯”,皆是看似簡單俗語,實則以擬人化手法,賦予筆下的意象以生命情感。物本無情,卻因為這些字眼平添了人的感情色彩,從而達到以我觀物、物物皆情的審美境界?!疤釅負岷拢h望時復為”(《飲酒》其八)的“提壺”,平拙如家常語?!疤帷弊謽O富力感,物重才言提?!疤帷弊职凳咎諟Y明手中提的是大壺的酒,可見其愛酒之深。“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臘日》)之句,自然渾樸,仿佛隨意流出,毫無雕刻。明代謝榛《四溟詩話》引《鶴林玉露》曰:“詩為拙句最難。至于拙則渾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雹壑x榛:《四溟詩話》卷一,《歷代詩話續(xù)編》下冊,第1141頁。透露出對陶詩純樸境界的傾心敬佩。

      今人羅宗強先生指出:“在中國文化史上,他(陶淵明)是第一位心境與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間的一員,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親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他沒有去描寫山川的美,也沒有專門敘述他從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園,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樂里?!雹芰_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頁。陶詩便是陶淵明人格的精彩標簽,他早已將自己融入詩歌之中,以最真、最醇的方式,將自己呈現(xiàn)于歷代讀者面前,開創(chuàng)出獨有的陶淵明詩歌世界。

      三、陶詩之“不文”

      “文”,許慎《說文解字》把其解釋為“錯畫也”,意思是對事物形象進行整體素描,筆畫交錯,結構相連。據(jù)《康熙字典》解釋,“文”大多含有裝飾、修飾之意,具有整體性修飾效果。宋陳師道《后山詩話》評陶詩:

      鮑照之詩,華而不弱。陶淵明之詩,切于事情,但不文耳。①陳師道:《后山詩話》,《歷代詩話》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13頁。

      陳師道所說的 “不文”當是與鮑照之詩的“華”相對比,指陶詩雖切于事情,但詩中缺少語言修飾,過于清晰直白。這一觀點引起后代詩家的爭議,如宋代方岳《深雪偶談》質疑道:

      淵明詩有謂其詞采精拔,斯言得之。而后山顧謂其切于事情,但失之不文。后山體裁既變,音節(jié)已殊,將自外于淵明者非耶。然于康節(jié),又何以評之?(《匯編》上冊第110頁)明代都穆亦不認同這種論斷:

      陳后山曰:“陶淵明之詩,切于事情,但不文耳?!贝搜苑且?。如《歸園田居》云:“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東坡謂“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如《飲酒》其一云:“哀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鄙焦戎^“類西漢文字“。如《飲酒》其五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王荊公謂“詩人以來,無此四句“。又如《桃花源記》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唐子西謂“造語簡妙“,復曰:“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焙笊椒菬o識者,其論陶詩,特見之偶偏,故異于蘇、黃諸公耳。②都穆:《南濠詩話》,《歷代詩話續(xù)編》下冊,第1342頁。

      都穆不僅指出陳后山此言有所偏頗,并以陶詩中經(jīng)典詩句作為例子進行辯駁,更指出陳后山只因“見之偶偏”的緣故才沒有正確認識到陶詩的藝術特色。都穆的這一論斷已經(jīng)判明事理,而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又進一步闡明道:

      皇甫湜曰:“陶詩切以事情,但不文耳?!睖浄侵獪Y明者。淵明最有性情,使加藻飾,無異鮑、謝,何以發(fā)真趣于偶爾,寄至味于澹然?③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歷代詩話續(xù)編》下冊,第1161頁。

      謝榛認為陶詩是其獨有性格特征的體現(xiàn),若如他人般用華麗之語,便失去了特色,與鮑照、謝靈運一般無異了。

      到了清代詩壇,陳師道的這一觀點受到更多的指責批評。何文煥以“奇事”一詞表達對“不文”觀點的否定,《歷代詩話考索》云:

      陳后山謂陶淵明之詩,切于事情而不文。以不文目陶,亦大奇事。④何文煥:《歷代詩話》下冊,第813頁。

      之后潘德輿在《養(yǎng)一齋詩話》中對陳師道的觀點亦提出三處異議:

      (陳后山)論陶之語實有三?。禾赵娭?,不止于“切事情”,一也;陶詩未嘗“不文”,其文并勝后山之詩,二也;陶之平淡入神,即“不文”,并不足以為陶病,三也。⑤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18頁。

      潘德輿認為,陶淵明之詩并未單純敘事,在事情鋪展的同時更多的展現(xiàn)出意猶未盡、意境深遠之感,除此之外更是直接指出陶詩并未 “不文”,并明確“不文”的含義,即“詩文平淡”,筆者認為此觀點較具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平淡”更為具體,它主要指陶詩表現(xiàn)手法上的樸實無華,相較于繁復詩文風格表現(xiàn)出的一種少修飾、多情感的寫作狀態(tài)?!安晃摹?,不失為對他這種具體的寫作方法獨特表述,更多強調(diào)的是在藝術手法上的不雕琢、不刻繪,故方東樹評曰:“惟陶公則全是胸臆自流出,不學人而自成,無意為詩而己?!雹薹綎|樹:《昭昧詹言》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第35頁。

      實際上陶詩“不文”風格的價值在宋代已被論詩者意識到,《蔡寬夫詩話》在談論“自然”這一要素時曰:

      天下事有意為之,輒不能盡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間,詩尤然。世乃有日鍛月煉之說,此所以用功這雖多,而名家者終少也。……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有何不可為?惟徒能言之,此禪家所謂語到而實無見處也。(《匯編》上冊第45頁)

      對于陶詩不雕琢出于自然之語極力贊賞,并直指陶詩之妙。陶詩這種看似簡單樸實的藝術手法,引起后世的極高評價,如朱庭珍所言:

      蓋自然者,自然而然,本不期然而適然然得之非有心求其必然也。此中妙諦,實費功夫。蓋根底深厚、性情真摯,理愈積而愈精,氣彌煉而彌粹。醞釀之熟,火色具融;涵養(yǎng)之純,痕跡迸化;天機洋溢,意趣活潑;誠中形外,有觸即發(fā);自在流出,毫不費力。故能形象玲瓏,氣體超妙,高渾古淡,妙合自然,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是也。①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一,《清詩話續(xù)編》下冊,第2341頁。

      當東晉士族醉心于雕琢華麗辭章之時,素人陶淵明以他恬淡的心境與情趣寫出一篇篇詞語“不文”卻內(nèi)涵“豐腴”的詩篇,隨著時間的流逝,陶詩愈來愈體現(xiàn)出它的光輝。陶詩的“不文”貫穿于多個方面,融匯一體,形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之美。

      陶詩中感情的 “不文”:明代詩論家許學夷《詩源辯體》中說到陶詩的價值時,便談及其與感情表達的直接關系:“靖節(jié)詩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寫己懷,不事雕飾,故其語圓而氣足?!雹谠S學夷:《詩源辯體》卷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他的詩,有抒發(fā)喜愛田園的詩篇,有吟詠壯志情懷的佳作,也有對親人感情的傾訴。在這些蘊含不同情感的詩篇中,陶公皆任其感情自然流出,毫無矯飾之態(tài)。如抒發(fā)對田園的喜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方宗誠《陶詩真詮》評曰:“言郊居閑適之趣?!薄啊底匀弧?,道盡歸田之樂,可知塵網(wǎng)牽率,事事俱違本性矣?!保ā秴R編》下冊第52頁)又如表達對親人的擔憂、想念:“雖有無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責子》)、“奈何程妹,于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見蒿里”(《祭程氏妹文》),將為人父親的擔憂、為人兄長的痛心傾瀉而出,與一般人無異。張廷玉《澄懷園語》評《責子》詩“老年人望子尤切,起語情真”(《匯編》下冊第214頁),使讀者讀之親切自然,感同身受;甚至連自己貧苦的生活窘狀亦不隱瞞,作《乞食》一篇,言“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毫不避諱,坦然相討,蔣熏贊曰:“貧士失意求人,初無定見,不似油腔一輩,算計說騙,又怨望故交,恥覓新知,其相去只在諱言乞食也。”(《匯編》下冊第68頁)溫汝能亦評:“此詩非設言也。因饑求食,是貧士所有之事,特淵明胸懷,視之曠如,固不必諱言之耳”(《匯編》下冊第69—70頁),足見淵明作詩,隨性而出。

      沈德潛對陶詩中表達的感情如此總結:

      晉人多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任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有物我同得語,倘幸列孔門,何必不在季次、原憲下?③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清詩話》上冊,第532頁。

      在陶詩筆下無論哪種感情,皆是當時當刻陶淵明心之所想。陶公作詩以“真”為準則,因此他筆下的詩歌雖澹遠樸實,可細品之下,所蘊含的的感情色彩卻濃烈至深。

      陶詩語言的“不文”:鐘嶸在《詩品》中便對陶淵明詩歌作出“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的評價,說陶詩簡短明凈,無冗長繁雜之語。后代論詩者對此多加贊同,如明代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云:

      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等好詩。(《匯編》上冊第161頁)

      張謙宜《繭齋詩談》云:

      陶詩句句近人,卻字字高妙。不是工夫,亦不是悟性,只緣胸襟浩蕩,所以失口超絕。④張謙宜:《繭齋詩談》卷四,《清詩話續(xù)編》上冊,第823頁。

      葉燮《原詩》云:

      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①葉燮:《原詩》外篇上,《清詩話》下冊,第597頁。

      陶詩語言的“不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為語言的簡潔。陶詩雖然體裁多樣,但語言樸素的特色貫穿始終。如他描繪景物不藻飾,不精雕細琢,不烘染,亦不講求排偶與對仗,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以寫意為主。除此之外陶淵明寫景皆寫實景,不夸張,枯淡的幾筆簡單描述,點到為止。如《和胡西曹示顧賊曹》寫夏雨中的植物,僅以一句“曄曄榮葵紫”便將所有植物展現(xiàn)完整,以“榮”達意,其中妙處,不言而喻。于此類似的還有《酬劉柴?!分小靶驴舯睜ā本?,僅以“郁”出,意到而足,不再多言,都在追求最簡單的語言效果。

      二為用詞的口語化。陶詩中存在大量日常生活的口語,諸如描寫勞動的 “耕種有時息”,“種桑長江邊”,“春蠶收長絲”;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甚至是表達哲學意味的“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等,這些語言言淡意濃,渾樸醇厚,平淡而富有理趣。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歌意蘊,卻無一減少,反見加深。

      總體來看,陶詩雖然簡單,但并不是完全的“不文”,只是不露痕跡而已。如《雜詩》十二首數(shù)次描寫時光的飛逝,“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表達方式富于變化,實為精心錘煉的結果,足見陶淵明功力之深厚。

      四、結論

      后世詩壇對于陶詩的美學價值贊嘆不已,但陶詩在被逐漸肯定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多種爭議聲音,清代論陶詩過程中出現(xiàn)的枯、拙、不文三種說法,爭論較大,且具有代表性。綜上所論,陶詩中的“自然”風范作為一種審美標準,要求詩作在內(nèi)容上抒發(fā)真情實感,在藝術手法上不雕琢,不夸張;在藝術風格上樸素純凈,渾然天成。后世評陶詩所積累的“枯”“拙”“不文”等論述,都是對陶詩“自然”表現(xiàn)特色的不同解讀。但需注意的是,這三方面的特色不僅是陶詩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還包含著陶詩獨有的藝術風貌,更是陶淵明人格與詩格融匯的體現(xiàn)。

      清代是詩話寫作的鼎盛時期,陶淵明淡泊名利的人格、樸素真淳的詩格深受清代詩家推崇,理所當然地成為請詩話記載議論的重點。清人對陶淵明的研究帶有注重考據(jù)的傾向,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前人的見解觀點,而是大膽提出疑問,細心進行論證,以考據(jù)求證的方式來明辨是非,并實事求是地評價陶詩,欣賞陶詩。盡管前代詩家對陶詩的源流、影響及特質等方面早已有所論述,但清代人往往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xù)推進,綜述文獻,辨析是非,進而提出新的觀點。清人的努力為陶詩的系統(tǒng)研究提供了詳實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陶淵明及其詩作的真實景況,以新思路和新方法開拓了陶詩研究的范疇內(nèi)涵。

      猜你喜歡
      陶詩詩話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晚明陶詩評點研究
      天中學刊(2020年3期)2020-01-09 00:35:14
      閑吟居詩話(五則)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詩話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蘇軾和陶詩研究綜述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陶淵明詩歌意象的張力
      速讀·中旬(2017年3期)2017-05-06 21:22:17
      新詩話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08
      試論儒家“樂”文化對陶詩的影響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28
      横峰县| 上虞市| 永州市| 龙口市| 黄大仙区| 合肥市| 龙泉市| 华宁县| 小金县| 三台县| 奉新县| 康定县| 改则县| 温泉县| 龙泉市| 潢川县| 红桥区| 华亭县| 洪湖市| 牟定县| 晋江市| 焉耆| 巧家县| 六枝特区| 南雄市| 江都市| 锡林郭勒盟| 门源| 根河市| 崇州市| 南岸区| 甘肃省| 邮箱| 黎城县| 庆安县| 朝阳县| 金溪县| 察雅县| 佛坪县| 蒲城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