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重塑時代和家國的詩性精神
      ——梁平詩歌論

      2015-11-15 01:37:53劉波羅振亞
      中國詩歌 2015年1期
      關鍵詞:長詩梁平詩人

      □劉波羅振亞

      重塑時代和家國的詩性精神

      ——梁平詩歌論

      □劉波羅振亞

      作為詩人的梁平,與作為詩歌編輯家的梁平,其實是相得益彰的。這兩種身份,讓梁平獲得了對詩歌樸實的認知和理解,同時,也讓他的寫作有了當下意義。在這個多元化寫作時代,先鋒與前衛(wèi),仍然是很多詩人所竭力追求的,但是,這一理想對于梁平來說并不合適。當有人幾乎將詩寫進了語言的死胡同時,梁平的寫作日趨質樸和散文化,這是他的風格,不佶屈聱牙,不晦澀難懂,在創(chuàng)新中恪守底線,以平易之言,寫歷史與現實之實。

      現在,有些詩人總抱怨找不到有價值的寫作素材,梁平卻能抓住很好的主題,同時也能準確定位符合那一主題的情感,且能就此作生動的書寫,這書寫不僅是詞語的演繹,更是一種歷史精神的張揚。梁平的詩齡近三十年,可謂資深,讀他的詩,你能從中找到一條明晰的寫作脈絡。他在想象與記憶、現實與體驗中不斷地回味自我和他者的人生,同時也為漢語言在這三十年的變遷,作出了更具時代性的注解。

      一、短詩寫作的持續(xù)精進

      可能在一些人看來,梁平的主要創(chuàng)作成就還是幾部長詩,因為他的長詩確實為他帶來了聲譽和影響,以至于他早期的短詩,并不太被人重視。其實,新世紀十年之后,在網絡詩歌漸趨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們再來解讀梁平的短詩,能發(fā)現其獨特的風格:抒情與敘事交融,貼合著時代與理想的氣息,質樸、淡定,而非花哨、做作。在創(chuàng)作之初,梁平就沒像很多八十年代詩人那樣,詩人的架子端得十足,或縱情于酒色,或放浪于時代,或反叛自我的內心,或為賦新詞強說愁。梁平一直在追求樸實的境界,這也是他能夠持續(xù)寫作到今天的原因。詩人沒有輕率地將激情和才華全部揮霍掉,而是均勻地使用,以老實甚至笨拙的方式,拓展著自己營造的語言天地。

      在任何一種時代語境下,無論詩人怎樣去做花樣翻新的實驗,但都必須恪守詩歌的本質之道。很多人跟在潮流后面狼奔豕突,雖然有了不少文字,但可以稱為詩的并不多。這是追趕潮流的結果。從梁平的創(chuàng)作來看,其詩歌中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八十年代的影子,但他與各種潮流是有距離的。他既沒有過分沉迷于技巧,也沒有像那些“第三代”詩人一樣作解構與反叛,最后只剩下一個符號。梁平知道詩歌的本質,就是有感而發(fā),這也是文學寫作的常道,自古以來,無可改變。即便詩歌是真正的語言創(chuàng)造,但最終還是離不開真性情的參與,因為情感貫穿其中,語言的精彩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如果一個詩人只是追求語言的能指滑動,而無真情滲透,他寫出來的文字,也不過是詞語的堆砌而已。梁平作為經歷過朦朧詩、“第三代”詩和九十年代個人化寫作的詩人,他深諳詩歌寫作于己的價值,他也明曉漢語言怎樣與一個人的情感作真實的對接,才能契合我們所期待的詩意和美感。

      早期創(chuàng)作的情感基點,為梁平的詩奠定了一種沉潛的品質,他寫川地山水,寫巴蜀風情,寫世道人心,沒有過多受發(fā)散的思維支配,大都是集中一點,寫盡寫透。他從最細微的角度入手,去真切地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畫卷,或靜中有動,或動中有靜,既體現現代意義,又不乏古典美感,這也是梁平詩歌中總能潛藏一種平衡氣勢的原因所在。他重在體驗與感悟,以期把握時代的體溫,準確地切中社會的精神脈搏。

      對狗的關注/緣于狗對人的傷害/狗的背叛理由很簡單/為一根骨頭/或者,為一襲裙角//狗的看家本領/從清時太監(jiān)入宮就被夸大/沿至當下/所以豪宅以及其他/皆可聞其聲,見其形//從此,主人與狗/相互利用勾結/狗與主人臭味相投/搖頭擺尾之后,多有狂吠/天上太陽也蒙羞

      ——《關于狗》

      在這首《關于狗》里,我們體味到的可能是非詩的東西,詩人的情感平和淡定,只是描繪和述說,甚至在用詞上也表現得謹慎,不見夸飾的羅列,只見理性的解析。這是詩人在認知了狗的日常本性之后,所出示的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理解。對于狗,梁平沒有常規(guī)地去寫出它作為寵物的可愛,或獸性的兇狠,而是以節(jié)制之情表現了動物內心世界的明晰感受。除了這種從細節(jié)出發(fā)再回到整體的抒寫格局之外,詩人另外還在追尋一種超越之感。無論是以詩意敘事的方式,還是以浪漫抒情的格調,他都希望寫出一種精神和力量。像《大音》、《又一種牌坊》、《故事》、《一次晚餐的感覺》、《關于她的空白履歷》等詩作,看似平淡,只在講一個故事,或一段人生插曲,但它們并非隨意,而是帶著詩人莊重、嚴肅的態(tài)度,帶著他真切的人生體驗和感悟。

      就像梁平在創(chuàng)作談中所說:“我寫詩一定是做了事,或者是別人做了事,我做的事照實說,別人做的事有選擇地說。我喜歡在我的詩里寫事寫人,而且最好,事是大家熟悉的事,人是大家認識的人。我相信這樣的詩就有點意思了,就不像放出的風箏在半空,詩一定要沾點‘地氣’才行?!绷浩剿f的事,其實就是人生。故事是對人生的有感而發(fā),只有經歷了,有感受了,有想法了,才會去表達,去訴說,不管是親歷,還是他者所為,他總是會有根據地巧妙地將日常生活轉化成詩行。這是梁平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則,也是他能持續(xù)寫作的保證。然而,一個人只要有經歷,有想法,他也就會有疑慮,有困惑。作為詩人的梁平,當不例外,敏感的天性,同樣讓他在寫作中摻入了對人生的諸多思考:“一個人要經歷多少劫數/沒有人能夠預料/沒有預案可以防范//只有隨遇而安/否則跟自己過不去/不死也脫層皮/自己的敵人永遠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無疑是英雄。”(《劫數》)這是詩人內心沖突的顯現,它們恰恰構成了寫作的動力。沒有內心的矛盾沖突,困惑也就無從談起,而詩歌除了語言創(chuàng)造之外,更多的是在寫人的困惑——困惑的情感、困惑的經驗、困惑的命運。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困境,也是詩歌寫作恒久的母題。

      除了寫人生體驗的困惑之外,梁平也時常沉于對歷史的回憶中,這是懷念,也是憑吊,尤其是對親歷之事的重新審視,更是見出他的情懷和旨趣。比如組詩《知青時代的抒情》,就是詩人對自己和他那一代人經歷的人生反饋。他在這組詩的題記中說過:“一個人的經歷總會有一段或者幾段是伴隨你一生的。作為一個寫作者總想以最恰當的方式書寫出來,可是常常使自己不能自拔?!边@是親歷者的命運言說,當他的記憶被喚醒,其心靈才不會在刻骨的歷史事件中缺席。詩人用“非詩”的言辭,抒寫了那個特殊時代人的一種說不清的曖昧情感,它既非暴露和揭秘的,也非控訴和批判的,詩人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平靜地訴說和追憶,去觸摸與解讀。他雖然在寫過往的知青生活,但卻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將自己的筆觸與知青生活拉開,兩者構成一種張力,這種張力正是該詩所透出的價值。

      梁平的短詩寫作,貫穿了他整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前半期,一直持續(xù)了二十余年,這對他來說,是耐性得到訓練的過程,也是他與自我進行交流的方式。他以詩養(yǎng)心,以詩來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教育,建構自己的精神維度;同時,他也用激情去撞擊出詩的火花,去表達一份個體意愿,一種人生美學。這才是詩人能夠沉下來寫詩的緣由,而不是像一些人那樣高高在上地作空洞的抒情。這也符合梁平所提出的觀點:詩必須沾“地氣”。因為人是活在地上的,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應該與大地相關,否則,飄浮的東西,最后不過是一場凌空蹈虛的語言游戲罷了。

      二、對巴蜀文化的精神回望

      除了短詩寫作之外,梁平其實非常鐘情于寫長詩,這與他的個性氣質有關,也與他的身份相聯。有一種說法是,一個人不要輕易寫長詩,因為短詩都無法寫好,更沒有能力去駕馭長詩,所以很多詩人一生都難涉足長詩。然而,這種矛盾心緒對于梁平來說,正是動力,也是挑戰(zhàn)。如果說在八九十年代,梁平以寫短詩為主(雖然偶爾也涉筆長詩,但只是一種嘗試和鋪墊),那么到了新世紀,梁平寫長詩的時機似乎成熟了,有了之前的積累和訓練,他開始要為自己的寫作增加難度。“寫長詩,對于任何一個詩人都是一種近乎殘酷的自我挑戰(zhàn)。因為寫長詩對一個詩人的詩性、智性、選擇力、判斷力,包括耐力,都是一種最徹底的考驗和見證,尤其需要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整個生命歸宿作出必然的理性思考。所以,任何一個詩人,一旦決定要付諸這樣的實踐,就要做好應該做好的一切準備。因為這需要詩人的底氣和勇敢?!绷浩缴钪獙戦L詩的難度,因為長詩寫作不僅考驗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更是對自己耐性和體力的挑戰(zhàn),但詩人終究在挑戰(zhàn)之中給了自己一份信心,一種動力。

      現在看來,梁平之所以將精力用在長詩寫作上,是有野心的,他更愿意從整體上來架構自己的詩歌殿堂,以期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但這并不代表他不注重語言和細節(jié)。他的長詩之所以為人所關注,不僅因為題材,還因為他在寫作中出示了具體的細節(jié)和生動的場景,否則,長詩也會顯得空洞、乏味。他是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書寫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新生。新世紀以來,梁平的幾部長詩堪稱大手筆:《重慶書》以詩人的個人經驗為一座巴文化城市立傳,《三星堆之門》則是為一段蜀地上失落的文明作注。寫于2003年的這兩部長詩,既有濃烈而磅礴的史詩氣質,也不乏詩人在大時代的文化審美之意。

      在《重慶書》里,梁平先對重慶這座城市作了一場歷史考古,他書寫的不僅是一部城市變遷史,也是詩人的心靈史。他用靈魂的細節(jié)填充街道與胡同的角落,也用生動的文字聯結了這座城市山與水的交融。梁平說:“一個詩人應該有自己的家園情結;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詩人,還應該有標志性的長詩為自己家園作出指認。”在這種家園情結的感召下,詩人寫下了《重慶書》,他渴望用現代史詩的形式,重塑自己的家園精神。在這部長詩開篇《扉頁:城市血型》中,梁平就寫下了極富氣勢的句子:“兩江合圍/十七道石頭城門睡了/三千年刀槍劍戟埋在石頭里/灰飛煙滅以后/一個城市的血型,漸漸清晰”。詩人從神秘的歷史出場,引出了一座名為“巴”之城的厚重與大氣,正像他在詩中所寫:“以文字的象形/注釋城市品格”。一座城市的品格,不僅建立在它的建筑和物質基礎上,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底蘊里,梁平就是想以自己的文字,寫出重慶城的品格與風尚。從東周的巴將軍蔓子,到元朝的重慶知府余,再到清末民初的革命人士鄒容及其《革命軍》;從抗戰(zhàn)時期作為國民黨的陪都,到解放后的新氣象,詩人真正還原了重慶的歷史原貌。第二章,梁平從自己在重慶這座城市出生成長,到對其的了如指掌,再到自己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其中有悲歡,也有困惑,有對過去的回首,也有對未來的展望,這是為一座城市立傳的地基。當他在第三章又回到歷史的時候,則從時間的線性順序發(fā)展,拓展到了空間的移步換景。詩人在重慶的那些遺跡和舊址上刻下了自己的精神胎記,那是他對重慶全部的經驗。一座城市的演變,其實也暗合了人之變化與時間的流逝。第四章,詩人又將視角拉回到了當下的現場,他從生長于斯的人事和過往中,以旁觀者的視野,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融入了重慶這座城市的血液里,因為只有人的存在,才會讓一座城市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詩人舒婷寫《神女峰》到鄰居娟娟,再到這座城市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都無不暗含著詩人對重慶的眷念和真情。詩人在最后的《跋:作者獨白》中寫道:“城市對于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這是我敬畏產床上剝離/每個胎盤的理由/我在這里生活,或者離開/我在這里快樂,或者憂傷/始終無法扔掉母親給我的那件胎衣”,詩人與重慶有了生命關聯,不管走到哪里,他對其都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意,如同故鄉(xiāng)之于游子的那份牽連,任由何種阻隔,也無法改變這種地域血緣之親。這種血緣里面,既有詩人所說的“膠著關系”,又有“抗衡關系”,這是詩人和重慶的精神寫照,也是他探究城市血型的見證。

      在《重慶書》中,梁平建立起了自己的現代史詩觀:詩歌既要有歷史感受力,又要富有現代性經驗,這與那種完全沉入歷史的書寫不同,他融合了更多現代性元素,以此來拓展史詩的精神邊界。在另一部解讀蜀文化的長詩《三星堆之門》中,梁平是帶著責任感來為這一神秘的中華古文化招魂的,他說“對三星堆的崇拜緣于這個遠古文明的燦爛和神奇”,正是基于這種考慮,也出于這一揭秘之目的,詩人從1929年春天的一個歷史場景開始,將我們的思緒引向了八十多年前川西的一個小村莊里,燕家祖孫三人在鋤地時挖到一堆玉石寶器,這一畫面定格后,拉開了三星堆文化的盛大序幕。在詩中,有幾個年份,對于三星堆文明的發(fā)掘來說至關重要:從1929年到1933年,從1963年至1986年,這四個年份,逐漸讓三星堆文明浮出水面,并成為代表蜀地神秘文化的重要佐證。作為一段“失落的歷史”,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fā)現,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奇跡”,它承載著一個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厚重,也寄托著一個詩人全部的精神遐想和理想期待?!叭绻覀冋娴目梢詮臍v史的偏旁進入歷史/我們就應該站在三星堆輝煌的背后,讓一束逆光打來/在這個時候,我們激動得有些發(fā)亮的眼睛自然會掠過一絲陰影/可以過濾眼里的幼稚、盲從,可以感覺到背心的陣陣發(fā)涼”。這是發(fā)現的喜悅,也是探索的驚奇。面對文化遺產,除了這些,我們還從各種細節(jié)里尋找到了歷史的蛛絲馬跡,這是進一步發(fā)現文明的拐點。從三星堆遺址里,考古學家們發(fā)掘了很多文物,有陶有玉,還有青銅,這最能代表遠古中華文明的源頭,它們是聯結當下與歷史的紐帶。對此,詩人這樣抒情:“陶有陶的話語/我們在陶的話語里游刃有余/玉有玉的情感/我們在玉的情感里行走自如/青銅有青銅的光芒/我們在青銅的光芒里抵達無限”。這是梁平對三星堆文明的歷史感慨,但因為三星堆文化還沒有解密,這個門并未完全打開,仍處于探索過程中。詩人深知這點,他在詩中沒有像考古學家那樣給出具體的答案,而是留給了我們更多想象的空間。

      《重慶書》與《三星堆之門》這兩部長詩,之所以被稱為巴蜀二重奏,其實正暗合了詩人對重慶與成都的地域文化認同感,此乃詩人對天府之國的親近情懷使然。正如梁平自己所言:“《重慶書》起筆于遠古而側重的是對巴文化來源的當代審視;《三星堆之門》卻是站在今天對蜀文明的追根問底?!碑斘覀儗⑦@兩部長詩放在一起來解讀時,恰能從中找到這巴蜀二重奏的旋律和格調:它源于一種文明的被喚醒,同時也希望找到這兩種文明各自的精神譜系。而對詩人來說,他完成了一個重要使命——對巴蜀文化的詩意回望。

      三、介入當下時代與社會的現場

      在新世紀以來的詩歌寫作中,梁平不僅關注一座城市的過往和精神細節(jié),而且也直面那些神秘文化的歷史內涵,更重要的是,他后來還將視野轉向了中國社會的現實,以史詩的方式去抒寫一種當下情懷,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然而,無論對于歷史,還是對于現實,無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還是對現代思想,梁平都有他獨特的認知。所以,他能從不同角度下筆,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詩歌景觀。寫歷史題材,他富有現代感;寫現實題材,他又注入了歷史感,這種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互滲,正是梁平能駕馭這些交叉題材之能力的體現。在寫作現實題材作品時,梁平并沒有完全作平鋪直敘的成績羅列,而仍然以詩性的筆調,去調動各種感官,或俯或仰,或視或感,誠摯地道出了自己的觀察、思索、呼喊與激情。

      對于極端的實驗,不管是語言的,還是結構的,梁平都很警惕,他有自己用力的方向。他以詩歌介入現實,然后探求并作總結,這源于他對自我的要求和對家國的責任。梁平曾說:“對我們民族文化、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對現實社會中人的生存狀況、生命價值的深刻關注,是我們的一種責任。我們的寫作有了這份責任,我們就知道了該寫什么?!彼蛯儆谧约核岬降摹爸雷约涸搶懯裁础钡脑娙?,他有的放矢,并不憑空捏造,如此基于現實的書寫,總能激發(fā)出一些潛能和活力。如果說《琥珀色的波蘭》是詩人將觸角伸向中外文化交流的闊大空間里,尋求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詩意對接,《三十年河東》是為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變遷,作一個階段性的梳理和總結,那么,《汶川故事》則將視野置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建設,描繪了一座鳳凰涅一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城市。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大國,中國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低,但是我們缺乏與他者的交流,因此很難將自己的文化輸出去。2006年10月,梁平以詩人身份應邀去波蘭作了詩歌交流與文化訪問,這對于他來說,是一次異域之旅,更是一場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體驗。詩人將他在波蘭的見聞和感受,以《琥珀色的波蘭》這部專題詩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對這個歐洲國家的尊重,也為自己的行走留下一份可資記憶的美好。他走在華沙的街道上,參觀古老的王宮,了解波蘭的歷史,憑吊這個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度。梁平訪問了居里夫人的故居,還與希姆博爾斯卡、米沃什和密茨凱維支這三位享譽世界的波蘭詩人,作了深入靈魂的對話,這種精神交流,是一位中國詩人向波蘭詩人傳遞信息和溝通思想的重要途徑。在波蘭,梁平不僅將目光伸向遠古和過去,他也不時地將視野拉回來,重新回到這個國家的當下現場,去關注二戰(zhàn)老兵、普通華沙女孩,甚至去觀察在街頭瞌睡的老婦,這些平凡者,同樣也構成了波蘭的景觀,而且更能顯出一個國家的氣度與胸襟。正因為如此,波蘭作家委員會專門把這本詩集翻譯成波蘭文,以《近遠近》之名在波蘭正式出版發(fā)行。這次中西交流,是梁平詩意之旅的征程,他用詩歌記錄了此次征程的點滴,這同樣屬于他系統(tǒng)化與整體性觀察時代的美學范疇。

      2008年年末,梁平寫出了反映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的巨型長詩《三十年河東》,這非一般贊歌式的獻禮之作,而是帶著詩人自己三十年的人生體驗與情感溫度的,他的詩性自覺與真摯深情,都在這部長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露。在《三十年河東》中,詩人通過一次次歷史事件,將這三十年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幅壯麗的改革畫卷。從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的冒險試驗開始,中國社會走向了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詩人由此也開始了他的抒寫之旅。從“一切禁錮都可以突破”的深圳特區(qū)實驗,到香港、澳門的回歸,從經濟建設到科學和教育,從裁軍到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從西部大開發(fā)到新農村建設,從春晚和年夜飯到志愿者隊伍的壯大,從三峽工程建設到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從加入WTO到“神舟7號”上天,詩人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作一番詩意的回顧。這樣長的詩,我們之所以讀起來并不感覺到空洞,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由一個個具體的事件和細節(jié)構成實體,顯得飽滿、充實,能夠支撐整部長詩的宏大基調。其實,寫作《三十年河東》,對于梁平來說,是思想上的挑戰(zhàn),也是技能上的考驗,沒有駕馭能力,很難恰如其分地在如此大題材上提供寬闊視野,寫出真精神,呈現大力量。

      同樣也是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區(qū)發(fā)生了里氏8級地震,災難帶來的痛苦,不是一個虛數,而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死傷者疊加起來的實數。作為親歷者,梁平或許也承受過與很多喪失生命與家園的同胞們相似的精神之痛。稍有良知和心性的人,都無不為之嘆息傷懷,更何況是敏感的詩人呢?梁平也曾在那時寫下了他的悲憤與哀悼。事隔三年之后,地震傷痛已漸漸在汶川人心中得以撫平,梁平又拾詩筆,以《汶川故事》之題,寫下了“5·12大地震災后重建詩報告”,回顧了那場災難及災后的心靈和家園建設。這次長詩寫作,又勾起了梁平對三年前地震災難的痛感體驗,他以“夢斷五月”為題描繪了那場災難給汶川人所帶來的持久傷痛;接著以“夢醒四川”為題,他如實刻畫了地震之后國人救災的壯志。詩人以一組組在災后重建家庭的感人場面,抒寫了幸存者的堅韌。在第三部分“夢想成真”里,詩人以災后新汶川的建設為主題,寫出了感人至深的場面,極富感召力和真性情。而在“尾聲:或夢的飛翔”中,梁平則將汶川地震置放到整個國際大背景下,并由此呈現了中國人不屈服的精神:在災難面前,我們有自我拯救的骨氣和魄力。

      對于梁平來說,近些年來他寫作的長詩,大都如其本人所言:要尋求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其實,他在創(chuàng)作中所出示的,也正是一種主流的詩性價值觀。中國人的人生,大都希望追求詩意,這是傳統(tǒng),在今天也具當下意義。我們如何去挖掘和保持這份傳統(tǒng),需要更深的探索與更長久的堅守。梁平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他不僅要為生長于斯的故鄉(xiāng)立傳,而且還在為整個中國的發(fā)展描摹藍圖,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也是一份使命。

      綜觀梁平近三十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可以看出他所走的那條詩性之路,從短詩練習,到長詩寫作,無不暗合著詩人所恪守的帶著“地氣”寫作的觀念。從個性化創(chuàng)作,到主旋律言說,與梁平所走的人生之路有關,也與他的性情和個人思考相聯。在詩歌這條道上,或許他正是用詢問時代和叩訪歷史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刻下一個公共價值的烙印,詩人這種堪稱樸實的書寫,正是反映這一時代的主流見證。

      猜你喜歡
      長詩梁平詩人
      中華蜜蜂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質研究
      蜜蜂雜志(2021年9期)2021-12-09 09:04:12
      獻給這個世界我們未知的——讀龔學敏長詩《三星堆》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30
      昆士蘭大學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The Color Purple
      王舍城(長詩)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3
      一個人的成都北站(長詩)
      劍南文學(2016年1期)2016-02-28 01:16:51
      詩人與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顺义区| 台江县| 迁安市| 武定县| 连州市| 于都县| 永年县| 凤冈县| 阿拉善左旗| 万荣县| 措勤县| 渭源县| 湄潭县| 辛集市| 青川县| 旬邑县| 丹凤县| 胶南市| 昌吉市| 镇康县| 天长市| 赤峰市| 三江| 龙陵县| 鄢陵县| 洞口县| 教育| 西华县| 鹤峰县| 南溪县| 禄丰县| 广河县| 鹤庆县| 古丈县| 普宁市| 安溪县| 太保市| 桂东县| 屏山县| 望城县| 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