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敏
長期積累 偶爾得之
——談戲曲演員的技巧與修養(yǎng)
■惠敏
在戲曲的舞臺上運用的程式化表演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對生活的模仿,更是對生活的概括、夸張、裝飾甚至變形;程式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方面演員需要經過長期的形體程式技巧訓練,形體動作才能完全適應戲曲舞臺的需求,另一方面演員必須要向生活學習,運用所學技巧結合生活體驗,在舞臺上將劇目所要呈現(xiàn)的內容得到準確、生動、鮮明的體現(xiàn),才能演活角色,服務好劇情需求。試想一個演員不具備腰功、腿功,臺步走不了,靴子不聽使喚,那怎能叫演戲?同時,演員沒有生活,也一定演不好或演不像戲。還有就是戲曲音樂、唱腔、念白的訓練了。演員對戲曲音樂、唱腔板式及轉換、念白等都必須認真去學習掌握,音樂、唱腔、念白在戲曲表演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偟恼f起來,就是演員必須在規(guī)定情境刻畫人物,傳達人物內的在情感。一出戲的氣氛節(jié)奏是跟人物的情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演員只有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在節(jié)奏,全劇外部節(jié)奏才能找準。
然而,單純地展現(xiàn)程式等所學技巧,充其量不過是功夫或特技的展示或炫耀,與成功塑造人物演好戲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戲劇表演需要個性,需要鮮活的形象,必須將所學“用活”。所謂“用活”,就是從生活出發(fā),以戲統(tǒng)技,以情演人,才能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美的獨特的人物形象。如我排演的《江姐》中唐貴山。這出戲,使我深深體會到塑造人物內心世界是戲曲表演藝術的關鍵。一個演員能否成功地飾演好一個角色,首先必須對飾演的角色和與劇中其他人物的關系有一個清醒的深刻認識,那么精研劇本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才能準確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起伏。根據(jù)不同的劇情,不同的人物做具體分析。
我在錫劇《玲瓏女》演奸臣嚴嵩這一反派角色,和我以往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戲份不是很多。壞人也不應個個貪財好色,如出一轍。他們中有的為權,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色。角色各有特點,性格或詼諧,或沉穩(wěn),或狡詐。演員要深入角色,認真分析體會,演出各個角色的個性來,通過舞臺語言、行為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內心活動,才能揭示出人物的美、丑、惡。其次,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是成就一個優(yōu)秀戲曲演員的催化劑。演員在苦練專業(yè)的同時,更要不斷提高文化水平,加強文化修養(yǎng)。演員的每一句唱詞,每一個身段動作,只做到心里明白還不夠,要能講出道理,多問“為什么”,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演員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做支撐,要將一切與戲曲表演有關的知識和舞臺實踐結合在一起,總結上升為理論,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演藝術水平。
演員要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吸取、鉆研,將所學化為表演的藝術原料,滲透到角色塑造中去,才能對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品味”產生作用。翻閱古今資料,凡造詣精湛、貢獻卓著者,大都是興趣廣泛、知識淵博,有的甚至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精通的多面手。新時期的演員,絕不只是目光短淺、孤陋寡聞,只會唱幾出的“藝人”。所以,一個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一定是個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人,具備優(yōu)良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加快一個演員的成長步伐。演員成功決不是偶然的,離不開專業(yè)技能的苦練,離不開文化素養(yǎng)的苦修,離不開生活中的積累。而藝術修養(yǎng)是長期的,往往不易立竿見影,要靠 “長期積累,偶爾得之”,“兼收并蓄,”只要博采勤工,持之以恒,久之必有成果,修養(yǎng)、氣質都會提高,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