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恕
京劇“通天教主”
——王瑤卿——紀念王瑤卿誕辰134周年
■范學恕
提起中國京劇,不得不談及王瑤卿先生,在京劇的發(fā)展史上,他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領軍人物,也是京劇界授徒最多的一位卓越導師,被京劇同仁稱之為“百科全書”和“通天教主”。他開創(chuàng)了京劇藝術發(fā)展的一代新風,使京劇的整體風格走向轉斬、在京劇發(fā)展的歷史上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被傳承在今天的京劇舞臺上。他是今天淮安市清浦區(qū)人,在淮安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中頗有影響,成了淮安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從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作為“運河之都”的淮安在明清時期燦爛的文化之光。
王瑤卿的家世記述不多,他的父親王彩琳又名王家琳,約1850年出生于清江浦(今江蘇淮安市清浦區(qū))火星廟街7號,幼年時期在家鄉(xiāng)從李姓藝人學習昆曲,大約十歲左右隨師傅進京學藝。進京后先后拜謝肅玉、郝蘭田為師。后被京劇界稱為京劇老旦的奠基者郝蘭田,他見彩琳聰明伶俐,不但扮相好,而且嗓子也好,心中非常喜歡,便將女兒許配給王彩琳,成了王瑤卿的外祖父。王彩琳和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同是京城“四喜班”的名青衣,成為清咸豐年間京城一代昆曲名伶,他擅長出演《醉歸》《獨占》等昆曲折子戲,在同輩名伶中有“鶴立雞群”之贊譽。梅蘭芳家藏有《嫖院》一戲繪像,十二個旦角中就有王彩琳,還有梅巧玲、時小福、朱蓮芬、余紫云(余叔巖祖父)、楊朵仙(王瑤卿岳父)、朱靄云等人。王彩琳后成為北京城南韓家潭“絢云堂”堂主,故也被稱為“王絢云”。身為韓家潭“絢云堂”堂主王彩琳,因厭倦粉墨生活而棄伶經(jīng)商,開起了當鋪,當時家境比較寬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把王家當鋪燒得一干二凈,王彩琳在悔恨中生病去世,時年約四十歲(約公元1890年,當時王瑤卿還不到十歲)。
至于王彩琳的父親名叫什么?王家是何時來到清江浦落戶?目前尚無資料記載。據(jù)王瑤卿的堂侄王世霞回憶,王家的祖籍在安徽。我個人分析,很有可能王彩琳的祖輩是徽班出身,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后,留下的部分徽班分布在以揚州、淮安為中心的淮河里下河地區(qū),當時的清江浦是漕糧運輸樞紐和海鹽集散中心、南船北馬,因而商家云集,是戲曲藝人謀生之地。王彩琳的父親有兩個兒子,彩琳是老大,弟弟名叫王家蔭,家蔭是開當鋪的。王彩琳有三個孩子,長子王瑤卿生于1881年,原名王瑞臻,字“雅庭”,別號“菊癡”,晚號“瑤青”;次子王鳳卿,比兄長王瑤卿小兩歲,是唱文武老生的,王鳳卿人品很好,他后被梨園界共認為繼“伶界大王”譚鑫培之后、余叔巖等“四大須生”未形成之前的京劇老生第一人,長期與梅蘭芳合作。王彩琳還生有一女,嫁于唱刀馬旦的朱桂元為妻,她成了程硯秋的師父榮蝶仙的岳母。王家蔭生有一子,名叫王麗卿,也是唱京劇旦角,據(jù)王世霞回憶,他的父親王麗卿也是四十多歲病故的。
王瑤卿十六歲那年,娶“四喜班”著名花旦楊桂云之女為妻,楊氏夫人是后來著名琴師楊寶忠、京劇老生“楊派”創(chuàng)始者楊寶森的姑母。王瑤卿生一愛女王鐵瑛,鐵瑛自幼隨父學藝,曾于1942年與徐和才拍攝京劇影片《孔雀東南飛》,飾劇中人物劉蘭芝。王鳳卿生兩男一女,長子王少卿。少卿幼年學老生,宗譚派,曾于梅蘭芳同臺演出過,二十八歲時,改拉胡琴,一直為梅蘭芳伴奏,他思維敏捷,往往獨出新意,敢于創(chuàng)造,梅蘭芳好多新戲新腔,都是與王少卿合作創(chuàng)作的。因王瑤卿無子,王鳳卿將二兒子幼卿過繼給兄長,幼卿得到了大伯父的真?zhèn)?,成為了京劇名旦。梅蘭芳為了讓兒子梅葆玖幼年能學到正宗的“王派”藝術,讓葆玖拜幼卿為師,后梅葆玖常講,王幼卿是他的啟蒙老師。王幼卿生三男一女,長子王續(xù)曾、次子王少增、三子王榮增,女兒王存德。榮增曾為老生演員,1983年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現(xiàn)已去世。他得到過爺爺瑤卿的指導,劇藝基礎豐厚,能文能武,博聞多識,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和鑒賞能力。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副所長張關正兩位教授告訴我,王榮增任院長期間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成為“三無”院長,即一無職稱、二無住房、三無電話,把評職稱和分房機會都讓給別人。
王瑤卿九歲開始向田寶琳師傅學藝,十歲以后與弟弟王鳳卿一起向崇寶貴學習武功;當時王瑤卿學武旦、王鳳卿學武老生,十歲剛過的王瑤卿被一位號稱“崇剝皮”的師傅按腰力度過大,導致腰骨折斷。十二歲以后,王瑤卿喊出了小嗓,拜“四喜班”青衣演員謝雙壽學習青衣,謝雙壽的教學方法好,給瑤卿打下扎實基礎,為他鋪就了未來的一代名伶之路,使瑤卿終生難忘。同時,他又拜青衣名伶張芷荃、京昆刀馬旦兼小生的杜蝶云為師,此時,他已向各路師傅學有約五十出左右的戲。
王瑤卿十四歲在“三慶班”正式登臺演出。第一次出臺唱的戲是“祭塔”,一炮打響,贏得好評。他在后來的舞臺實踐中,堅持向各路名伶請益,只要誰哪怕有一出好戲,還是在念白、唱腔、做工上有特色,他就虛心向誰學習,而且決心學到手。當時梨園界有個規(guī)定,你唱什么角色只能學本行當?shù)膽?,唱青衣的就不該學花旦。而王瑤卿打破門戶之見,向各種不同派別、不同風格廣泛吸取營養(yǎng),學而不泥,擇優(yōu)而從。如他向時稱“天下第一青衣”時小福學習清晰有力、沉穩(wěn)醇厚的念白,并通過觀看、揣摩、領悟他《汾河灣》這出拿手好戲的表演,在時小福去世后,《汾河灣》這出戲無人敢與譚鑫培合作,而王瑤卿恰擔當下來,并且一次成功。他與譚鑫培合演《汾河灣》《打漁殺家》《武家坡》時期是王瑤卿舞臺藝術的極盛時期,獲得了“青衣女叫天”的稱號,并與譚鑫培先后被選入清廷任升平署“民籍教習”,為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唱戲助樂,經(jīng)常得到慈禧太后的夸獎,這個階段奠定了他后來成為“通天教主”的基本地位。
王瑤卿的藝術成就,概括起來大體體現(xiàn)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創(chuàng)造了“梨園湯武”時代。所謂“梨園湯武”,京劇史上稱譚鑫培與王瑤卿。在京劇發(fā)展史上,自徽班進京后約半個世紀左右,在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時期形成了京劇,他們?nèi)吮缓笕朔Q為京劇“三鼎甲”。從京劇形成到清朝末期約半個多世紀,京劇一直是生角掛頭牌,旦角僅是配角,無論在劇目上和人才上旦角都無法與生角抗衡;到了譚鑫培與王瑤卿合作期間,觀眾一半是來看瑤卿的戲,由于他的旦角藝術聲勢大振,使旦行的地位迅速突起,改變了生行獨領風騷的局面。在京劇的舞臺上,梨園界一致認為,以王瑤卿開始,旦角唱大軸,他是第一個;旦角掛頭牌,他也是第一個;旦角創(chuàng)流派,他又是第一個?!八拇竺北环Q為流派的時間都在王瑤卿的“王派”之后。在京劇的表演藝術上,他不愧為繼往開來、承前啟后、開拓創(chuàng)新的一位藝術巨匠。
二是創(chuàng)造了旦角的新聲腔。今天旦角的聲腔得益于王瑤卿的改革貢獻,他是一位戲曲改革家。在他逝世后,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劉芝明在悼詞中說:“王瑤卿先生實行的革新路線,他沒有藝術上門戶之見,因此,他才能革新,才能創(chuàng)造,王瑤卿先生的革新精神,不是一時的,不是憑個人興趣的,而是終生的,他以勤懇、熱心謙虛、大公無私的態(tài)度來學習,來教育后代……”。評價是如此之高。王瑤卿在聲腔藝術的變革上,他變苦唱、傻唱、死唱為巧唱、活唱、新唱,他培養(yǎng)徒弟和學生,能夠根據(jù)各人的嗓子條件因人設腔;“四大名旦”的梅腔、程腔、尚腔、荀腔不同程度上都是在王瑤卿培育下形成的,無不凝結著王腔新韻。如程硯秋的代表名劇《鎖麟囊》從創(chuàng)腔到唱法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王瑤卿晚年創(chuàng)作新腔的最后一出戲——《柳蔭記》,今中國京劇院“葉派”小生江其虎告訴我,他近期與梅派名旦李勝素合作演出了《柳蔭記》,深深感到《柳蔭記》這出戲唱腔太優(yōu)美了,當年設計唱腔的王大爺真是了不起。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教授和我在交流中認為:“建國后《白蛇傳》《牛郎織女》《柳蔭記》等戲都是王瑤卿創(chuàng)腔的,這些新腔根本不像是一位清朝老人創(chuàng)作的,他當年創(chuàng)的腔至今仍充滿生機和活力”。由于王瑤卿的藝術水準及改革成就,在京劇界呈現(xiàn)由原來的老生“無腔不學譚”又加上“旦行無腔不學王”的局面。三是創(chuàng)造了旦角表演藝術的新里程。有人說“王瑤卿是以做壓了唱”。此話是對王瑤卿做功藝術的贊賞,而不是說他對唱不注重。梅蘭芳講:“辛亥革命后,人們再也見不到旦角演員捂肚子了”(1911年左右,是王的舞臺藝術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梅蘭芳僅是開始初露頭角)。在王瑤卿之前,青衣、花旦、刀馬旦分野嚴明,不得混亂,唱青衣的一是不能唱花旦、刀馬旦;二是只講究唱功,不注重表演。像以前的時小福、陳德霖等著名青衣有唱功,而做功不足,幾乎都是捂著肚子唱。王瑤卿不甘忍受這種束縛,大膽地變革了表演方法的舊規(guī)矩,他將青衣、花旦、刀馬旦三者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旦角藝術的新行旦——“花衫”。花衫行當所體現(xiàn)的三位一體,標志著旦角表演與唱、念、做、舞融為一身,加上他講究書情戲理,貼近人物、貼近生活,使京劇旦角表演藝術進入到一個新的里程,以綜合美的形式展現(xiàn)給觀眾。京劇小生“姜派”藝術創(chuàng)始者姜妙香曾回憶說:“我開始學戲原是學青衣的,看了王瑤卿的不少戲,看人家身段與表演,人家才像唱戲的”。
四是創(chuàng)造了一批新戲,救活了一批老戲。王瑤卿善于從劇情戲理出發(fā),對劇本及劇中人物仔細推敲,對存在缺陷的戲從情節(jié)內(nèi)容和藝術處理上加以修改,使之合情合理趨于完善。對弊端較多的戲,敢于作脫胎換骨的變革,使之成為一出新戲。他有一句名言“戲是怎么好怎么改,而不是怎么改怎么好”。如《荀灌娘》《木蘭從軍》《雁門關》《萬里緣》《梁紅玉》《棋盤山》《福壽鏡》《天河配》《槍挑穆天王》《樊江關》等,都是經(jīng)過王瑤卿改編的。再如今天梅派經(jīng)典戲《西施》,當年梅蘭芳認為原劇本零碎場次太多,精彩情節(jié)遲遲不能出現(xiàn),將劇本送請王瑤卿處理,而王用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面改編成一出新編《西施》,梅蘭芳每次演這出戲時,就想起了王瑤卿對他的關懷與幫助。“四大名旦”中,《玉堂春》這出戲荀慧生能演全場,而全場的劇本是王瑤卿經(jīng)過改編后交給荀的。他改戲的出發(fā)點是:既要合乎情理,又要利于安排“玩意兒”;如《槍挑穆天王》這出戲中,原本穆天王被楊延昭當場刺死,王瑤卿認為不妥,在情理上不通,自己的父親死了,穆桂英置殺父之仇不顧,還投宋嫁楊宗保,連觀眾從情感上也不能接受,于是改為桂英救了父親,一同回山歡聚。京劇《十三妹》這出戲原是“兒女英雄傳”中的折子戲,王瑤卿在出演這出戲的主要人物何玉風時,廢除了原由余玉琴(也是淮安人)扮演的“蹺功”,對劇本的內(nèi)容、場次、念白,都作了改進,后這出戲成了“王派”的代表作,仍是今天中國戲曲學院教學的重點劇目。
五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大批梨園弟子。京劇界把當年的譚鑫培、王瑤卿稱為生、旦兩革命家,兩人革命精神一致,但革命的結果確不一樣。譚的革新是把老生唱腔推向了新里程,創(chuàng)造了別開生面的“譚派”,但他很少收徒。而王的革新,是引領一批學生開宗立派,開創(chuàng)“生旦并重”新局面,使一大批人走進了京劇藝術大門。
王瑤卿收徒弟帶學生時期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在他舞臺生涯登峰造極時期,也就是從二十八歲左右獲得“青衣女叫天”時開始至四十六歲因到上海連續(xù)38天演出使嗓子“塌中”而停演的這段時期。“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及程硯秋的岳父果湘琳、譚派須生羅小寶等都在這期間投入到王門。二是嗓子“塌中”退隱后,在自己的故居培英胡同20號“大馬神廟”做起堂主期間。這個階段因生活需要,開始公開收徒。投入王門的人踏破了大馬神廟,如杜月笙的干女兒被稱為“女伶中的梅蘭芳”的章遏云、素有“第一美坤伶”之譽的華慧麟、“鐵嗓銅喉”王玉蓉、“生旦凈丑無一不能”的趙桐珊、“四小名旦”中張君秋和宋德珠、被稱為“四塊玉”之中的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茹、杜近芳的姐姐杜麗云、坤伶“四大名旦”之一的新艷秋、“四大伶后”之首的梁小鸞、荀慧生長子荀令香、當今程派名家遲小秋的師傅王吟秋、今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等等。三是解放初期任中國戲曲學校(今中國戲曲學院前身)校長期間。這時的王瑤卿一下子從舊社會的優(yōu)伶變成了新中國的人民藝術家,工作積極性很高,盡管年近七旬,身體狀況不好,但親自執(zhí)教。今天仍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名家謝銳青、蕭潤增、周長蕓、吳鈺璋、王夢云、楊秋玲(已故)、李開屏、劉秀榮等都是王瑤卿在戲校期間的學生。于玉衡、謝銳青、劉秀榮、周長蕓、李開屏成了今天正宗的“王派”傳人。2014年,我在北京與劉秀榮老師見面,一提起王瑤卿,她似乎顯得很激動,用她的話講,恩師對她的關懷與培養(yǎng)難以報答。
由于王瑤卿與譚鑫培合作過,對譚派戲路非常了解,因譚鑫培授徒極少,想學譚派戲的人都請教王大爺。京劇老生“言派”創(chuàng)始人言菊朋因學譚派,王瑤卿親自教他《四郎探母》《武家坡》《南天門》《汾河灣》《打漁殺家》等“譚派”戲。著名譚派老生貫大元及譚鑫培女婿王又宸,李和增的師父、老生“高派”創(chuàng)始人高慶奎,老生“楊派”創(chuàng)始人楊寶忠,譚鑫培的孫子譚富英,“葉派”小生創(chuàng)始人葉盛蘭等都得到王瑤卿的傳授與指導。著名老生“馬派”創(chuàng)始人馬連良深得王瑤卿的栽培,王瑤卿將自己的旦角傳統(tǒng)戲《五彩輿》和《萬里緣》改編成生角戲《大紅袍》和《蘇武牧羊》,并給馬連良在排戲中給予指導,這兩出戲后都成了“馬派”的經(jīng)典劇目。昆曲泰斗俞振飛回憶說:“我1930年到北京與程硯秋搭臺演戲,到京后首先去大馬神廟拜見王大爺”。他除了向王瑤卿學習的最主要一出戲《呂布與貂蟬》以外,還學習了《得意緣》《悅來店》《能仁寺》等劇目。《呂布與貂蟬》這出戲是王根據(jù)昆曲《連環(huán)記》改編的,使俞振飛后來戲曲生涯受益很大。
王瑤卿是中國京劇界授徒最多的一位導師。王派弟子密如云,簡直無法統(tǒng)計準確、目前共認的大約有400人以上。建國初期,凡是活躍在舞臺上的旦角演員幾乎無一不受到他的教益。他30多年的舞臺生涯,積累了豐富而又淵博的舞臺經(jīng)驗和舞臺知識,他不僅熟悉旦角戲,也熟悉生角以外的各種角色戲,他不僅能排戲、而且能編戲;他不僅懂表演,而且懂音樂;他仿佛是一個藝術寶庫,等待人們?nèi)ゼ橙。彩怯龅綉蚯矫嫒魏坞y題或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說到大馬神廟找“百科全書”去,只要找到王大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當時凡是在舞臺上演戲的旦角演員,不到大馬神廟去拜一拜,似乎就很難成名。去大馬神廟的不僅是旦角,而且還有生角及生角以外的其它角色;不僅是演員,而且還有票友。大馬神廟是中華民國半部京劇史,是京劇鼎盛時期的半壁江山,是京劇藝術的高級沙龍,它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幾乎相當于今天的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班。王瑤卿是名符其實的“通天教主”、中國京劇史上“通天教主”也只有王瑤卿一個。
王瑤卿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家、改革家、教育家。1954年因病長逝于北京,終年74歲。今年是王瑤卿先生誕辰134周年,此文亦表紀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