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琳
(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000)
?
試論語言變異,變化和變體
趙慧琳
(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000)
社會語言學強調(diào)現(xiàn)實的語言是多種多樣、千差萬別的。變異不僅存在于說不同的語言或方言的言語共同體之中,而且存在于說同一種方言或語言的言語共同體之間,表現(xiàn)在每個說話者身上。區(qū)分各種語言變體有助于我們從語言的角度來了解不同的言語共同體和言語個人,具有一定的社會交際意義。
語言變異;語言變化;語言變體
語言研究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或總結(jié)語言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從而認識人類語言的本質(zhì)特點。現(xiàn)代社會語言學建立之后,長期被語言學家忽略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重新受到重視,并且成為社會語言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語言變異理論是世紀中期美國語言學家威廉拉波夫開創(chuàng)的一種新的社會語言學理論,該理論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異質(zhì)有序的系統(tǒng),強調(diào)以鮮活的表現(xiàn)多樣的現(xiàn)實生活語言作為切入點,來探究語用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
社會語言學以變異為研究核心,并不是刻意地渲染語言是雜亂無章的、無規(guī)律可循的觀念,而是要更有效地解決語言現(xiàn)實中復雜的變異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從而全面、正確地認識語言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和發(fā)展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變異的語言學分支學科,或者說是研究語言變異的一個重要途徑。
1.1 語言變化
語言變化和語言變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早在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家就研究過語言的變化或變異問題,但當時的研究或者只是分析同一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變化,或者只是研究某個、某幾個語言中某些語言成分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變化,目的是為了建立語言之間的親屬關系,探討語言演變的規(guī)律。
語言變化是指“在一定時間里和/或一定范圍內(nèi)對語言形式所作的修改。(McArthur 1992:575)”即語言變化是歷時的語言變異,是源自空間或地域的、社會的變異。語言變化可涉及到語言的任何成分——語音、拼寫、語法、詞匯等。語言變化時刻都在進行,既可是突發(fā)的(比如出版社印刷風格中的拼寫變化),也可是漸進的(比如某個元音發(fā)音的細微變化)。通常,在語言接觸而導致皮欽語化的情景中,語言變化往往是迅速的、突發(fā)的,而在其他情景中,語言變化則在言語社團中傳播得異常緩慢,幾乎不被注意到”。
語言變化主要有兩種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對于這兩種變化,威廉·拉波夫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了調(diào)查。在這以前,紐約人在講car 這一類詞時,詞尾的/r/音時有時無的現(xiàn)象被認為是任意變異。拉波夫為弄清這到底是不是任意變異,選擇了紐約市的三個商場作為調(diào)查對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種變異具有系統(tǒng)性,即與社會地位有關。拉波夫也注意到自下而上的變化。他選擇馬莎葡萄園這個小島作為調(diào)查場所,在此研究了雙元音/ai/和/au/的變化情況。
語言變化有兩種傳播方式:一是在源出同一原始母語的姐妹語言中進行;二是在同一語言的不同言語社團間進行。語言之所以變化,有語言內(nèi)部因素,也有社會語言因素。歷時地看,語言變化傳播的速度由社會背景決定。因社會和語言相互作用,社會背景和語言變化之間存在著明顯對應。社會語言學則把語言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和社會外部制約因素有機地結(jié)合了起來,從而使得人們對語言發(fā)展變化的解釋,比歷史比較語言學深入了一步。
1.2 語言變異與變化的關系
語言是一個異質(zhì)有序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所有活語言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盡管存在著錯綜復雜的變異形式,但它們卻沿著一定的方向發(fā)展變化。語言變化是語言變異的結(jié)果。語言變化時存在一種或多種變異形式,若某種變異生存下來,就成為語言的變化形式。人們往往只能覺察到語言變異。語言變異即是正在進行中的語言變化。社會語言學有關語言變異的描寫和解釋方法論,不僅能夠有效地解釋語言變化的起因,而且可以描述語言變化的過程,在某種情況下,還可以預測語言變化的趨勢。
語言變異和變化是語言變異理論中兩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對于這兩個概念,大家的共識是:變化是指語言形式歷時的改變,變異是指語言形式共時的差異從字面上看,二者的界限很分明,但實際上,在許多語言學論著中對二者關系的看法是比較混亂的,概括起來,這些看法主要包括以下四類:1.把兩者混而為一的,如陳原先生(2003)認為:語音變異在語言中是很緩慢的,通常需要三十年或三十年以上,才能看得出某些語音有顯著的普遍性變異?!Z匯的變化(變異)是比較顯著的……”顯然他是把語言變異當作語言變化的同義詞來看待的 2.認為語言變化包含語言變異,把語言變異等同于正在進行的語言變化.(李明:2001:33-38)。3.認為語言變異包含語言變化的,把語言變化的差異確定為時間的差異,即語言變化的差異是若干語言變異類型中的一種。(田貴森,孫建民2009:99-103)。4.認為語言變異和變化幾乎沒有交集。這種觀點認為,語言變化是語言結(jié)構(gòu)內(nèi)部成分的改變引起的語言的歷時變化,語言變異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語言的共時差異(曾煒 2007:84-90)。
其實,這兩個概念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并列包含或混同關系,而是既有交集,又有不同之處。從語言形式存在方式來說,語言變化反映的是語言形式的歷時替代關系,語言變異則體現(xiàn)的是語言形式的共時并存關系或出現(xiàn)了新質(zhì)要素。
2.1 語言變體
社會語言學強調(diào),社會因素對語言的使用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各種社會因素所導致的語言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的各個層次上,也表現(xiàn)在語言使用習慣上,我們所說的語言應該看成是某種變體形式。
Richard Hudson把語言變體定義為:具有相同的社會分布的一組語言項目。語言變體能揭示說話人的眾多相關信息,比如生活背景、出生地、國籍、社會階層等。語言是由任意性的符號組成的,語言表達的意義卻遠比構(gòu)成語言的任意性符號的指示意義要豐富得多。社會語言變異是社會意義蘊涵于語言的一個核心手段(Eckert 2004:51)。社會語言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揭示社會因素導致的語言的變異及其蘊涵的社會意義。
語境的變化引起語體的變化,形成不同歷史時期的語體,如古英語、中古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等以及不同區(qū)域的語體,如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加坡英語等等。同樣,語境的變化也引起語域的變化形成種種不同的語域。本文將語言變體分為標準變體和非標準變體,它們又被稱作標準變體和方言變體。方言變體包括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和個人方言。
標準變體又可以稱作標準語言,Hudson 在《社會語言學》中以聲望為標準得出結(jié)論:語言是一種標準語,它是和方言、語域并列存在的一種語言變體。按照他對語言變體的分類,標準英語不是一種方言,而是一種語言,而那些不用于正式寫作的語言變體則成了方言。
標準變體不屬于某個特定的群體,一個言語社團內(nèi)所有成員都可能使用標準語,而方言變體則屬于特定的群體,是一個言語社團身份標志的顯著特征。語言學家 Haugen 認為,作為一種社會標準規(guī)范,方言是被排斥于上流社會之外的語言,它就等同于非標準語語言。
作為方言變體的地域方言又叫地區(qū)方言,指因語言使用者在地域上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變體。地域的分化使一個地區(qū)的語言難以傳播到其他地區(qū),于是形成了各地區(qū)語言相對獨立發(fā)展的情形,即出現(xiàn)了地域方言,例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中國的南北方言。
地域方言一旦被附加上了價值標準,被染上了社會色彩,就可以稱作社會方言。社會方言的形成和說話人的社會屬性有關,包括說話人的性別、年齡、種族、職業(yè)、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經(jīng)濟狀況等。
個人方言是指因個體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變體。言語社團中的每個個體成員,因其自身生理心理、職業(yè)、年齡、性別等方面的特點,有其特有的用詞、句式等特點,甚至是嗓音、音高等方面的差異。人們經(jīng)常會說:“他的英語比她的英語好”。這里并非是指兩種英語的差異,而是指個人方言的差異。
語言變體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相互混合,即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變體的基礎上生成一種新的語言變體,皮欽語與克里奧耳語就是新語言變體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種語言變體的產(chǎn)生源于說各種語言的人們相互交際的現(xiàn)實需求,沒有這些新的語言變體,這些人就缺少相互交流的共同語言。
2.2 語言變異與變體的關系
同一種思想或信息,傳遞的方式可能是多樣的。這種由于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場合和對象的不同所決定的各種變體即語言變體語言是有生命的,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魅力與風采。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任何語體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在如今語言技巧備受推崇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了解一點語體學,有助于我們認識各種語體的語言特點,把握各類語體的功能,熟悉語言在使用中的變化規(guī)律,便于我們根據(jù)不同的交際場合、內(nèi)容、對象、和方式靈活自如地表達自己,既能恰如其分、巧妙得體而又不失悠悠風雅。當然,對語體語言缺乏理性認識的人未必不會使用語言,但學習和了解語體語言學的人將更善于使用語言。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交際活動的目的。
語言變體具有社會意義,它可以辨別社會群體身份,體現(xiàn)使用者的種種社會屬性,還可以鞏固該群體成員的團結(jié),保持該群體的社會獨立性。語言變體或語言在社會上享有的聲望取決于使用該語言的人和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例如,英語之所以在世界上應用最廣泛、最普遍,就是由說英語的國家的經(jīng)濟地位所決定的。因此,了解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能促進我們同其他各國人民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社會語言學之所以特別重視語言變異的研究,主要取決于社會語言學兩方面的研究目的:(1)真正了解鮮活的、正在被使用著的語言。(2)進一步認識語言的變化和變異的過程、原因、規(guī)律,預測語言的發(fā)展趨勢。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就不能不面對現(xiàn)實語言中的各種變異形式,追蹤那些能夠反映語言歷時演變的共時變異形式是怎樣擴散的,“用現(xiàn)在說明過去”,即用現(xiàn)在的變異形式說明過去的變化,并且在此基礎上預測變化的趨勢。
綜上所述,社會語言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認為研究語言必須聯(lián)系社會實際,研究社會諸因素與語言變異的關系,分析各種語言變體的構(gòu)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和效應,探索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guī)律。這也是以W.Labov為代表的許多社會語言學者研究的中心課題。
[1] Labov,W.2001a.Principles of Language Change,Vol.2:Social Factors[M].Oxford and Cambridge:Blackwell.
[2] Labov,W.2001b.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Labov[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拉波夫語言學自選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3] 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 王遠新 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觀和方法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6] 張艷 談語言變體及其分類[J]語言研究 2009
[7] 田貴森,孫建民.語言變異研究的理論和方法[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99-103
[8] 李明.語言變化的過程原因和機制[J]語言研究,2001(1):33-38
[9] 曾煒.變異視角下的語法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84-90
[10] 楊彩賢.語言變異理論在中國的拓展及應用[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4
[11] 孫金華 何星.試論拉波夫語言變化觀的發(fā)展[J]外語研究 2008
趙慧琳(1991-),女,河南南陽人,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語言習得。
H155
A
1672-5832(2015)12-0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