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志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研究
季志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快速多元化發(fā)展、網(wǎng)絡尤其是無線網(wǎng)絡和移動終端的飛速普及以及學生層次質量等差距的進一步加大,對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載體、內容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旨在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針對性、普及性和實效性.文章從微課程模式入手,對大學生安全教育資源的整合、平臺的建設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微課程資源的平臺功能應該包括核心教育服務、增值信息服務和在線互動服務等.
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課程;應用
大學生安全素養(yǎng)不僅是衡量學校安全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正成為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數(shù).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主力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安全知識體系和提高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一方面,大學生在高中及以前的學習中多以文化知識為主,無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深入細致地涉獵安全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實現(xiàn)社會化是大學期間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一過程會面臨諸多安全隱患;另外大學生不單純是知識的學習者,而應該成為知識和技能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尤其是在安全教育領域,大學生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高校應該如何拓展安全教育領域,整合安全教育課程資源,搭建安全知識技能推廣平臺,以期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安全素養(yǎng),值得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作為一個新概念,微課程的定義在不斷演變和深化.微課程是以簡短、完整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精心設計開發(fā)的一種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半結構化、情景化、可動態(tài)生成與交互的課程資源.它可分為講授型、實驗型、答疑型、解題型等多種類別.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圍繞特定主題的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主題相關的學習指導單、教學設計(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課件)、練習測試(微測驗)、學生反饋(微反饋)、教師反思(微反思)等教學輔助資源.微課程具有主題明確、內容簡短、交互性強、模塊化、半結構化等特點.[1]金陵認為微課程這個術語并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fā)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是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環(huán)境下,有關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的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yè)、互動、評價與反思等要素優(yōu)化組合為一體的教學系統(tǒng).[2]大學生安全教育內容廣泛、涉及面廣以及難成體系,與微課程具有形式多樣化、內容普及化、使用群體廣泛、發(fā)布渠道多樣、傳播效果裂變、交流互動及時等特點高度契合.最具代表性的微課程應用平臺是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該網(wǎng)站基于線上MOOC環(huán)境的建設,對安全教育微課程資源開發(fā)與應對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課程平臺以其跨行業(yè)、跨地域、多學科交叉、技術密集、多方參與、系統(tǒng)擴展性強、開放性好的特點對大學生安全管理與教育構成了有力支持.教育部門可以利用大學生安全教育平臺豐富的資料庫以及開放性的互動平臺實現(xiàn)國家安全教育、治安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網(wǎng)絡安全教育、衛(wèi)生安全教育、自然災害逃生教育等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大學生安全教育平臺承擔安全管理過程中不同實體間的信息交換樞紐支持,提供多類核心信息服務及增值信息共享等功能服務,還提供在線互動交流功能等,詳見下圖:
圖1 大學生安全教育平臺功能模塊圖
其主要功能詮釋如下:
2.1 核心教育服務
包括國家安全教育、治安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網(wǎng)絡安全教育、衛(wèi)生安全教育、自然災害逃生教育等,同時提供各類信息的實時查詢功能,實現(xiàn)信息共享與交互.其中國家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增強國防意識等;治安安全教育主要包括防盜搶、防詐騙、防滋擾、維護正常治安秩序等;消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消防基礎知識、高校典型的火災案例、如何防止火災事故發(fā)生、易燃易爆品保管和使用、火災的撲救與報警、疏散逃生技巧等;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法律法規(guī)教育等;網(wǎng)絡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網(wǎng)絡安全教育、網(wǎng)絡文明教育等;衛(wèi)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衛(wèi)生安全知識、身體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等;自然災害逃生教育主要包括地震、核輻射、雷電、洪水等.在核心教育服務模塊,平臺將采用文字、圖像、視頻等多樣的形式介紹各類安全教育知識和案例,避免安全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單調性和枯燥性,增加其全面性及趣味性.
2.2 增值信息服務
包括專家在線講座、游戲模擬演練、實戰(zhàn)演練、工具下載、安全認證等,同時,平臺將實時提供最新的行業(yè)資訊、完善的政策法規(guī)及各類實用工具等相關信息,為教師與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安全教育增值服務,達到“一站式”服務的便捷高效.其中專家在線講座將根據(jù)實際情況定期邀請行業(yè)專家做客網(wǎng)站,為會員提供最新的安全教育等;游戲模擬演練將安全教育和網(wǎng)頁游戲相結合,堅持寓教于樂的理念,使枯燥而重要的安全教育娛樂化,讓用戶在玩中學到實用的減災防災技能,提高應對突發(fā)事故的能力等;目前大部分學生的安全意識及安全能力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平臺為一些學生提供參與安全實戰(zhàn)演練的機會,定期組織開展參觀各類安全主管部門,接受參加各類演練的預約,通過實戰(zhàn)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對于網(wǎng)絡安全等方面,平臺將實時更新網(wǎng)絡安全的預防技巧及安全工具下載,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網(wǎng)絡安全知識與技能等.
2.3 在線互動服務
包括智能搜索引擎服務、熱點問題深度剖析、專家在線咨詢服務及安全事件實時評論等功能,其中智能搜索引擎服務將根據(jù)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最優(yōu)學習套餐搭配及分級學習安全技能等服務;平臺將通過收集整理相關安全教育的信息數(shù)據(jù),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邀請相關專家講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對其進行深度剖析,提升學生對安全問題的分析力等;專家在線咨詢服務將針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采取在線咨詢、排疑解難的方式幫助學生實時解答心理問題等;安全事件實時評論將針對突發(fā)的安全事件提供交流互動平臺,在分析事件本身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
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課程平臺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界面供用戶登陸,登陸之后,不同用戶進入不同的界面選擇自己需要的功能,整個網(wǎng)絡平臺的底層支持在于安全教育資源庫.
大學生安全教育網(wǎng)絡平臺中的消防子系統(tǒng)包括三個模塊:消防安全員模塊、會員模塊、管理員模塊.其中會員模塊除基本功能模塊外,還應包括增值信息服務模塊和在線互動模塊,以會員基本功能模塊為例,具體應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3.1 檢查消除火災隱患的能力
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隱患檢查,如學生寢室內不能使用大功率用電器、使用臺燈要遠離易燃物、使用完電器應關閉電源、使用蚊香需擺放在開闊區(qū)域、不在宿舍內焚燒雜物等等.第二,新環(huán)境的消防檢查,如到賓館住宿首先要留意房間門后的疏散示意圖,到娛樂場所活動要檢查消防通道是否暢通,到大會堂或報告廳參加活動要確保“安全出口”指示燈正常工作且各安全出口處于開啟狀態(tài),到大型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要留意消火栓和滅火器的位置.第三,工作中消防安全檢查,如下班后確保用電設備的電源均已關閉,工作環(huán)境內的消火栓能正常供水、水槍和水帶不缺少且能正常使用、滅火器數(shù)量和質量均能得到保證等.
3.2 組織撲救初起火災的能力
第一,認識火災,熟知火災的種類,掌握火災發(fā)展過程的時間與溫度關系圖,了解黃金的撲救時間是火災初起的七分鐘.第二,熟悉滅火器的類型和滅火器的使用方法.第三,熟知各類物質著火的應對方法,一旦出現(xiàn)火險知道如何應對,會使用滅火器,會報火警.
3.3 組織人員疏散逃生的能力
第一,各類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如學生公寓、教室、實驗室、食堂、圖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地的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第二,各類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的組織流程.第三,各類預案的模擬演練.
3.4 消防宣傳教育培訓的能力
第一,以職能部門的政策法規(guī)為主要內容,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對廣大師生進行宣傳教育.第二,以案例分析為載體,讓會員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找到應對各類消防事件的最佳途徑.第三,緊急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救,如簡易防護法、結繩滑降法、休氏跳樓法、固守待援法等等.
如上所述的“四個能力”建設內容,可以通過漫畫、動畫、圖片、文字、視頻、游戲等形式,將教育內容具體化、趣味化.由于大學生安全教育平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學習支持與管理系統(tǒng),對于在WEB環(huán)境下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尚處在探索階段,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必將進一步摸索出更好的模式,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安全教育工作將成為高校安全教育的主流方式.
作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平臺,微課程將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無線網(wǎng)絡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APP技術的日臻完善,安全教育必將通過微課程模式在大學生的日常信息攝取中占到一席之地.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形式的學習,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及將來走向社會加上一道安全屏障.在社會向多元化高速發(fā)展的未來,安全教育微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會變得更加重要,也會在更多人的關注和努力下日趨完善.
〔1〕姜鈺.微課程:在線教育新模式[J].出版參考,2014(3):19-20.
〔2〕金陵.在實踐中認識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 (5):23.
G642
A
1673-260X(2015)05-0222-02
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立項課題(13624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