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欣浩
命運由誰掌控
◎ 林欣浩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從英國繼承而來,歷史也不短了,但在咱們看來實在是古怪至極。首先“陪審團”是一個錯誤的譯名,“Jury”本沒有“陪”的意思,原意大約是“臨時裁決委員會”。在法庭上陪審團是負責裁決的主角。法官才是陪襯,只能做做解釋法律、引導庭審之類的服務工作。
讓我們難以理解的是:美國陪審團的成員都是普通老百姓。法庭對他們的學歷水平、法律知識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一個小學水平、沒學過法律的人也能有權決定犯人是不是有罪。
所以在美國,一個億萬富翁該不該破產的命運可能就掌握在一個不愛讀書、不愛思考只喜歡喝啤酒、看脫衣舞的藍領工人身上。這不是亂彈琴嘛!
在美國人看來,這種制度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能保證每個案件的裁斷都符合大眾的道德觀。這能避免法律人士憑著專業(yè)優(yōu)勢玩弄法律條文,也能用來對抗失去民心的惡果,所以至今被大多數(shù)美國人所接受。
(摘自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 遼寧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