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喜 李 松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 430000)
壁掛是通過手工編織色線創(chuàng)作出用于墻壁裝飾的那種帶有圖形、色彩等造型效果的編織物。此外,壁掛一詞又于不同時空背景中派生出了掛毯、編織畫、軟雕塑、軟裝、纖維、線的藝術、織物藝術、紡織藝術等各種稱謂。歸類起來,其以軟性纖維材料結合織造技巧來實現柔軟且溫馨的視覺感應受是一樣的。
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看,壁掛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遠古先民席地坐睡,用獸皮鋪在地上,掛在墻上,抵御風寒;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開始用獸毛編織織物鋪在地上或掛在墻上,最早的壁毯就產生了,因使用功能而產生。
壁掛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存在的織物,到中世紀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從中世紀到十九世紀末,它以復制繪畫的形式用于教堂、宮殿等墻壁。這種壁掛以羊毛為原料,以宗教、歷史、神話和風土人情為題材。在編織風格上追求豪華、精細的視覺效果,織造起來費工耗時,價格昂貴,是壁掛藝術品中的極品。這類壁掛作品因能迎合統治者的欣賞,曾風靡歐洲千年。
19世紀下半葉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他們共同創(chuàng)導了工藝美術運動,對纖維藝術提倡設計的簡樸、實用,突破了傳統壁掛仿制繪畫的局限。莫里斯為振興壁掛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1927年,在包豪斯學院的編織教室里,出現了最早的現代壁掛作品。由色彩鮮艷的點線面抽象構成。
隨著科學技術和文化以及城市建筑的發(fā)達,現代壁掛藝術與傳統壁掛在總體上有三個不一樣的地方:
(1)恢復壁掛藝術的本來面目。把壁掛從傳統仿效繪畫效果中拯救出來,重新賦予其材料品質特有的構成,削弱圖形,強化壁掛藝術織物的造型力量。
(2)拓寬了壁掛藝術的造型構成。
1963年壁掛藝術掙脫了平面造型的束縛,向有實感和詩意的立體化造型延伸。這種具圓雕風格的三維壁掛,就是我們常言的“軟雕塑”。軟雕塑誕生的作用,標明了壁掛藝術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質變。
在不改變軟性纖維作為織造物的前提下,藝術家們從材料、新技術等進行藝術探索,促進了現代壁掛藝術發(fā)展。例如,美國辛西亞.雪拉是運用電腦織機編造充滿印象派色彩和精致畫風格的領導者。雪拉的經典之作《湖雨》實是傳統手工織法永遠難以企及的表現。
(3)倡導與室內空間環(huán)境協調的創(chuàng)作主旨。室內設計師們被壁掛獨享的溫馨所感染,壁掛作品使室內環(huán)境的組合更趨科學完善,更重要的是它強化了室內環(huán)境的文化。從情感的角度上看,它們也最適合于裝飾那些表面生硬、冷淡的標準尺寸鑄造的建筑空間。在眾多建筑物共享空間中懸飾壁掛,借助心靈手巧的織造活動而使呆板的實用性、功能性的建筑空間更為完美。如席克絲1985年創(chuàng)作的《亞麻與絲綢組合系列作品》,以其突顯出的詩意與高貴,被評論家描述為可以美化任何圣殿內部的不朽杰作。
(4),現代壁掛藝術發(fā)展的歷史脈絡:風格從二維不斷向三維蛻變,材質由簡單逐漸豐富,主題從淺顯趨向深刻。這是壁掛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壁掛呈現的是質地之美。而質地即為構筑壁掛最基本的軟性纖維。目前藝術家們能夠應用的大致有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兩大類。其中,天然纖維主要包括常見的棉、麻、絲、毛四類,這些材料擁有吸濕、保溫、透氣等特點,缺點是容易生蟲、老化等;而化學纖維主要是晴綸、滌綸、塑料等,其優(yōu)點與天然纖維剛好相反。對設計者來說,從這些材料的形態(tài)、色澤和質感中,體會到它們給予作者那些個性化的視覺及美感昭示。柔軟的棉、細膩的絲、粗獷的麻、豐滿的毛、挺括的滌綸等,都向人的感覺傳遞著樸素、華麗、豪放、堅毅等不同的意蘊。
除上述軟性壁掛材料之外,生活中的硬性質地材料也常被一些壁掛藝術家們揉入編織創(chuàng)作中,金屬絲、竹節(jié)、易拉罐、石膏、鋼板等,都成為壁掛作品材質的一部分。由纖維、金屬絲、珠子等綜合而成,利用軟硬材料尋找材質肌理在作品中的另一種對比美。
壁掛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它是由柔韌的材料和獨特的編織工藝綜合構成的。材質表現得比紋樣更具魅力,材質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裝飾”。在創(chuàng)作壁掛時,如果對材質和工藝程序能夠全面、深入了解,才可能得心應手地織出優(yōu)秀的壁掛作品。
在現代壁掛藝術創(chuàng)作中,綴繡、盤繞、垂蓋等,都以獨辟蹊徑的制作方式,拓展了壁掛藝術的內涵。古今中外的編織方法多樣,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交織法、鎖經法、栽絨法三種。無論哪種技法,都是為傳遞情感的動機而服務的,最高技藝境界應是針對不同的創(chuàng)作,用相對應的方法,而不應拘泥于技法的羈絆中。
現代室內空間隨著人們建筑觀念的不同,出現了多種功能,除方體、矩體,還有圓球體、圓柱體及多面體等不規(guī)則空間。我們應根據空間的形態(tài),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作品,力求壁掛與室內空間在形態(tài)上統一和諧。
壁掛作為室內整體環(huán)境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創(chuàng)作應從多個視角審度室內環(huán)境。這樣創(chuàng)作的壁掛作品才能夠美化空間,增添文化色彩,從而提升環(huán)境的藝術格調。
壁掛色彩在環(huán)境中的表現,主要是透過色彩來體現。
對比:與整體環(huán)境相異的色彩匹配,突出壁掛作品的點綴效果。
調和:選擇與整體環(huán)境相同或相近似的色調的搭配手段,來體現壁掛同室內色調相互呼應的配色方法。從而在平淡色彩中尋求一種統一的氛圍。
無論是對比法還是調和法,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和諧的色彩。
壁掛創(chuàng)作時,首先應考慮的是室內功能因素對壁掛的要求。例如,圖書館、臥室、書房等均因使用功能,而所掛的壁掛只能各具風格,才能夠彌補建筑空間中的冷漠,并強化空間的特質。壁掛從古老的洞窟和傳統繪畫走來?,F代壁掛應在創(chuàng)造中不斷發(fā)現尋找壁掛藝術本來的形態(tài)肌理美,通過其自身的語言—色彩、材質、形體、肌理結合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來將人類生活推向一個更富美感與意蘊的新境界。
[1]林樂成.纖維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2]崔唯.現代室內紡織品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3]諸葛雨揚,鄔烈炎.現代纖維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4]邱蔚麗,戴云亭.室內壁掛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