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君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分析
李麗君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中原城市群不僅是河南省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也是中原經濟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增長極,其他城市以環(huán)形將鄭州緊緊圍繞,形成“弱核牽引”“小馬拉大車”的經濟發(fā)展柱石.現階段,中原城市群面臨著中原經濟區(qū)和鄭州航空港兩大基于,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有利于抓住機遇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競爭力,促進其良性發(fā)展.
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
中原城市群包括鄭州、開封、新鄉(xiāng)、許昌、洛陽、平頂山、濟源、漯河、焦作在內的九個城市.由于周邊城市到鄭州的通勤半徑基本為1小時,又稱1小時城市群.
1.1 得天獨厚的交通優(yōu)勢
河南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鐵路通車里程居全國第一.鄭州位于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的交匯處,洛陽位于隴海鐵路、焦柳鐵路的交匯處,新鄉(xiāng)、商丘、南陽等均是重要鐵路干線的交匯點.2003年以來,河南積極推進高速公路投資、融資體制的改革,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發(fā)展.河南還有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依托.
1.2 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
中原城市群擁有鋁土、鐵等金屬礦產,藍晶石、珍珠巖等非金屬礦產,在中原城市群的西南部,擁有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優(yōu)勢能源,同時由于地層較為齊平,資源開發(fā)便利,節(jié)約了大量的開發(fā)成本,便利的交通條件又為礦產資源的運輸提供了優(yōu)勢因素.
1.3 強大的教育基礎
中原城市群集聚了河南省大部分高等院校,就2012年而言,中原城市群九個城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占全省的77.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占全省的77.1%,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在校學生數占全省的64.9%;技工類院校學生數占全省的80.7%,強大的教育基礎為中原城市群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中等類專業(yè)學校以及技工類學校為中原經濟區(qū)的建設輸送了大量的專業(yè)人才以及技術人才.
1.4 經濟發(fā)展的深厚積淀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經濟發(fā)展速度和質量歷年來在河南省都是位居前列的,依據2012年河南省統(tǒng)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出,中原城市群九個城市的GDP占全省的58.67%,其中第一產業(yè)GDP占全省的36.8%,第二產業(yè)GDP占全省的62.1%,第三產業(yè)GDP占全省的61.1%,河南省各城市GDP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中,中原城市群占了4個,鄭州更是以經濟增長極的身份處在省內經濟發(fā)展的前列.
1.5 前所未有的機遇
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中原經濟區(qū)等區(qū)域的發(fā)展,2011年10月,中央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qū)的指導意見》,將中原經濟區(qū)的建設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包括建設鄭州航空港在內的《中原經濟區(qū)規(guī)劃》,政策傾向為中原城市群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2.1 指標的選取
雖然學者關于城市競爭力概念的定義存在差異,但是對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卻持一致的看法,由于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十分豐富,包含了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面,筆者結合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同時遵循科學性、可操性、可比性、層次性以及結合實際的原則,選擇了經濟基礎、產業(yè)、基礎設施、開放、科技、教育、文化、環(huán)境六個方面具體34個指標來反映城市的競爭力,具體見表1.
3.2 主成分分析過程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將原來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彼此無關,即信息互不重疊的新的綜合指標,并根據一定原則和實際需要,從中抽取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來反映原來指標所攜帶的信息量.
3.2.1 數據標準化
根據《河南省統(tǒng)計年鑒》的原始數據,將原始數據錄入spss19.0,通過分析、描述統(tǒng)計將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標準化數據.
3.2.2 主成分的提取以及特征值的計算
將標準化的數據進行降維、因子分析,得到初步分析結果,結果顯示前四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2.3%,符合特征根選擇>85%的要求,因此提取前四個主成分分析城市競爭力:
表1 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
表2 各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貢獻率
3.2.3 主成分得分矩陣
分別將4個主成分的主成分表達系數命名為Fi(i=1、2、3、4),然后構建主成分得分模型為:
其中Zi(i=1、2、3、4)表示每個主成分的得分,ZXi(i=1、2.. ...35)表示標準化后的數據.
通過主成分得分模型,計算得到主成分得分矩陣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得分矩陣
3.2.4 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
根據相關資料以及所提取的四個主成分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得到四個主成分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的相對重要性,從而建立有關于四個主成分之間的城市競爭力目標層判斷矩陣,通過Mathpro軟件計算得到各主成分的權重指標.根據層次分析法對判斷矩陣的要求,對目標層的4個主成分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以及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目標層判斷矩陣以及一致性檢驗結果
由表4的一致性檢驗結果看出,CR=0.042<0.1,通過了一致性檢驗.
構造城市競爭力綜合得分的模型為:
其中,Z表示城市競爭力的綜合得分情況.
計算得出城市競爭力的綜合得分以及排名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綜合得分
3.2.5 中原城市群城市分類
在表6中得到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的綜合得分以及排名情況,在對城市競爭力綜合得分分析的同時,利用spss19.0對中原城市群的九個城市進行聚類分析,
根據其結果將中原城市群的9個城市分為競爭力強的城市、競爭力較強的城市、競爭力一般的城市和競爭力弱的城市,如表6所示:
表6 中原城市群城市分類
3.3 結果分析評價
依據以上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競爭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發(fā)展不均衡.中原城市群包含了以鄭州為中心的九個城市,但是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情況表明,九個城市之間的發(fā)展不均衡且差距較大,鄭州綜合得分7.87,排名第一,洛陽排名1.49,排名第二,前兩名之間的得分差距較大,由于鄭州是省會城市,無論在經濟基礎、發(fā)展政策上都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因此競爭力最強.洛陽與焦作、許昌與開封等位于臨界點之間的城市綜合得分差距也相對較大.這表明,在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間發(fā)展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內部發(fā)展不均衡.從反映各個主成分得分的表3來看,每個城市的四個主成分得分中(除鄭州之外)得分都有正有負,這表明代表不同指標的主成分對每個城市的競爭力的相對重要性不同且重要性差別較大,正是由于城市內部發(fā)展的不平衡,才造成了主成分得分的差異.例如開封在客運量和旅游收入載荷相對較高的主成分F3的得分相對高于其他三個主成分得分,這與開封是一個歷史名城,旅游業(yè)相對比較發(fā)達是相一致的.
再次,經濟基礎對城市的競爭力影響較大.從表5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排名來看,鄭州遙遙領先居于首位,同時從表3的各個主成分得分情況分析,鄭州城市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基礎指標載荷相對較大的主成分F1.洛陽由于其擁有基礎較好的重工以及機械工業(yè),在城市綜合競爭力中,主成分F1在洛陽城市競爭力中擁有最大的貢獻率.在一般競爭力的城市中,由于其各有發(fā)展特色,但是經濟基礎相對不是特別雄厚,所以城市競爭力相對不強.在弱競爭力城市中,開封以及漯河,城市規(guī)模不大且經濟基礎較為單一,基礎競爭力不強,因此城市競爭力相對較弱.
4.1 把落腳點始終放在促進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fā)展上
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實現一體化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中原城市群的良性發(fā)展給單個城市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目標和落腳點.中原城市群的九個城市,由于發(fā)展基礎不同,再加之政策對于一些地區(qū)的傾向,導致城市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
4.2 統(tǒng)籌兼顧,充分發(fā)揮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間的示范、互動效應
鄭州在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發(fā)展中處于領頭羊的位置,加強同其他城市之間的聯系,充分發(fā)揮鄭州的模范帶頭作用.其他各城市之間應加強聯系,應積極學習其好的發(fā)展路徑和發(fā)展模式,結合自身實際,合理應用到自己的發(fā)展當中去.
4.3 著力增強城市經濟基礎實力以及對外實力
分析表2、3、5,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經濟基礎實力指標和對外貿易指標在主成分1上占有較高的載荷.表3和表5表明,最終綜合得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成分1的得分,因此經濟基礎實力和對外實力對于一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排名第1/2的鄭州/洛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成分1.
〔1〕屈晶.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研究[J].經濟管理,2009,20(1):78-79.
〔2〕李楠.區(qū)域經濟競爭力研究—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黑龍江對外貿易,2011(5):84-86.
〔3〕劉榮增.區(qū)域經濟系統(tǒng)論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56-160、54-57.
F061.5
A
1673-260X(2015)04-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