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速寫
陳月新是一位富有經驗、工作認真負責的優(yōu)秀教師。
她不是演員,卻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們的目光。她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她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年輕的靈魂。
每當新學期來臨,陳老師都會精心備好第一節(jié)課。她深知,一門學科就好比一出大戲,而開學第一節(jié)課就是這出戲的序幕。她常對同事們說:“這好比演員登臺亮相,第一炮打響了,就會博得滿堂彩。”我聽過三次陳老師的第一節(jié)課,感覺她的課堂行云流水,讓人如沐春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積極嘗試,合作探究;師生和諧,氣氛活躍。課堂中,她循循善誘,強調獨立思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課堂外,她精心輔導學生,她輔導的學生有多名通過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100多人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省、市級獎項……
在她的影響、帶領和指導下,她所在信息技術教研組的每位組員也精心設計、有效控制每一堂課。該組成員共9人,獲得市基本功或優(yōu)課一等獎的就有7人,且人人均獲得過縣基本功或優(yōu)課一等獎。她先后擔任15名剛畢業(yè)大學生的實習指導教師。如今,這15名青年教師都已小有成就:有的成為學校信息技術首席教師;有的獲得了縣基本功競賽一等獎;有的能面向全縣信息技術教師開設示范課……即使她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宿遷市名教師,即使她曾出版?zhèn)€人專著《登高望遠》,只要找到她輔導,她依然盡心盡責地對待每一個徒弟。每年我縣教師編制考試,陳老師輔導的應屆畢業(yè)生面試成績比在職聘用教師的第一名還高。我問她輔導技巧,她微微一笑,謙虛地說:“多學,多思考,多練,多演”。
(江蘇宿遷市沭陽縣教育局 左言敏)
說來大家也許不會相信,我的大學專業(yè)是機電工程。只是大學期間在外面計算機培訓機構花了幾百元錢(當時可不是小數目)學習過五筆打字。1995年畢業(yè)后我來到靖江五中。校領導問我有沒有學過計算機,我說學了一點皮毛。由于當時學校沒幾位計算機專業(yè)教師,校長決定讓我教Pascal語言。說實話,我當時對編程語言一竅不通,但為了不讓學生看出來,也為了能上好課,我逼著自己天天沒事就跑機房,而且一去就是半天。后來,慢慢進修了計算機及其應用教育專業(yè),我才由“雜牌軍”變成了“正規(guī)軍”。
課堂欣賞 仁愛之心
教育是培育新人的工作,愛是教育的靈魂。如果仁愛之心發(fā)端于對生活的熱愛、對工作的執(zhí)著,教師的生命就會在一批又一批學生的身上延伸,這是教師職業(yè)的魅力所在。常懷愛心,就不會讓你陷于抱怨。抱怨不僅徒勞無益,對抱怨者自身也是一種傷害。常懷愛心,能讓你在自己的工作中發(fā)現快樂,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成長中享受幸福。常懷愛心,也會讓你在給予愛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如果從欣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充滿愛心,讓學生處于自信、有希望的狀態(tài)去學習,學生就會樂于學習、愿意學習。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走向欣賞型課堂的四個步驟(4D):一是發(fā)現(Discover)。換句話說,教師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探究學生最好的狀態(tài)或成功的經驗,認識自身與學生的優(yōu)勢。二是夢想(Dream)。即構想新的可能性,將當前的可能性拓展到“所有能夠想象到的存在”。三是設計(Design)。也就是形成相應的原則和建設方案,構成項目實施和活動開展的基礎。四是實施(Do)。在實現規(guī)劃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習動力,實現變革創(chuàng)新與擴大參與度。
欣賞型課堂是一種以優(yōu)勢為本的能力建設課堂。它首先致力于發(fā)現人類共同經歷中的最好方面,從而推動每個人向最為積極的潛能方向發(fā)展。它不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推行的變革,而是一種彼此間的變化、集合、對話及聯系,以便挖掘每個人在合作與變革方面的自然能力。欣賞型課堂建立在信任、真誠的基礎之上,教師由教導轉變?yōu)閮A聽,從而引導學生從競爭走向合作。比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關注學生的合作,及時了解和反饋學生當堂的生成情況,讓學生能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自信并快樂無比地學習,從而更好地促進課堂效益的提升,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而應多表揚學生,多鼓勵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當然,也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小的技巧。學生如果做得好,你可以走到他面前微笑著輕拍他一下說:“不錯,做得很好?!碑攲W生做得不夠好時,你也可以輕拍他一下說:“這次怎么沒做好,再試試其他的菜單,看能不能把需要的命令找出來。”總之,構建欣賞型課堂的原則:一是自信、積極、主動;二是肯定、贊揚、欣賞三是參與、投入、激情;四是智慧、理性、挑戰(zhàn);五是創(chuàng)新、生成、探究。
嚼得菜根 甘于奉獻
時間倒流回15年前,計算機教師除了負責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外,學校幾乎與計算機有關的事務都讓計算機教師一手包辦了——大到學校的建設、招聘和招生,小到學校的排課。每次信息技術教研活動,教師里抱怨最多的就是“領導不重視,我們都是打雜的,哪里需要去哪里”。每當這時,信息技術教研員王建民老師總會說:“有為才有位。只有自己有兩把刷子,才有說服力?!被仡欉@些年來自己的成長經歷,確實要感謝王老師的正確引導。
每次其他學科教師參加優(yōu)課,我先幫他們把課件做好,在學校調試好。到參賽時,我一個小女子抱著臺式機和投影儀跟著,提前把投影儀接好、調試好,他們再開始上課。結果往往是人家開開心心地領回一等獎證書后,就沒我什么事了。同組教師勸我說:“你何必呢,甘為人家做嫁衣?”我剛開始也有點兒忿忿不平,后來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心態(tài)慢慢放平了,反過來想我在給別人“做嫁衣”的同時也有很多收獲。比如我可以聽別人的市優(yōu)課怎么處理突發(fā)事件,怎么情境導入,怎么調動學生積極性,怎么和學生互動……在宿遷市第一屆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競賽中,我將在其他學科教師課堂中學到的好的教學方法整合進我的課堂,一舉獲得了縣一等獎第一名和市一等獎。我還發(fā)現,給其他學科教師做課件,對自己的業(yè)務精進來說也是個促進的機會和鍛煉的過程。從最初的PPT課件,到經典的多媒體制作軟件Authorware,后來隨著網絡速度與品質的提升,又開始學習用Flash來表達課件的內容。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在隨后的幾次課件比賽中,我制作的課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營造氛圍 創(chuàng)新教學
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對教師充滿了信任和期望。如何做一名好教師,不辜負家長的期望,那就要在教學、教育和輔導等方面練就自己的絕活兒。唯有如此,才能帶領學生成長。教師要提高自己的魅力,讓自己的教學變得趣味盎然。教師還要厚待學生,雖然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但作為教師,一定要在某個方面有個高度。以這種高度來影響學生、引領學生,給學生以激勵,給學生以示范,給學生以榜樣。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還要熱愛信息技術,讓孩子們看到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對信息技術的熱情,他們才會追隨教師,模仿教師。這個時候,教師的高度才有可能成為學生的高度,教育自身就有了高度。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定要站在認識孩子人生高度的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教師的絕活兒。讓教師的絕活兒成為影響學生人格成長、精神發(fā)育的元素。這里的絕活兒絕不僅僅局限于能畫一個什么,能吹一個什么,能寫一個什么……如果能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取得不同凡響的成就,那就是絕活兒。一位教師在各個領域的特長,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絕活兒。
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貴在具有自己別具一格的教學見地,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我認為,課堂教學并不是要把學生的問題都解決,而是讓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信息技術課堂中,既要滲透其他學科,也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為此,我進行了如何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探索,逐漸形成了“聯系實際,適當拓寬,情意交融,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特色。我設計的課堂教學,常將信息技術與社會、信息技術與生活、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注入了計算機發(fā)展史和人文精神。
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課中的基礎理論是最枯燥無味的,專業(yè)術語更令學生難以理解,如何把它教好呢?我設計了“計算機的軀體和靈魂”等多媒體課件,還自帶電腦配件進入課堂,讓學生參與組裝計算機。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無味的理論課,變成了學生動手參與、直觀有趣的理論實踐課,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同時,又提高了實踐能力。另外,我還結合比爾·蓋茨和微軟公司的發(fā)展過程告訴學生:“成功是不斷努力的結果,明天的比爾·蓋茨就會出現在我們中間?!?/p>
課堂轉型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教重在于聽,學重在于用。一堂好課不是主要看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么絲絲入扣,教學形式有多么花哨,課堂氣氛有多么精彩。最重要的是看學生發(fā)展得好不好。教師引導中的“引”是指有目標、有方向的指引,有時只是提醒、提示、暗示等。“導”是指誘導,使用一定教學方法或手段深化學生理解,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的最佳時機是當學生學習活動處于關鍵期和重要節(jié)點時,要求教師敏銳地關注,因時制宜、因時而動。如當學生在完成任務有困難時;當一項新學習活動開始時;當交流中學生詞不達意時,適當提醒、點撥。
引導的方式要恰當,如提問、手勢或板書,引導時要順著學生語意,不要打斷學生思維。要知道,此時你不是主宰,學生才是主宰。所以教師要自然引導,不露痕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一下子弄懂了,而不是刻意強加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不要試圖用話語去掌控課堂,掌控學生思維,要學會“甘于寂寞”,給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和互動的時間。教師教學最大悲哀的是直接告知和包辦,能讓學生思考的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觀察的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讓學生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要讓學生總結,能讓學生解決的讓學生解決。這就是教師的教學藝術。
如在新授八年級“動畫補間”動畫內容時,學生根據導學案完成了第一步(建新文檔、改圖層名、在第1幀畫一個小球)和第二步(在第30幀將小球移動了位置),到了第三步,即設置補間動畫時,大多數學生都卡在那里,不知到底是在第1幀還是第30幀設置(因導學案并未詳細說明)。此時,教師適時解惑:“看桌子上的小球,如果想讓它從左邊移到右邊,是在開始處給力還是結束處給力?”教師此時的話語正所謂“一語中的”。可見,言不在多,貴在精當;語不在長,貴在適時;要語不煩,達意則靈。
課題研究 加速成長
勤學,是成功者的修身之道。用勤學來引領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是信息社會對每位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老化速度大大加快,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尤其如此。因此,勤學就成了當今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教師終身學習,不僅是時代的呼喚,教育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教師從教育實踐中汲取能量和資源的需要。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師身上。時代在變,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教師必須認清終身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自覺地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課題研究能引導教師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課題研究首先能督促教師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使教師不斷地找書讀,滋養(yǎng)教師的底氣與靈氣,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理論素質。課題研究還能使教師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眼光獨到,對各種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對這些信息有效辨別識鑒、簡化、歸納、存檔、聯系發(fā)揮。教師能及時、適時地把這些信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為一體,并把這種經過加工的信息連同自己的認識評價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對研究型教師而言,學習就是生活、學習就是工作、學習就是一種責任,學習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學識的廣度、厚度、深度,決定著你把學生托起的高度。[1]
課題研究還能幫助教師養(yǎng)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引領教師走向卓越。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彼枷霃暮味鴣??關鍵要學會反思。思廣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只有進行課題研究,我們才會經常反思,及時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以研究的心態(tài)對待日常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回到一種本真的狀態(tài)看待平常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反思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是自覺自愿地在不斷自我追問中,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通過反思、研究與總結,才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見解。[2]教師崇尚課題研究,會使教學在平淡中顯奇崛,也會使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加速。
用語言播種,用彩筆耕耘,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是我們教師崇高的勞動。我們的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優(yōu)化信息技術教學將是我的畢生追求,我將腳踏實地走好我的精彩人生。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師范大學蘇州高鐵新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