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文 錢婭燕
葫蘆絲為何如此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
■張德文 錢婭燕
近些年來,起源于滇西德宏傣族地區(qū)的一種樂器葫蘆絲,廣泛流傳到了祖國各地,這種具有甜美音色,號稱“東方薩克斯”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樂器,用它迷人的魅力逐步征服了全國各族人民。它簡單易學,曲調(diào)優(yōu)美,并且作為吹管樂器它還兼具練習吐納呼吸功能,不僅僅孩童練習者廣泛,更深受許多中老年人的喜愛,在很短的時間,葫蘆絲音樂迅速風靡全國。
葫蘆絲的起源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代一次山洪暴發(fā),洪水沖垮了許多村莊,一個勇敢的傣家小卜冒眼看著他的心上人被洪水沖走,他萬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抱著一個大葫蘆,跳進了洪水之中,歷經(jīng)千重險萬重浪,最終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為之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了小卜冒,他手捧著金葫蘆,立即吹奏出了美妙的音樂,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yǎng)傣族人家傳承下來,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都來學習,并擴大到了整個滇西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qū),世代相傳。
葫蘆絲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它融入了數(shù)輩人的智慧和演繹,形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葫蘆,下面三根竹管的造型。它取材于自然,看上去是那么的親切,卻還蘊藏著一份神秘。它的音域不夠?qū)拸V,通常在九度以內(nèi),是一種典型的民族調(diào)式音階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它的音色輕柔細膩,質(zhì)樸圓潤,極富表現(xiàn)力,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色,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如施光南的一首《月光下的鳳尾竹》和楊非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耳熟能詳。這些樂曲具有傣族韻味,云南風情。已故著名葫蘆絲演奏大師哏德全將葫蘆絲音樂帶上了國際大舞臺,經(jīng)典的作品,加上他的精美絕倫的演繹,使葫蘆絲受到了國際的關(guān)注。
葫蘆絲不僅能充分表達出云南風情,還能演奏全國各地、各民族風情的音樂,忽而鍋莊舞起,長袖飄飄;忽而茫茫草原,萬馬奔騰;忽而水鄉(xiāng)小巷,一葉扁舟;是樂,是詩,如畫,輕輕飄入人們的心扉,讓人如癡如醉,似靡靡之音,似萬般風情,濃郁的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傳統(tǒng)的葫蘆絲有一把主管,主管上的七個發(fā)音孔加上全按音,由下往上分別可發(fā)5 6 7 1 2 3 5 6九度音。
熟練掌握這幾個手指分別對應的音符,加上簡單的氣息訓練,接下來就可以演奏一些初
級的樂曲如《婚誓》《雪絨花》等等。初次接觸便可吹奏樂曲,這對于其他樂器比較而言是不易做到的。對于葫蘆絲的氣息要求,相對于其他吹管樂器來說,首先它是滿口樂器,吹嘴是含在嘴里的,跟笛子等樂器相比,它的發(fā)音比較容易;其次,它是吐納之功,跟小號等樂器相比,不需要嘴唇上的位置練習,所以吹奏特別方便。由于它的音域比較狹窄,只有九度,因而也不必像竹笛那樣,吹奏三個八度時需要練習緩吹,輕吹,急吹,超吹的氣息的切換。
初學者再繼續(xù)努力,經(jīng)過一周左右的訓練,很快就能找到一種樂器學習成功的喜悅感。因為他們覺得學習葫蘆絲很容易,這種喜悅感帶來的是自信,這種自信給大家?guī)砹烁訚夂竦呐d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睅е@些興趣,于是便會投入更多的熱情,意猶未盡,簡單的樂曲之后,便很快進入了一些稍有難度的獨奏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人們向往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等。
雖然在葫蘆絲的演奏中也會運用到雙吐、三吐、和循環(huán)換氣等一些技巧,但是這些技巧的練習都比較簡單,相對于西洋吹管樂器和其他的民族吹管樂器來說要少花很多的練習功夫,而且,這些技巧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都是立竿見影,比較容易看到效果的。
在學習演奏樂曲的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滑音、疊音、打音、倚音、顫音;接觸到附點音符、切分音、三拍子、四拍子等樂理知識。這些基礎(chǔ)樂理知識的學習融江貫通又極大地增強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輕輕松松,寓學娛樂走進音樂之門的過程令許多的中老年葫蘆絲朋友們無限癡迷,樂在其中。
藝術(shù)之美吸引人們不斷地去探索,每一門叫做“藝術(shù)”的行業(yè)是一個人傾一生之力都研究不完的。“葫蘆絲”就是這樣的一門藝術(sh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千百年來它一直都如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走出德宏,走出滇西,走出云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無數(shù)的音樂人、無數(shù)的葫蘆絲人,為之癡,為之迷,為之推廣,為之弘揚,為之發(fā)展,為之付出畢生心血。這些音樂人、教育家、演奏家,在世界的各個舞臺上,盡情展示葫蘆絲的魅力,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葫蘆絲后繼人才,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美經(jīng)典的葫蘆絲名曲。這又吸引了無數(shù)的音樂人愛上了這種醉人心弦的“東方薩克斯”,而且這種良性的循環(huán)還在不斷地延傳。
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有“葫蘆絲王子”美譽的李春華先生,他的演奏令世人心醉。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極具地方特色;《打跳歡歌》《藍色的香巴拉》將葫蘆絲的獨奏水平提上
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了推廣發(fā)揚葫蘆絲,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培養(yǎng)了一大批葫蘆絲演奏家。
著名葫蘆絲教育家、演奏家王厚臣先生,他的作品曲調(diào)熱情飽滿,既細膩又收放自如。他的演奏爆發(fā)力強又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尤其難能可貴是他在創(chuàng)作方面亦有獨到之處,他的作品《灞柳情》《茶歌》《賽江南》等,將葫蘆絲這樣一種極具傣族特色的音樂運用到陜西、新疆等地方特色濃郁的音樂之中,這種大膽的嘗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時間享譽全國,深受國人喜愛,這對于葫蘆絲的發(fā)展貢獻是巨大的。
葫蘆絲這種樂器的音準方面比較難以控制。一批葫蘆絲制作人傾心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難,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著名葫蘆絲巴烏制作大師馬振榮先生運用手工與機械相結(jié)合,其制作的葫蘆絲品質(zhì)高,音準好,在專業(yè)演奏舞臺上,隨處可見“馬牌”葫蘆絲,在推廣葫蘆絲藝術(shù)上徹底解決了音準問題的后顧之憂。
一輩又一輩的葫蘆絲人;一位又一位耳熟能詳?shù)拿郑汉尉S青、喬志忱、曾明、李貴中、趙洪嘯,孫開成,張笑、胡曉、李思才、賈洪君……他們付出的努力贏得了回報,拓寬了葫蘆絲的市場。讓更多的人走進了葫蘆絲,愛上了葫蘆絲。
葫蘆絲的歷史久遠,民族風情濃郁,它又簡單易學,入門非常輕松,音色甜美迷人,曲調(diào)優(yōu)美。由于近年來許多音樂家的傾情創(chuàng)作,葫蘆絲可演奏全國各地各種民族風格樂曲,因此人們愛上葫蘆絲?,F(xiàn)在葫蘆絲再也不是只在云南、鎮(zhèn)西、滇紅、傣族、景頗族自治區(qū)級少數(shù)民族演奏的特色樂器了。
中老年人,因為那個年代特殊的原因,飯菜都不能吃飽,維持生活都是那么的困難。他們經(jīng)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經(jīng)歷了文革十年,經(jīng)歷了上山下鄉(xiāng),無情的歲月匆匆過去,終于進入了小康社會,但年事已高。美好的音樂夢一直在心中不曾泯滅,隨著歲月流逝卻越發(fā)的清晰,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讓學習已經(jīng)變得如此簡便,抬頭一看,音樂夢已經(jīng)伸手可及,老年大學遍布祖國大地,彈鋼琴,拉二胡,美術(shù)班,攝影班,合唱隊,老年人終于可以開始靜下心來參加各種學習,圓自己多年的音樂夢,藝術(shù)夢,享受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因為葫蘆絲濃郁的風情,迷人的音色,簡單易學,風格多變,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老年人。如今他們學習葫蘆絲,這比彈鋼琴,小提琴要簡單許多。它攜帶方便,演奏輕松,上手容易,見效很快,卻也同樣可以走進音樂的大門,圓自己年輕時就一直在做,并不曾泯滅的音樂之夢。運用手中質(zhì)樸自然的葫蘆加幾支竹筐演繹自己心儀的音樂,更是演繹出自己幸福的音樂夢,演繹自己幸福晚年的夕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