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速器的意義
變速的原理是通過不同齒數牙盤和飛輪的組合來形成不同的齒輪比,為我們的騎行提供方便。
很多剛開始騎行的車友會有這樣一個誤區(qū),就是“變速擋位越多,車子就騎得越快”,這顯然是誤解了變速器的意義。實際上無論是山地車還是公路車,變速器的意義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地形,讓騎車的人隨時能夠以“比較舒適”的狀態(tài)騎行。也就是說,能夠用自己不會覺得太吃力的擋位,在保持合理踏頻的前提下,愉快騎行。
由此引申,山地車為了適應山間比較陡峭的地形,會有很大的飛輪和很小的牙盤,讓騎行者可以不太費力地騎上山坡。而公路車則是為了在鋪裝路面上高速騎行,會基于較大的牙盤和較小的飛輪,提供更為綿密的齒比,便于在細微的坡度變化時,總能有合適的擋位可用。
所以我們在騎行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路況、坡度、風向等情況,隨時選擇合適的擋位,靈活使用變速器,而不是盲目地變到高擋位上“猛蹬”。
踏頻
踏頻就是腳踏每分鐘轉動的次數。對于剛開始騎行的朋友來說,80rpm的踏頻就是一個理想狀態(tài),也就是每分鐘踩踏80次。我們可以基于這個踏頻作為總的原則,來選擇自己合適的擋位。
01
如果踩踏吃力,無法維持住80rpm的踏頻,則降低擋位。
02
如果踏頻超過80rpm,或在這個踏頻下感覺過去輕松,則提高擋位。 這個原則說來簡單,但還是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
TIPS
學術界已經對最優(yōu)的踏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早在1929年,Hartree和Hill就指出存在一個最優(yōu)的踏頻。當一個車手蹬踏頻率過低時,不穩(wěn)定的輸出功率和肌肉的松弛會浪費能量,接近無氧運動的高發(fā)力也會加快乳酸的堆積。但是當車手蹬踏得太快的時候,身體為了克服肌肉內部的阻力也會損失能量。因此在這兩者之間一定存在一個理想的踏頻。
提前變速
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提前變速,以應對隨后可能發(fā)生的狀態(tài)變化,比如下面幾種情況。
01
最常見的就是紅燈停車之前,最好提前把擋位降下來,除非你使用了內變速系統(tǒng),否則當綠燈亮起用高擋位龜速起步時,不但身心疲累,也相當不夠帥氣。
02
進入一段較長且陡的上坡路段時,一定要在爬坡之前提前降低擋位。否則高擋位爬坡那種突如其來的壓力,會讓你有一種雙腿陷入泥沼的感覺,那種掙扎般的騎行會迅速蠶食掉大量體力。在爬坡大力踩踏的同時使用變速器換擋,不但容易造成零件損壞,還有可能瞬間失去平衡,有摔車的風險。
03
在進入下坡路段之前,也要在坡頂平坦處預先變速至較高的擋位。不是為了下坡時迅速發(fā)力沖刺,而是為了萬一遇到突發(fā)情況,需要加速、應急控車時,不至于因為擋位過低而“蹬空”無法發(fā)力,增加風險及緊張感。
04
進入繁忙路段之前也要提前變速至低擋位,否則頻繁的速度變化也會讓雙腿苦不堪言。
前變速器使用技巧
根據常見的車型(暫時不考慮三盤公路和單盤山地),我們可以認為
01
公路車有兩個齒輪比的大組,因為有兩片牙盤可以分別對應每一個飛輪。
02
山地車有三個齒輪比的大組,因為有三片牙盤可以分別對應每一個飛輪。
所以當面對可以預期的較長的變化路段時,我們要按“大組”的概念來應用前變速器,提前變到合適的牙盤上,以獲得更寬泛的應變能力,從而避免慘劇的發(fā)生。
坡道上的“狀況”
進入上坡時,如果前變速停留在大盤上,而后變速已經使用了最大的飛輪,則有三種可能的情況。
01
操作前變速器,直接將鏈條從大盤變到小盤。此時因為鏈條后部掛在最內側的大飛輪上,鏈條線有向內的拉力,所以有較大的概率向內掉鏈子。
02
很幸運,沒有掉鏈子,但瞬間變成了小牙盤配大飛輪的最低擋位,瞬間進入“空蹬”的狀態(tài),車速驟降。
03
為了避免掉鏈子,要先操作后變速器變至小飛輪處,再操作前變速器。整個過程需要5~6次換擋操作,不但耗時較長,而且整個變速操作都是在大力上坡的狀態(tài)下,會提高對變速系統(tǒng)的損耗。
所以建議在上坡前提前變到小盤,進入下坡也是同樣的情況,建議下坡時大家預先切換到大盤,以使得隨后的應變更加愜意。
變速器使用禁忌
01
長期停留在大牙盤配大飛輪的狀態(tài),此時后變速器的張力為最高點,時間久了有可能造成彈簧老化,張力降低。
02
使用大盤對大飛或小盤對小飛的組合騎行,此時雖然也可以正常騎行,但鏈條已經非常傾斜,處在一種較高程度的損耗中,會加劇鏈條、飛輪、牙盤、變速器整體的機械磨損。
03
在大力搖車或上陡坡時變速,會增加變速和傳動系統(tǒng)的損耗。
04
除花鼓內變速外,盡量不要在停止不動時操作變速器,這樣會給相關零部件帶來設計之外的受力。
05
切勿長期使用大盤配小飛的高擋位騎行,這樣會給膝蓋帶來額外的壓力,雖然騎行已經是對膝蓋最溫和的運動,但多加小心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