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摘要 從播種前準備、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育秧播種、秧苗管理、機械插秧、田間管理以及適時收獲等方面闡述了沿淮地區(qū)粳稻育插秧機械化生產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粳稻;插秧機械化;沿淮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037-02
懷遠縣是全國最大的粳糯稻生產基地和粳糯米集散地,全縣粳糯稻種植面積超過5.33萬hm2。根據水稻的生產特點,采用相應的措施,加強農機與水稻生產的結合,提高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可以降低水稻的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筆者結合該縣粳稻生產實踐,總結了粳稻機械化生產主要以機械化育插秧為主,在采用該方式機械化生產的同時,應該進行相應的整地、除草等技術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主播水稻出現的各種風險,而且取得增產增收的效果。
1 播種前準備
1.1 床土準備
在粳稻種植前應該選擇無雜草、礫石,且土壤肥沃的壤土,不宜選擇沙土和重黏土,可以選擇菜園土、經過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以及耕作熟化的旱田土等。在種植前應該對1 hm2的種植地準備1 500 kg的營養(yǎng)細土作為床土,床土可以選用過篩的菜園土。在取菜園土前,應該對其施加復合肥450~600 kg/hm2,并旋耕2~3遍,每次旋耕的深度應該控制在5~8 cm,然后取適量的表土進行過篩,保證土壤的粒徑不大于5 mm,且土壤的水分控制在10%~15%,然后對過篩后的土壤進行堆置,并覆蓋農膜,促進土壤進行熟化。為了防止粳稻在苗期患有立枯病等疾病,也可以使用適量的敵克松等對床土進行消毒。
1.2 苗床制作
為了方便管理,秧田一般選擇交通、排灌方便的田塊,秧田面積的選擇可以按照秧田與大田1∶(80~100)進行選擇。秧田選擇好后,應該在播種前15 d制作秧板,為了方便后期的管理,可以將秧板的寬度控制在1.4 m左右,并將秧溝寬控制在25 cm,深度控制在15 cm,秧田外圍的溝深應該適當的加深,控制在50 cm,田埂的高度應該高出秧床15~20 cm。要求秧田的秧板面平整,為了保證秧板面的平整,可先進行干整地,然后做畦濕整平。秧板做好以后要及時的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實,并在播種前2 d將秧板平實,努力做到“實、直、光、平”。
2 播種育秧
2.1 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為了保證后期粳稻的產量和品質,一般選擇高產、優(yōu)質和分蘗期強的品種,根據懷遠縣的氣候以及地理條件,可以選擇皖稻68、武育粳3號等生育期在150 d左右的水稻品種。為了防止病蟲害對水稻造成傷害,可以在播種前使用藥物對其進行拌種,如使用施保克或百克2 mL和10%吡蟲啉10 g,對水6~7 kg,然后浸種5 kg,浸種的時間應該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情況下粳稻浸種時間在36~48 h,當粳稻谷殼變透明,可見米粒腹白即可。種子處理好后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期應該根據秧齡進行推斷,播種期的選擇應該準確,切忌秧等田。同時應該充分考慮插秧機的效率、機手的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浸種和播種時間次數,保證秧苗能夠適齡移栽。
2.2 育秧播種
機械播種可以一次性完成鋪土、灑水、播種、覆土,因此在播種前對播種機做好調試,并確定種子的播種量、覆土量以及底土量等。由粳稻的生物特性可知,粳稻的播種量應該為125~150 g/盤、420~480盤/hm2(30 cm行距),如果行距減小,應該對秧盤的面積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是要求播種要準確和均勻;粳稻秧盤底土厚度應該控制在1.8~2.0 cm,覆土厚度在0.3~0.5 cm,覆土以“均勻、不露籽”為原則。灑水量以“底土水分達飽和狀態(tài)”為標準。然后將種盤每20張為一疊,碼放整齊,并用農膜進行覆蓋,待芽長至1 cm時將苗盤擺放在苗床上,保證苗盤與苗床緊密結合。
2.3 秧苗管理
帶秧盤擺好后,及時灌1次平溝水,秧畦濕潤后將多余的水分排出。粳稻苗期時保持床土濕潤即可,根據當地的天氣情況適當地補水和排水,在晴天適當補水,在陰雨天氣及時排干秧溝內多余的水分。同時采用一些藥劑或其他方法對苗期的立枯病、稻飛虱和苗瘟等病蟲害的防治。機插秧的秧苗應該選擇苗高12~30 cm,葉齡3~4葉,秧齡20~15 d,且根系發(fā)達的秧苗。為了方面機插和卷秧,應該在移栽前2~3 d進行控濕煉苗,促進秧苗盤根,增加秧塊拉力。
3 機械插秧
合理安排起秧時間,在起秧時先將穿過滲水孔的根系拉斷,并將秧和盤一起提起,平放,在運苗時最好連著秧盤一起搬動。在將秧苗運送到田間時,將秧苗先自然舒展一會,盡可能地減少秧苗的搬動次數,防止其在運送過程中出現壓苗、擠苗等情況,對秧苗造成損害。在秧苗運送到田間時,如果天氣較為炎熱,應該采用遮陽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在機插前應該將田地整理成“沉實、細碎、潔凈、平整”,并保證田面無雜草、浮渣等雜物;土層以上爛下實,下碎上糊為準。插秧前應該對插秧機進行調試,將栽插的株距、插秧深度、取秧量等設定好,并空運5~10 min,保證插秧機的各部分轉動靈活,保證其正常運轉。機插要求漂秧率小于3%,傷秧率小于4%,漏插率小于5%,且插秧的深度控制在1~2 cm,可以適當提高低節(jié)位分蘗。由粳稻的生物學特性可知,粳稻30 cm行距的株距應該控制在11~14 cm,密度控制在24萬~28萬株/hm2為宜,每穴插秧秧苗3~6株。
4 田間管理
粳稻田間管理主要包括肥力管理、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3個方面。
4.1 肥力管理
根據粳稻的目標產量、稻田土壤的肥力以及粳稻的生長情況等,合理科學的制定施肥計劃,提高粳稻的產量。一般使用有機肥和磷肥作為基肥,然后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適當地追加氮肥和鉀肥等肥料。
4.2 水分管理
對粳稻主要采用淺、濕、干灌溉模式,保證粳稻的正常生長。
4.3 病蟲害防治
重點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防治水稻紋枯病可選用噻呋酰胺,稻瘟病可選用稻瘟靈,稻曲病可選用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防治稻飛虱可選用吡蚜酮,稻縱卷葉螟可選用阿維菌素或氯蟲苯甲酰胺。
5 適時收獲
粳稻的收獲時間以95%以上的稻穗變黃時為準,并根據當地的天氣和地形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機械進行收割。為了方面將秸稈還田,避免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可以選擇自帶莖稈切碎和拋灑裝置的收割機。在稻谷收獲后,應該及時使用烘干機或者采用晾曬的方法對谷物進行除水除濕,將稻谷的水分控制在14.5%以下。
6 參考文獻
[1] 戴沖云.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的本土化探索[J].農機科技推廣,2014(3):35-36.
[2] 金永林,韓學榮,孫海健,等.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2(8):76-77.
[3] 盧敏.農業(yè)推廣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4] 吳亦鵬.晚稻機插秧育秧技術推廣難點[J].湖南農機,2014(8):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