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wèi)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直接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高低。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給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給學生有效的讀書方法,形成自讀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樂于讀書和善于讀書的好習慣。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是語文學習的五大領域。閱讀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同時又與其他幾個領域有著必然聯(lián)系。
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強調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認為閱讀教學課是最復雜的課,上好一堂閱讀課必須解決“讀懂”“讀好”“語言活動”“語言積累”的問題,在讀懂環(huán)節(jié),我重點引導學生找關鍵詞,通過辨字識詞及有效的、生動的、富有價值的詞語教學,讓學生掌握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我還引領學生養(yǎng)成找出每篇課文中起提綱挈領的重點句、中心句的好習慣,教學生找準切入點,緊緊圍繞重點詞句展開教學,就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所描繪的精神世界。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就抓住“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的緊緊擁抱在一起”一句理解全文,讓學生找能體現(xiàn)父親,兒子“了不起”的語句,學生通過不斷地找句子,談“了不起”在哪里,讓學生感受父子倆互相信賴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而這個信賴的基礎則源于山一般的父愛,引導學生去讀懂課文。
在閱讀教學中,我設法教會學生多種閱讀方法,“找關鍵詞”“抓中心句”“抓中心段、過渡段”“找重點部分”“結合圖示解釋課文”“給課文加小標題”等多種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我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只聽不記,主要表現(xiàn)為不愿動筆,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收效甚微。因此,努力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讓學生在書上給字正音,圈畫重要的詞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詞的意思、句的含義在書上記下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閱讀訓練面對的是學生,只有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因此,我不論訓練什么閱讀內容都留給學生的思維的空間,表達的空間。著名學者葉圣陶指出,教學所講述的,只是學生想要“領會”而“領會”不到,曾經(jīng)“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我在閱讀教學時,時刻把握這一原則。教學《蛇與莊稼》一課,講到“貓與苜?!钡穆?lián)系時,學生對于“貓與田鼠”“蜜蜂與苜?!币约啊柏埮c苜蓿”的關系都理解得很好,但當我把最關鍵的一個問題“田鼠為什么會影響給苜蓿傳粉呢”拋給學生時,學生的主動性一下被調動起來,兩人討論,四人交流,小組交流意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飛走了;還有的說,田鼠的病毒可能會影響蜜蜂……最后我揭開了這一謎底,原來這一蜜蜂是一種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產(chǎn)卵,田鼠不光破壞土蜂的巢,還吃它的卵,進而影響了蜜蜂給苜蓿傳粉。這樣精講多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章的積極性,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習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得到鍛煉,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訓練的主人。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