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妙言
學(xué)校: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xué)校
雛菊花語
作者:李妙言
學(xué)校:長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xué)校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一朵花都有屬于自己的美麗花語。桔梗花——真誠不變的愛;白玫瑰——我足以與你相配;狗尾巴草——暗戀……無論名貴還是普通,它們都在訴說著美好。還有一種花,擁有著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雛菊。它既不是生長在深宮大院里的名貴花木,也不是供人觀賞、身嬌艷麗的花魁,而是綻放在悠悠南山之上,遠(yuǎn)離塵俗、不染污濁的雛菊。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不會有人為它久久駐足,可它仍是隨心所欲地盛開。盡管不如嬌美的花艷麗,卻有一種獨特清新的風(fēng)情。那是屬于隱士的超凡脫俗,即使身處凡塵,心境仍是澄明。
陶淵明借寫雛菊的清凈高潔,表達(dá)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渴望,抒發(fā)了自己不染塵埃不落俗世的隱士之心。他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父親早逝,且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后因視官場為“大網(wǎng)”,不愿“以心為形役”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陶淵明崇尚自由,不甘被束縛,清靜逍遙地過完了一生,保全了自己的高潔品性。這些,都與雛菊何其相似??!
從“結(jié)廬在人境”到“心遠(yuǎn)地自偏”,都寫的是詩人陶淵明的心境。明明身處街隅鬧市此等充滿煙火氣息的凡俗之地,偏偏心卻仍是清澈透亮。為什么他的心會如此澄明呢?原來他的心早已不流落于此,而是飄到那久久神往的大自然去了。
遙望田園,幽靜的南山啊,在秋日夕陽的輝映下,那漫山遍野的雛菊在習(xí)習(xí)秋風(fēng)中搖曳。如此美麗的景色,引來了一群歸家飛鳥的“嘖嘖”贊嘆,勾起了詩人回歸田園的強(qiáng)烈念頭。他謀劃著有朝一日,能在那靈氣逼人的雛菊叢中搭一間草房,不用多寬敞,只要能從窗內(nèi)看到外邊的美景就行,豈不妙哉?看夠了世上的名貴牡丹,厭倦了街邊店內(nèi)的俗花綠葉,只有這漫山遍野的雛菊,美得獨特,美得輕柔,清新動人,看后使人的心立刻就平靜下來,猶如躺在母親的懷抱一般。這種美是無可言喻的,只有大自然,才會擁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讓人打心底想去歌頌和贊美。于是,便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傳世佳作。
陶淵明的一生還算美好。至少,他最后贏得了他最向往的自由。他一生致力于田園詩文,是田園詩文的創(chuàng)始者。他熱愛著田園生活,熱愛著腳下的土地,一生輾轉(zhuǎn)卻清凈高潔。他用雛菊暗喻自己,不愿隨波逐流,只愿遺世而獨立。
點評:本文充滿了一種煙霞之氣,讓人倍感清新。從文章看得出,小作者對古代的文人精神也是心怡的。以菊擬人,熱情地贊美了菊花的高潔,文筆自然流暢,文理通達(dá),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