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樂(長安福特車隊 北京 100022)
如何建立中國的賽車品牌
何曉樂
(長安福特車隊北京100022)
賽車運動發(fā)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年來涌現(xiàn)出的經典賽事,賽車和車手一直使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相對于西方國家,中國的賽車運動似乎沒有這么發(fā)達,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賽車品牌。意大利有法拉利,非洲地區(qū)有達喀爾拉力賽,德國有舒馬赫……換句話說,建立我們自己的賽車品牌是在中國推廣賽車運動的當務之急。所謂“賽車品牌”就是一個讓世界認識中國賽車的一個平臺。作為一名資深賽車手,筆者在賽車運動方面有著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本文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影響力 品牌 賽場經營 賽車文化
賽車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上的第一場汽車賽,是在1895年6 月11日由法國人舉辦的,線路是由巴黎出發(fā)至波爾多折回。當時獲得冠軍的是埃未爾·魯瓦索爾,不過,他的平均時速卻只有可憐的24. 55 km/h。也許這樣一個數字很難把賽車運動跟速度與激情聯(lián)系在一起,但在當時,那幾乎已經是人類所能制造出跑的最快的機器了?;蛟S是出于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以及科技的飛速發(fā)展,100多年后的今天,賽車運動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速度的大幅提升,極大地提高了賽車運動的觀賞性,而豐富多彩的賽事也吸引了世界各地車迷們的目光,賽車運動儼然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一項影響重大的體育運動。現(xiàn)代賽車運動其實是各式各樣的汽車比賽的一個統(tǒng)稱,大體分為兩大類:場地賽車和非場地賽車。
在各大場地賽車中,最受廣大車迷們關注的當屬F1了。它是方程式汽車賽的一種,即一級方程式賽車。稍微了解一點賽車的同學不會不知道邁克爾·舒馬赫的大名。他就是著名的德國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被稱為“F1之王”,獲得過7屆F1世界冠軍,是當今世界F1車壇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和其他運動一樣,F(xiàn)1自出現(xiàn)以后,便經歷了坎坷的發(fā)展理歷程,但前景總是光明的。1950年,國際汽聯(lián)第一次舉辦了世界錦標賽,到現(xiàn)在60多年過去了,在漫長時間里,F(xiàn)1得到了成熟而穩(wěn)健的長發(fā)展。現(xiàn)代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每年都要舉行18場比賽,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費用最貴、技術最高的比賽,也是方程式賽車中最高級別的比賽項目。F1每一場比賽,均融合了高科技、車手勇氣與智慧,以及團隊精神,風險給車迷的是精彩絕倫的比賽。在年度統(tǒng)籌安排、賽事組織、車隊管理工作和電視轉播等各個方面,F(xiàn)1均規(guī)劃和安排的有條不紊,成為組織和管理相當健全的F1。
中國的賽車場建設起步于1996年的珠海國際賽車場(簡稱珠賽)。珠賽的發(fā)展道路滿布坎坷,但這沒減少其他商人及地方政府投入到這項新興產業(yè)的興趣。上海國際賽車場,北京金港國際賽車場,上海天馬山賽車場,成都金港國際賽車場,廣東國際賽車場和鄂爾多斯國際賽車場先后投入運營。然而,與賽事期間的熱鬧相比,全年至少7成時間閑置的賽車場在運營上無不例外深陷盈利問題。珠賽建成至今,珠海市政府投入不少于20億;上賽建成至今,上海市政府投入超過50億;而在盈利上,兩者雖無公布,但在多次媒體訪問中,均透露過目前仍處“投入階段”,只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
從國內公共體育設施和國外同類型賽車場的“長期閑置”可以看到,賽車場的“低利用率”有其共通性和必然性,但是,這個平臺的運作方式,是導致其盈利低下的直接原因。編輯認為,缺少“觀眾”是賽車場運營問題的根源。賽車場需要觀眾,除卻觀眾具有賽事觀看者的身份外,其他的多重身份,亦對賽車場的運營提供了支持,是賽車場發(fā)掘新盈利點的所在。賽車場作為一項體育運動的承載體,其自身的屬性已經從簡單的場地上升為多元化的平臺,觀眾的身份在不同層面上有所差異。
首先,賽車作為當今最賺錢的體育項目之一,吸引觀眾是每項賽事組織者的考慮重點。賽車場是場地的提供者,除需要吸引觀眾在某一項賽事期間前來觀賽,也希望觀眾能夠長期光臨。累積的“人氣”是賽車場得以將賽事持續(xù)舉辦下去的前提。沒有觀眾,也就沒有關注,賽事也就失去其商業(yè)性,僅僅成為一場比賽而已。觀眾的持續(xù)聚集,是對賽車場的認可,給賽車場帶來的“品牌效應”是賽事組織方選擇該賽車場的理由。
其次,賽車車身的贊助商,和賽場周圍的廣告,作為一項商業(yè)活動,當中贊助商和廣告內容都需要觀眾的關注,并以觀眾作為最主要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沒有觀眾的注意,贊助商和廣告主將無法透過賽事向外界進行宣傳,失去注意力的渠道會被舍棄;賽車和賽車場沒有了贊助商和廣告主的投入,也無法繼續(xù)營運。觀眾、賽事方和贊助商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利益關系。
再次,賽道日活動是賽車場一方借賽道空閑之際創(chuàng)收的良機。作為向公眾開放的項目,賽車場需要吸引足夠多的參與者來到賽道開放日。基于賽道的養(yǎng)護和運作成本,賽道日一整天的出租費用相當高昂,需要有充足的消費者參與其中,經攤分的活動費用方才能讓普通消費者接受。如此,賽道日才能長久以往運作下去。倘若,單靠極少部分有豐厚經濟基礎且對賽車運動狂熱的消費者支持,該項目的目標市場無疑過于狹窄。
最后,多承辦國際性的賽事有助于快速提升我國賽車的國際地位。精彩的賽事是吸引觀眾最好的手段。目前來說,關注度最高的賽事當屬F1了。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ormulaOne),即F1,是由國際汽車聯(lián)盟(FIA)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年度系列場地賽車比賽,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與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美洲杯帆船賽并稱為“世界四大賽”。2004年,F(xiàn)1進入中國,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F(xiàn)1上海站熱度逐年增加,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車迷。此外,WRC世界越野錦標賽也是大名鼎鼎,這項賽事對賽車種類要求極為嚴苛,與真是世界賽車幾乎相同,由于參賽車輛均是由市售車輛改裝而成,且比賽場地和賽道環(huán)境惡劣,比如:阿根廷險象環(huán)生的山路、西班牙一馬平川的高高速公路、非洲肯尼亞的原始草原和芬蘭冰霜英尺的雪地等,昭示著F1賽事在最泥濘、最危險的雪地、沙漠和雨林中進行,真正實現(xiàn)了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有WRC賽事。
與其他體育賽事一樣,賽車的賽事舉辦的次數密度不宜過大。所以,專門修建的比賽場地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70%甚至以上的場地閑置時間。如此高的閑置率并不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因此,必須摸索出一套多元化經營模式,結合賽車場地區(qū)周邊資源實施跨領域經營。
在國際性的大賽中,無論是F1、WRC世界越野錦標賽、世界房車錦標賽、全球方程式冠軍賽車還是勒芒24 h耐力賽、雷諾方程式等,都甚少有中國元素,我們的車隊和車手似乎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在世界大賽中,達喀爾拉力賽算得上中國車隊和車手參加最多的了。從2003至今,中國車手已經數10次挑戰(zhàn)這項極具危險的賽事。2003年達喀爾,中國車手的身影終于出現(xiàn)在征服死亡之旅的道路上,但羅丁和劉大地未能完成比賽。2004年盧寧軍和羅丁參賽,最終分別獲得第57和47名,能順利完賽已是突破。2005年有4位中國車手參賽,結果帕拉丁車隊3位車手全部完賽,周勇第19名,盧寧軍總成績排名56,徐浪總成績第44名,門光遠因中途事故退出。
就目前來看,國際一流的車手,中國確實是沒有的,但是能參加國際高水平比賽的車手,國內還是有一些的。馬青驊在WTCC莫斯科站的第二回合比賽中奪冠,中國車手第一次站上世界級賽事的最高領獎臺,實現(xiàn)了中國賽車零的突破。另外,程叢夫也在去年代表睿佰琳車隊(Rebellion Racing)參加了勒芒最高組別LMP1組的賽事,算是進入了有國際水準的車手的行列。應當穩(wěn)扎穩(wěn)打,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培養(yǎng)出自己的頂尖車手和車隊。
汽車代表著工業(yè)文明,可謂是反應工業(yè)發(fā)展程度的一面鏡子。汽車的發(fā)展歷程,也是工業(yè)社會的變遷歷程,忠實記錄了經濟社會和人類的變遷,汽車工業(yè)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發(fā)展速度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汽車不但滿足了人們便捷出行、安全舒適出行的需求,而且在發(fā)展過程中,也積累和蘊含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被賦予多重文化內涵。而賽車文化更是能體現(xiàn)一輛車的性能和一個品牌的品質。
近年來,中國舉辦了多種類型的賽車比賽,隨著賽車文化的發(fā)展,中國賽車文化也日漸豐富,隨著場地的開放和市場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車迷走進賽程,親近賽道,到現(xiàn)場感受賽車運動的獨特魅力。全國汽車場地越野賽,國內著名的賽車運行項目,雖然是商業(yè)比賽,但也承擔這培養(yǎng)新晉車手的使命——定期組織車手培訓、每站賽事設立新秀組,助力國內賽車運動人才培養(yǎng)機制和架構日漸合理和成熟。
此外,國內汽車賽事與賽事主辦方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追求雙方的共贏,更好地推動賽車運動的未來發(fā)展。
作為一項群眾性體育活動,賽車不僅體現(xiàn)著技術革新的步伐,也體現(xiàn)出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它壯觀而激烈,充滿著冒險的情趣,因而激起越來越多人的狂熱。每次大獎賽到來,總有成千上萬的愛好者趨之若鶩。它那豐富而又復雜的內涵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傊?,有了具有高科技產品的汽車公司做后盾,有了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企業(yè)集團的資助,再加上熱心汽車運動的人們的積極參與,這就是汽車運動能夠經久不衰的關鍵所在
此外,汽車運動服務于車迷的需要,一直以來,汽車運動,尤其是專業(yè)賽事往往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印象,被認為是專業(yè)車隊“自娛自樂”的圈子游戲,普通民眾可望而不可及。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放開賽車運動執(zhí)照管理,優(yōu)化賽車運動執(zhí)照類別,而各賽車培訓機構將會同步大力發(fā)展賽車學員,使車迷能夠更近距離地接觸汽車運動,普及汽車文化,才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應當為地方賽事提供更多的賽手資源。如,2011年中國汽聯(lián)對汽車場地賽放開了G級執(zhí)照,大幅提高了人才厚度。
[1]屠衛(wèi)星.汽車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夏懷成.汽車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7.
[3]汽車發(fā)展史[EB/OL].www.baike.baidu.com.2009-07-15.
G87
A
2095-2813(2015)12(b)-024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