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第四作業(yè)區(qū),黑龍江 大慶 163414)
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在油氣集輸中的節(jié)能應用
李媛媛
(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第四作業(yè)區(qū),黑龍江大慶163414)
闡述了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在不加熱集油流程中的應用,分析了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的應用在油氣集輸中的節(jié)能效果和其在油田“三高”階段的推廣應用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
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油氣集輸;節(jié)能
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在不加熱集油流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加熱集油就是利用油田進入高含水開發(fā)期,采出液出現(xiàn)的“三高”現(xiàn)象,即單井產液高、含水率高、井口出油溫度高的有利條件,兼采用降黏、降凝和防蠟減阻有關技術,改進低溫條件下油井采出液的流動性,確定合理的集油條件,以實現(xiàn)原油降溫集輸,從而達到節(jié)能降耗的目的。
1999年我廠在南 6-5站、南7-2站將具有降黏、減阻和破乳功能的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應用于以聯(lián)合站系統(tǒng)為單元的不加熱集油試驗,2000~2002年,擴大了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的應用規(guī)模,增加了薩南一、薩南三、薩南四、南6-6和南6-4站轉油站添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加藥濃度都在150ppm以下。
從1999年至今,對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的7個轉油站的溫度、液量、壓力、耗氣等數(shù)據進行了不間斷的記錄和對比。在實驗期間,發(fā)現(xiàn)這7個站的摻水溫度普遍由實驗前的70~75℃下降到徹底停爐時的35~38℃,計量間來油溫度由試驗前的45℃下降到35℃,單井回油溫度由試驗前的33~40℃下降到25~30℃,單井最低集油溫度為15℃。
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試驗前各站生產情況如表1所示。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試驗期間各站生產情況如表2所示。
1.節(jié)氣情況
實驗發(fā)現(xiàn),薩南一、薩南三、薩南四、南6-6和南6-4轉油站的外輸氣分別有所增加,而其自耗氣和噸油耗氣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由表1、表2和每天報表的實測數(shù)據可知,試驗前后薩南三站自耗氣由16.9m3降到6.8m3,薩南四站自耗氣由25.6m3降到8.3m3,南6-6站自耗氣由8.6m3降到4.05m3,南6-4站自耗氣由12.3m3降到4.8m3,薩南一站自耗氣由13.8m3降到7.4m3,南7-2站自耗氣由7.32m3降到2.76m3,南6-5站自耗氣由12.2m3降到7.8m3。
薩南三、薩南四站累積試驗天數(shù)375天;南6-6站、南6-4、南6-5站和南7-2站、薩南一站累積試驗天數(shù)284天。
薩南一、薩南三、薩南四、南6-6站、南6-5站、南7-2站和南6-4站合計節(jié)氣6961500m3。按冬季0.9元/m3氣價計算,在這7個站的試驗期間可節(jié)省626.535萬元。
2.降低成本
在對這7個站加流動性能改進劑期間,將加藥濃度都控制在150ppm以下。試驗期間共用流動性能改進劑126.5t。
流動性能改進劑支出費用為96.14萬元(改進劑單價7600元/t)。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節(jié)約的經濟成本為530.395萬元。
3.確保安全生產
在未加流動性能改進劑之前,7個站在冬季凍井總數(shù)為21口井次,平均每個轉油站1個冬季凍井3井次。在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期間,所試驗的7個站未發(fā)生一次凍井現(xiàn)象。
表1 試驗前轉油站生產數(shù)據表
表2 試驗期間轉油站生產數(shù)據表
近幾年在添加原油流動性能改進劑常溫集油方面做了大量的現(xiàn)場試驗,通過試驗總結出:雙管摻常水流程最適合于各種產液及含水的油井進行常溫集油。控制摻水量的多少,即控制了加藥量的大小。其效果的好壞可以通過井口回壓的變化反映出來。當回壓上升較快時,應及時調整摻水量。
1.最低進站溫度探索
從現(xiàn)場試驗情況來看,在相應的加藥濃度(150ppm)下,回油溫度高于黏壁溫度(14~15℃)4~5℃時,半個月內井口回壓變化不大。
2.最佳進站溫度
從現(xiàn)場試驗情況來看,在相應的加藥濃度(150ppm)下,回油溫度高于黏壁溫度(14~15℃)7~8℃時,井口回壓變化幅度不大,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1個月以上)。
目前對已經具備加流動性能改進劑進行低溫集輸?shù)?個轉油站繼續(xù)加藥實行降低摻水溫度集輸,摻水溫度由65~75℃降至36~45℃。
3.轉油站摻水出站壓力
現(xiàn)場試驗表明,為了避免出現(xiàn)油井爭摻水現(xiàn)象而導致系統(tǒng)壓力下降,轉油站摻水系統(tǒng)出站壓力不得低于1.5MPa。
4.單井回油溫度
試驗中,將單井回油溫度控制在30~35℃。從現(xiàn)場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回油溫度高于原油凝固點(28℃)2~3℃時,井口回壓變化幅度不大,所有生產都表現(xiàn)正常。
5.轉油站外輸溫度
試驗中,將轉油站外輸溫度控制在35~40℃。目前,油田上一般都采用兩段或三段脫水工藝,該工藝最初要求一段沉降脫水來液混合溫度在45℃以上,以保證游離水脫除及后續(xù)污水處理效果。
通過對游離水脫除機理的研究和現(xiàn)場試驗,總結出可以適當降低聯(lián)合站的進站溫度,因此,在試驗中將轉油站外輸溫度控制在35~40℃之間。
高含水階段,轉油站集油溫度已經突破了35℃的技術界限,如果后續(xù)階段的處理溫度仍保持在以往的水平,那么就談不上降低整個油氣集輸系統(tǒng)的能耗了,因此研究低溫游離水脫除和低溫污水處理配套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TE869
B
1671-0711(2015)06-0058-02
(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