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琴周念麗張翔升
1.山西省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044000);2.華東師范大學
育兒焦慮是父母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生長發(fā)育、行為舉止、外貌衣著、性格脾氣、同伴關系、親子關系等一系列的緊張不安與過分敏感[1]。受孕、妊娠、分娩、產褥、哺乳會造成婦女激素水平的波動、社會角色的改變及身體的變化等,這對婦女來說是一種應激反應。如果0~1歲兒童的母親得不到很好的關注和疏導,輕則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育兒焦慮,降低育兒工作的質量;重則會表現(xiàn)出情感淡漠、無端恐懼甚至絕望、自殺或傷害孩子等產后抑郁行為,危害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產后母親的育兒焦慮極易發(fā)展為產后抑郁,本調查旨在研究0~1歲兒童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因素,減輕她們的育兒焦慮,提高家庭生活質量。
2015年3~4月份抽取山西省運城市兒童醫(yī)院和某幾個早教中心0~1歲兒童的母親135名作為調查對象進行研究,發(fā)放問卷135份,有效回收問卷132份,有效率97.8%。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的問卷是在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2]的基礎上,參考“精神緊張與泌乳不足”[3]、“上海父親育兒態(tài)度和觀念的代際比較”[4]、“文化水平、職業(yè)和生活環(huán)境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5]、“家庭環(huán)境對母親撫養(yǎng)行為的影響”[6]、“城市嬰幼兒家庭育兒環(huán)境的當代特征研究”[7]及中國的職業(yè)分類、標準、鑒定與證書[8]等相關文獻資料,結合0~1歲兒童母親的獨特性編制而成的。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主體,共36道題目,含面向0~1歲兒童的生理、行為、情感、認知、病理營養(yǎng)和意外傷害6個維度,及面向母親的情感、認知和人際3個維度,每個維度4道題目;第二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分別從0~1歲兒童的性別、月齡、父母親的出生年份、父母親的文化程度、父母親的職業(yè)、孩子的帶養(yǎng)方式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進行調查。問卷主體部分備選答案分別為從不、有時、經常分別賦值為1、2、3。
建立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對反向計算的11道題目做了相應的處理,運用SPSS 16.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統(tǒng)計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家庭中有男孩64人(48.5%),女孩68人(51.5%);兒童月齡1~3個月37人(28%),4~6個月25人(18.9%),7~9個月19人(14.4%),10~12個月51人(38.6%);父親生年70后3人(2.3%),80后104人(78.8%),90后25人(18.9%);母親生年70后1人(0.8%),80后87人(65.9%),90后44人(33.3%);家庭結構單親家庭7人(5.3%),兩代同住86人(65.2%),三代同住36人(27.3%),祖輩暫住3人(2.3%);父親文化程度初中15人(11.4%),高中25人(18.9%),大專41人(31.1%),本科 46 人 (34.8%),研究生 5 人(3.8%);母親文化程度:初中8人(6.1%),高中24人 (18.2%),大 專 53 人 (40.2%),本 科 43 人(32.6%),研究生4人(3.0%);父親職業(yè):公務員59人(44.7%),商業(yè)人員61人(46.2%),農業(yè)勞動者11人(8.3%),專職爸爸1人(0.8%);母親職業(yè):公務員47人(35.6%),商業(yè)人員38人(28.8%),農業(yè)勞動者6人(4.5%),專職媽媽41人(31.1%);帶養(yǎng)方式:白天祖輩家,晚接回23人(17.4%),偶爾接回13人(9.8%),三代同住38人(28.8%),父母與保姆共同照顧18人(13.6%),父母自己照料39人(29.5%);家庭年總收入:≤5萬22人(16.7%),6~10萬54人(40.9%),11~15萬38人(28.8%),16~20萬5人(3.8%),>21萬11人(8.3%)。
2.2.1 嬰兒性別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育兒焦慮不受兒童性別的影響。
2.2.2 嬰兒的不同月齡階段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
參與調查的母親育兒焦慮均值為(63.98±8.807),其中1~3個月嬰兒母親育兒焦慮均值為(61.73±7.221)、4~6個月為(62.88±7.557)、7~9個月為(60.89±6.757)、10~12個月為(67.29±10.132)。10~12個月兒童的母親育兒焦慮值最高,7~9個月最低。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嬰兒的不同月齡對母親育兒焦慮有顯著的影響(F=5.905,P=0.001),主要體現(xiàn)在母親對不同月齡階段孩子特點的認知方面。
單因素方差結果顯示:父親生年對母親育兒焦慮沒有影響,但母親生年對其育兒焦慮有顯著影響(F=7.824,P=0.001)。母親育兒焦慮均值為(63.98±8.807),其中90后母親的育兒焦慮均值最高(65.68±8.002),80 后 母 親 較 低 (63.16±9.154),70后母親最低(60.00±8.103)。
單因素方差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結構對母親認知、母親人際與嬰兒生理維度存在影響,對嬰兒智力與病理營養(yǎng)維度有顯著影響。見表1。比較不同家庭結構影響母親育兒焦慮均值,結果發(fā)現(xiàn)單親家庭的母親最高(75.00);兩代同住較高(63.67)、祖輩暫住較低(63.60);三代同住最低(62.75)。
表1 家庭結構對母親和嬰兒的影響表現(xiàn)
不同帶養(yǎng)方式對母親育兒焦慮影響的均值見表2?!耙恢狈旁谧孑吋?,偶爾接回”的帶養(yǎng)方式母親育兒焦慮均值最高?!案改缸约赫疹櫋边@種帶養(yǎng)方式的母親育兒焦慮值最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帶養(yǎng)方式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母親認知維度(F=5.471,P=0.000)和母親人際維度(F=4.387,P=0.002)。
表2 不同帶養(yǎng)方式母親育兒焦慮的均值
分析結果顯示:父母親職業(yè)對母親育兒焦慮沒有影響,但母親不同文化程度對育兒焦慮的影響顯著。不同文化程度對母親育兒焦慮影響的均值見表3。研究生學歷最高、初中文化次之;最低的為本科學歷。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文化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嬰兒意外傷害(F=3.797,P=0.006)和嬰兒病理營養(yǎng)(F=3.163,P=0.016)兩大維度。
表3 不同文化程度母親的育兒焦慮均值
不同家庭經濟總收入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見表4。家庭年總收入≥21萬的母親育兒焦慮最高(均值為73.18),其次為11~15萬(均值為67.08),16~20萬最低(均值為58.00),≤5萬表現(xiàn)為較低值(均值為60.77)。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經濟收入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母親情緒情感、母親認知、嬰兒生理、嬰兒病理營養(yǎng)及嬰兒意外傷害等維度。
表4 家庭年總收入對母親育兒焦慮的影響表現(xiàn)
山西運城市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yè)基地,農業(yè)、教育業(yè)和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0~3歲早期教育機構較多。本研究從兒童醫(yī)院和某幾所早教中心抽取135名受試對象,基本代表了運城市0~1歲兒童的母親的育兒狀況。資料分析嬰兒性別、父親生年及父母親職業(yè)均不影響母親的育兒焦慮。
嬰兒不同月齡階段及帶養(yǎng)方式影響著母親的育兒焦慮。0~1歲是兒童基本動作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年中嬰兒生長發(fā)育的速度特別快,減輕育兒焦慮需要母親們系統(tǒng)了解每一個月齡階段寶寶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育兒的焦點問題及親子互動游戲等,尤其是10~12個月嬰兒逐漸學會走路,脫離母親視線的幾率越來越多,母親應更多陪伴嬰兒運動、與嬰兒一起游戲,掌握了此時嬰兒的發(fā)育特點和活動特點,母親的育兒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減輕育兒焦慮。對嬰兒的帶養(yǎng)方式,我們倡導在父親與祖輩的支持下母嬰同住帶養(yǎng),這種帶養(yǎng)方式首先可以為母嬰安全依戀的建立提供保障,黃忠秀[9]的研究指出母愛缺失影響母嬰安全依戀關系的建立;黎安林[10]的研究亦發(fā)現(xiàn),依戀這種親子關系的早期經驗成為我們以后處理人際關系的基礎,兒童的社會情感發(fā)展與早期的親子依戀有密切關系。其次可以方便母親在照料嬰兒之余,進行多種互動游戲,增強母親角色的自我認同感,從而減輕其育兒焦慮;同時母親與嬰兒之間的親密互動促進了嬰兒早期良好情緒情感的發(fā)展,有利于嬰兒情商的培養(yǎng)。
母親年齡與學歷、家庭結構、家庭年總收入影響著母親的育兒焦慮。山西省運城市90后逐漸進入生育年齡,她們中大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缺乏生活經驗,更缺乏對嬰兒生長發(fā)育特點的認知,她們的育兒工作更需要祖輩的支持。單親家庭母親的情感狀況影響其自我認同,有著非常嚴重的育兒焦慮,她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人際交往,一方面擔心嬰兒的生長發(fā)育、安全隱患等。高學歷(研究生)與低學歷(初中)母親、高收入家庭的母親在育嬰工作中表現(xiàn)出較強的育兒焦慮,是因為她們對嬰兒的期望值過高或對嬰兒的衣食住行安全隱患過度擔憂而導致,針對此類母親,相關部門要在加強育嬰培訓工作中引導她們建立對嬰兒適度的期望值,使0~1歲兒童的母親安心工作,快樂育兒,享受和諧幸福的生活。
[1]桑標.父母意識·育兒焦慮·先天氣質—獨生子女與親子關系研究的新熱點[J].當代青年研究,1998,(2):6-10.
[2]王征宇、遲玉芬.焦慮自評量表(SAS)[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73-74.
[3]馬真瑩,姜麗娟.精神緊張與泌乳不足—附丹東市區(qū)200例哺乳期母親泌乳情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1988,3(5):22-24.
[4]劉金花.上海父親育兒態(tài)度和觀念的代際比較[J].心理科學,1995,18(4):211-215.
[5]胡成文,洪倩,胡傳文.文化水平、職業(yè)和生活環(huán)境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7):3864-3868.
[6]王耘,陶沙,李玲.家庭環(huán)境對母親撫養(yǎng)行為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4):17-21.
[7]曲闖.城市嬰幼兒家庭育兒環(huán)境的當代特征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51-77.
[8]陳宇.中國的職業(yè)分類、標準、鑒定與證書[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1998,(4):8-10.
[9]黃忠秀.1294名嬰兒撫養(yǎng)方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醫(yī)學與社會,2011,24(7):12-14.
[10]黎安林.依戀研究對早期教育的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0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