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瑞 趙京洲
正確對待部屬的牢騷
邵瑞 趙京洲
按《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牢騷有兩層意思:煩悶不滿的情緒;說抱怨的話。發(fā)牢騷往往是個人情感有意無意地流露。而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往往把部屬發(fā)牢騷視為自由散漫的一種表現,認為只有思想覺悟不高的人才發(fā)牢騷,這難免有失偏頗。
面對牢騷有的領導干部從中聽取意見,虛心接納。然而,也有一些領導干部對下屬官兵說的一些牢騷話、氣話很反感、很抵觸,認為個別官兵素質差、難管理,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領導干部不同的思想境界和群眾觀念,更直接地反映出領導干部是不是擺正了下屬官兵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講,下屬官兵能夠當面向領導干部反映自己的想法,說明下屬官兵把領導干部當作自家人、親人,有啥說啥,毫無遮攔。相反,如果下屬官兵不把領導干部當朋友、當親人,把心里話、牢騷話、氣話都憋在心里,只是一味迎合領導干部的喜好,說一些假話套話,那么,領導干部就難以了解下屬官兵的真實想法,長此以往就難免會脫離群眾,各級黨委制定的方針政策也就會脫離實際,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同志對待牢騷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1942年8月的一天,邊區(qū)政府正開征糧會議,突然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延川縣長不幸被雷擊死。街上就有群眾說牢騷話:“雷公怎么不劈死毛澤東?”保衛(wèi)部門要追究發(fā)牢騷人的責任。毛澤東制止了。他說:“要想想我們做錯了什么事引起群眾的反感”。結果后來發(fā)現是公糧征得太多,群眾承受不了才引起的抱怨,于是中央馬上決定減輕群眾負擔,受到群眾的擁護。
隨著部隊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步伐不斷加快,各種矛盾和問題也會不斷涌現,這給我們做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領導干部對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缺乏心理準備,還是以固有思維和觀念來處理和解決矛盾和問題,致使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下屬官兵的不滿情緒得不到宣泄,難免會發(fā)些牢騷、說些氣話。然而不可否認,下屬官兵的一些牢騷話、氣話中往往含有一定的道理,反映了基層的一些真實情況。
所以,對待牢騷首先要冷靜地聽取,看看部屬反映的問題是否客觀存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有聞過則喜的胸襟,即使有的牢騷話很難聽,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去認真傾聽。這不僅能使發(fā)牢騷者得到心理上的緩解,而且可以從牢騷話中捕捉到不少平時難以掌握的信息。其次,要對牢騷進行正確分析、因勢利導。分清是建設性牢騷還是破壞性牢騷,特別要重視化解破壞性牢騷,對破壞性牢騷首先要反省自身有沒有失誤、錯誤。隨即根據自己分管的工作找差距、找原因、想辦法,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實解決問題。正確認識到下屬發(fā)牢騷是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反映,了解到問題的本質后要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化解牢騷;對待牢騷要善于辯證的思考,真心實意關心部屬。發(fā)牢騷者無非就是出于公心、善心、私心而憤憤不平,作為領導干部絕不能置若罔聞,聽之任之,或是簡單粗暴對待,要堅持用“大禹治水”的方法對待牢騷,絕不能強行壓制,不能不理不睬,更不能挾嫌報復,那樣只會把發(fā)牢騷者的“火”越弄越大,牢騷話相應的也就會越來越多。要知道部屬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是好事,這有助于領導干部了解部屬有哪些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和自己還有什么失誤;對待發(fā)牢騷者要搞好教育,講清楚發(fā)牢騷和提意見的區(qū)別,鼓勵部屬按照正常的組織程序對工作提意見,贊成部署當面講真話發(fā)牢騷,糾正開會不說會后亂說、當面不說背后亂說的壞毛病,引導部屬用正確的程序、方式把真話講出來。最后,作為領導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尤其是聽取愛發(fā)牢騷同志的意見,鼓勵大家多提意見,對正確的意見要采納,對合理的要求要解決,對錯誤的意見和不合理的要求給予批評教育,真正做到釋疑解惑、消除怨氣、趨利避害。
【作者系92154部隊政治處主任、股長】